台积电3nm涨价20%,AI芯片抢着买单手机厂商难了?存储还在跟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9:11 1

摘要:9月23日晚间,台积电ADR在美股开盘后直线拉升,一度暴涨近5%,创出历史新高。这波异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市场流传的一则消息:台积电第三代3纳米制程(N3P)代工价格较前代N3E上涨约20%,而明年量产的2纳米制程报价可能再涨50%。面对追问,台积电的回应一如既

9月23日晚间,台积电ADR在美股开盘后直线拉升,一度暴涨近5%,创出历史新高。这波异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市场流传的一则消息:台积电第三代3纳米制程(N3P)代工价格较前代N3E上涨约20%,而明年量产的2纳米制程报价可能再涨50%。面对追问,台积电的回应一如既往地“官方”:“不评论市场传闻和价格问题,定价策略始终以策略导向,而非机会导向”。但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已经暴露了这场“不评论”背后的产业真相——当AI算力需求像脱缰的野马般狂奔,当芯片工艺迭代逼近物理极限,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进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成本博弈时代。

“策略导向定价”,这六个字是台积电回应涨价传闻的核心。但拆解其背后的逻辑,不难发现这既是技术壁垒的必然结果,也是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选择。

从技术端看,先进制程的成本曲线早已不是线性增长。台积电N3P制程相比N3E,在晶体管密度、能效比上有10%-15%的提升,但研发投入和生产成本却是几何级上升。产业链消息显示,3纳米产线的建设成本超过200亿美元,良率提升每增加1个百分点,都需要数亿美元的工艺调试投入。齐英楠的观点一针见血:“2纳米转到3纳米的成本上涨,比5纳米到4纳米时高得多”。当单瓦算力成为AI时代的核心指标,客户不得不为更先进的制程支付溢价——这不是台积电“坐地起价”,而是摩尔定律放缓后,技术迭代的“入场费”变得越来越贵。

从供需端看,AI算力的爆发正在重构芯片产能分配。台积电3纳米客户被清晰地分为两类:一类是英伟达、AMD等AI计算芯片厂商,另一类是苹果、高通等消费电子厂商。前者的需求堪称“刚性中的刚性”:英伟达下一代GPU架构“Rubin”计划2025年底量产,AMD MI350加速芯片已敲定3纳米,这些产品直接服务于全球AI服务器的扩建潮,单颗芯片毛利超过60%,即便代工价涨20%,也能通过终端算力服务转嫁成本。后者则面临截然不同的处境:苹果A19、高通骁龙8 Elite Gen 5芯片虽用N3P,但手机市场早已进入存量竞争,倪飞直言“手机价格没有很大上涨空间”。

这种供需差异,让台积电的“策略定价”有了精准的操作空间。供应链数据显示,高通因采购规模大,N3P溢价仅16%,联发科却要支付24%——这本质上是“量价挂钩”的商业逻辑,也是台积电对不同客户价值的差异化评估。当AI客户愿意为产能预付订金、接受更长交付周期时,消费电子客户在议价桌上的话语权自然被削弱。

同样面对涨价,AI芯片厂商和消费电子厂商的“抗打击能力”呈现天壤之别。这种分化的背后,是两类市场完全不同的盈利模式和需求弹性。

对英伟达、AMD等AI算力玩家而言,芯片是“生产资料”,涨价成本可以直接计入“生产成本”转嫁给下游。以英伟达H100为例,单颗芯片售价超过2万美元,但其驱动的AI服务器每台租金高达数十万美元/月,客户(如微软、谷歌)为了抢占算力先机,几乎不会因20%的芯片涨价而缩减订单。齐英楠提到“AI芯片毛利很高,需求很旺,涨价好消化”,正是这个道理——当算力成为数字经济的“水电煤”,其需求弹性趋近于零,客户只能接受“成本加成”的定价模式。

消费电子厂商则完全不同。手机、PC等终端产品直接面对C端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极高。以iPhone为例,其芯片成本占整机成本的20%-30%,若A19芯片因N3P涨价20%,单台手机芯片成本将增加约30美元。但当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年出货量不足12亿部,苹果若因此将iPhone 17售价提高50美元,可能导致销量下滑5%-10%,最终利润反而受损。倪飞的表态“手机价格没有很大上涨空间”,道出了消费电子厂商的无奈:它们只能通过优化供应链(如中低端机型用4纳米替代3纳米)、提升零部件复用率(同一芯片适配多机型)等方式“内部消化”成本。

这种分化甚至体现在台积电的产能分配上。产业链消息显示,台积电3纳米产线中,超过60%的产能被英伟达、AMD等AI客户锁定,留给消费电子厂商的产能本就紧张。当AI客户愿意支付更高溢价时,消费电子厂商若想抢占产能,只能接受“随行就市”的价格——这不是台积电“偏心”,而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就在台积电3纳米涨价传闻发酵的同时,存储芯片市场也传来“全面涨价”的信号。美光率先通知渠道涨价20%-30%,三星紧随其后,宣布四季度LPDDR4X/5X价格涨15%-30%,NAND涨5%-10%,美光甚至直接暂停接受新订单。这场存储涨价潮,与逻辑芯片涨价形成共振,共同推高了算力基建的成本。

存储芯片的涨价逻辑,与先进制程芯片既有重叠,也有差异。重叠之处在于“AI需求驱动”:AI服务器不仅需要强大的计算芯片,还需要海量的存储芯片——单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10倍,NAND需求量是5-6倍。CFM闪存市场预测“下半年服务器NAND备货需求升温”,正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当微软、Meta等云厂商加速AI服务器部署,存储芯片的供需平衡被打破,涨价成为必然。

差异之处则在于“供应端收缩”。去年以来,三星、美光等存储大厂为应对行业周期,主动缩减DRAM、NAND产能,甚至传出三星“关停DDR4产线”的消息(虽然后来延迟,但市场预期已形成)。供应收缩叠加需求回升,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一位行业人士透露:“即便三星说不停产DDR4,价格也下不来了,其他规格内存也在跟涨”——这说明存储市场的定价权,正从下游渠道回到上游原厂手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存储与逻辑芯片的涨价形成了“协同效应”。AI服务器的BOM成本中,计算芯片占比约40%,存储芯片占比约30%,两者同时涨价,直接导致单台AI服务器成本增加15%-20%。这种成本压力最终会传导至云端:亚马逊、谷歌等云厂商已开始上调AI算力服务价格,企业客户的IT支出被迫增加——普通人或许感受不到芯片涨价,但使用ChatGPT、AI绘图等服务时,可能已经在为这场算力狂欢“买单”。

当台积电3纳米、存储芯片双双涨价,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这场成本压力最终会由谁承担?答案或许是“全产业链分摊”,但不同环节的“承压能力”截然不同。

对上游芯片制造端(台积电、三星、美光)而言,涨价是“利润收割期”。台积电2024年毛利率已达55%,若3纳米、2纳米持续涨价,毛利率有望突破60%;三星存储部门在经历两年亏损后,四季度有望重回盈利。这是技术壁垒和供需垄断带来的“护城河红利”——当全球只有3-4家企业能生产先进制程芯片,只有3家能供应高端存储,它们自然拥有定价权。

对中游芯片设计端(英伟达、苹果、高通)而言,是“利润再分配”的过程。英伟达等AI芯片厂商可以将成本转嫁给下游,毛利率维持在70%以上;而消费电子芯片厂商则面临“两头挤压”——上游代工涨价,下游终端不敢涨价,只能压缩自身利润。高通、联发科的财报数据已显现端倪:2025年二季度,两者的毛利率均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正是消费电子芯片“利润承压”的直接体现。

对下游终端应用端(手机厂商、PC品牌、云服务商)而言,是“成本转嫁与价值创新”的博弈。手机厂商可能通过“旗舰机小幅涨价+中低端机降配”的组合策略平衡利润,例如iPhone 17 Pro或涨价100美元,但iPhone 17标准版维持原价;云服务商则直接上调算力服务价格,微软Azure的AI算力单价已较年初上涨15%。最终,普通消费者可能不会直接看到手机涨价,但使用AI服务、云存储的成本会间接上升——这是算力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支付的“隐性成本”。

台积电3纳米涨价传闻,与其说是一场“价格风波”,不如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新阶段的“信号灯”。当摩尔定律放缓、AI需求爆发、地缘政治扰动叠加,芯片不再是单纯的“电子产品零部件”,而是数字经济的“战略资源”。

这场涨价潮不会是短期现象。2纳米制程的报价预计比3纳米高50%,存储芯片四季度还将“全面上涨”,算力基建的成本曲线正变得越来越陡峭。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寒冬”——恰恰相反,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只有让技术领先者获得足够利润,才能支撑下一代芯片的研发投入;只有让供需关系回归平衡,才能避免过去“产能过剩-价格暴跌-研发停滞”的恶性循环。

对企业而言,应对之道在于“技术储备”与“供应链韧性”:要么像英伟达那样,通过技术创新将成本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要么像苹果那样,通过庞大的生态体系消化上游涨价压力。对普通人而言,或许不必担心手机明天会涨价,但需要理解:当我们享受AI带来的便利时,背后是整个产业链在为算力时代“买单”。

台积电的“不评论”,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在技术壁垒和市场规律面前,任何价格传闻都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谁能在算力时代掌握“成本定价权”,谁就能在下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先机。而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