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话台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8:32 1

摘要:近日,今年最强台风“桦加沙”来袭,因为具有强度极端、风圈(不同风力等级的影响范围)范围大、来势凶猛等特征,让我们见证了其巨大的威力。其实,我国古人对台风也不陌生,只不过对这种海洋性巨大风暴的称谓,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有趣的演变过程。

近日,今年最强台风“桦加沙”来袭,因为具有强度极端、风圈(不同风力等级的影响范围)范围大、来势凶猛等特征,让我们见证了其巨大的威力。其实,我国古人对台风也不陌生,只不过对这种海洋性巨大风暴的称谓,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有趣的演变过程。

之前我们讲物候的时候介绍过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八风”系统,因为这些地方季风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就用从八个方向的风来标志时节。《吕氏春秋·有始览》就有“南方曰巨风”的说法,虽未直接称台风,但意思很明显。

西晋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苍梧、南海,岁有旧风瘴气之害,风则折木,飞沙转石。”这里的“旧风”,很有可能是古人对广东一带台风的方言称呼。

东晋高僧法显在其著作《佛国记》中,详细记述了公元412年从苏门答腊岛乘船返回广州途中,在南海遭遇“黑风暴雨”的惊魂经历:“一月馀日,夜皷二时,遇黑风暴雨。商人、贾客皆悉惶怖,法显尔时亦一心念观世音及汉地众僧。”这里说的“黑风”,就是台风。很显然,台风来临时,浓密的对流云团遮天蔽日、天色骤然暗沉,景象十分恐怖。

然而,在我国古代流传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称谓,还数“飓风”。

南朝刘宋时期的沈怀远在其《南越志》中,首次对“飓风”做出了明确定义与解释:“熙安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三日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风。” 这段记载堪称里程碑,它从物理现象和心理感受两个层面,揭示了古人对台风的核心认知。

唐朝李肇所著的《唐国史补》云:“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曰飓风。”

宋朝官修的《太平御览》中多次记载“飓风”:“南中夏秋多恶风,彼人谓之飓。”

直到明末清初,“飓风”的定义逐渐转向“台风”。

据清康熙二十四年时任台湾诸罗知县季麒光所作《风殿说》载:“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颱 。颱甚于飓,而飓急于颱 。……船在洋中,遇颱则难甚,盖飓散而颱聚故也。”

王士慎在《香祖笔记》中也说道:“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颱。飓倏发倏止,颱常连日夜不止。”

之后,“颱风”简化为“台风”。

由众多积雨云群积聚在一起组成云团集合体,这些云团集合体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呈漩涡状运动,不断卷入周围的积雨云,于是便诞生了热带低气压。热带低气压不断发展,当低气压中心附近最大的风速32.7米/秒时,便成为台风。

台风以热量和水蒸气为能量来源不断发展并移动,海水温度越高,海面上的水分蒸发越多越快,能够为台风提供丰富的养料—水蒸气,台风越容易形成和发展。据科学家计算,台风形成的海水温度要达到26.5℃以上

然而无论是多么强悍的台风都有一件绝对无法办到的事,那就是越过赤道。

台风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而在南半球则呈顺时针旋转。也就是说,台风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旋转方向刚好是相反的,因此无法跨越赤道移动。

一般来说,台风是在稍微偏离赤道的南北两侧位置形成的。太靠近赤道的话,即使有积雨云,但科里奥利力太小,也无法形成漩涡。

所谓科里奥利力,是旋转参考系中因惯性作用产生的假想力,由法国科学家古斯塔夫・科里奥利于1835年提出。该力在地球自转作用下表现为地转偏向力,导致北半球运动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附近效应趋近于零。

人类生活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旋转体系,因此在北半球,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数百、数千千米(距离太短感受不到)的大规模范围内运动的物体,在地球自转作用下,看上去向右偏移继续运动,像这样运动物体向右偏移的“假想之力”称为科里奥利力。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一般来说,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而把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飓风”。

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实施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的分类,热带气旋分为六个等级:

超强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即风力16级或16级以上。

强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41.5~50.9米/秒,即风力14~15级。

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32.7~41.4米/秒,即风力12~13级。

强热带风暴: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24.5~32.6米/秒,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17.2~24.4米/秒,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地城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10.8~17.1米/秒,即风力6~7级别。

图‖小时候学的风力等级歌,你还记得吗?

台风一般由台风眼、云墙和螺旋雨带构成。

台风眼,即台风中心。是成熟热带气旋中心形成的近似圆形晴空少云区域,直径约为20~200千米,表现为风雨骤降、天气晴朗的特殊现象。该区域无云,仅有下沉气流。台风眼越清晰可见,台风风速就越大,势力越强。

云墙,是云像墙壁一样包围着台风眼的区域。大量潮湿空气强烈上升而形成的积雨云,好似一堵高耸的墙壁。进入这个区域后,狂风暴雨来袭。

螺旋雨带,是向台风眼卷入而形成的积雨云群。分内螺旋雨带(内雨带)和外螺旋雨带(外雨带)。

距离台风眼200千米以内的活跃积雨云带叫内螺旋雨带。常常伴有打雷天气,并且在其影响下天气变幻莫测,时而大雨倾盆,时而阳光普照。向天空中看,你会发现云层正非常快速地移动。

距离台风眼200~600千米附近的区域为外螺旋雨带。它的出现是台风来临的先兆。如果外雨带正好与秋雨锋或梅雨锋合为一体的话,就可能是暴雨的征兆。所谓“锋”,是指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带。

从2000年元旦起,只要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都要使用亚太十四个国家(地区)共同认可的新名称。这十四个国家(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最终形成了包括140个台风名字的命名表。

此后,台风的名字就根据这个表按照规定的顺序循环使用。当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被确定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后,即根据命名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其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我国为台风委员会提供的10个名字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大多与神话传说、民间花卉有关,分别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海棠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当某个台风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这个台风名字从命名表中除名,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给这个热带气旋,这样以后就不会与其它台风重名。

比如我国提供的10个名字已有5个被除名:台风龙王已除名,代替它的是海葵;台风玉兔已除名,代替它的是银杏;台风海燕已除名,代替它的是白鹿;台风海马已除名,代替它的是木兰;台风海葵已除名,代替它的是天马。

此次台风桦加沙,是由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思是“快速移动”。国际编号为2518,其中“25”表示2025年,“18”表示今年第18号台风

台风带来的直接灾害主要包括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1.当超强台风来临时,其带来的狂风及其引起的巨浪可以把沿海船只抛起乃至拦腰折断,也可把巨轮推入内陆;也足以损坏甚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大风也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并使其高速飞行,危及行人生命财产安全,使户外环境变得非常危险。

2.一次台风登陆,一天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暴雨,甚至500~800毫米的大暴雨。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

3. 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海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严重时海面浪潮冲垮堤坝,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图‖台风引发的风暴潮

事物具有两面性,台风是给人类带来了灾害,但同时也带来了好处

1.台风给经过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淡水资源。

2. 台风对调剂地球热量功不可没。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

3.台风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冷热平衡,是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4.台风还能改善渔业状况。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鱼类捕捞自然提高。

中国气象预警信号由名称、图例、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预警种类被划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沙尘暴、道路结冰14类。

一般预警信号分为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颜色由浅入深,代表程度或态势越来越严重。可以理解为蓝色代表一般等级,黄色代表较重等级,橙色代表严重等级,红色代表热别严重等级

台风和高温、寒潮预警等级一样,包含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

每一类预警信号等级不一样,有些种类只有其中的两三种。比如沙尘暴预警信号只有橙、红两种,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只有黄、橙、红三种。

好啦,本期内容到此结束。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喜欢滴话记得点赞关注哦[心]。

参考资料:

1.台风的定义—中国气象局

2.台风的结构—中国气象局

3.热带气旋等级划分—中国天气网

4.台风命名表—台风委员会官网

5.《3小时读懂你身边的天气地理》(日)金子大辅 著 王雨濛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

来源:海边流浪的pus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