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洗手是切断疾病传播最便捷、最经济的措施,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方法。怎样洗手才准确?今天我们采用荧光模拟检测技术,通过直观对比来为大家揭示不同洗手方式的实际效果差异。
洗手是切断疾病传播最便捷、最经济的措施,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方法。怎样洗手才准确?今天我们采用荧光模拟检测技术,通过直观对比来为大家揭示不同洗手方式的实际效果差异。
荧光模拟剂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和微生物实验室的洗手培训中,其成分为大量微小荧光颗粒,在正常光线下不可见,但在紫外灯下会发出明亮荧光。该模拟剂在物理特性上与常见病原体高度相似:
大小与多数病菌相当(0.5-5微米)。
对皮肤有相似的附着力。
可通过水流和机械摩擦等方式被清除。
实验设计如下
参与者双手均匀涂抹0.5 mL标准剂量的荧光模拟剂,待其自然干燥后,分四组采取不同洗手方式:
第一组:快速洗手法(5秒)
仅用流动水冲洗,无使用皂液
第二组:普通洗手法(15秒)
第三组:六步洗手(20-30秒)
1.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揉搓
2.外:手心对手背,指缝交叉搓洗
3.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摩擦
4.弓:弯曲手指关节,在另一掌心旋转搓擦
5.大: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
6.立:五指并拢,指尖在另一掌心中搓洗
第四组:七步洗手法(40-60秒)
在六步洗手的基础上加上第七步:螺旋式揉洗手腕,双手交替进行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在紫外灯下观察,各组清洁效果差异显著:
第一组:双手可见大面积荧光残留,尤其集中于指缝、指甲边缘和手腕。图像分析显示清洁率仅35-45%。
第二组:手心区域清洁较好,但指缝、指甲下等部位仍有明显荧光残留。清洁率达到65-75%。
第三组:大多数区域清洁良好,仅指甲周边存在零星残留。清洁率提升至85-95%。
第四组:几乎无荧光残留,包括难以清洁的指甲下区域。清洁率超过98%。
表1:不同洗手方式的清洁效果比较
为什么洗手方式如此重要?
日常生活中,手部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等病原体。这些微生物尤其容易隐匿于以下区域:
指甲下区域:可藏匿大量微生物,需特别刷洗。
指缝:皮肤褶皱提供机械保护,需交叉搓洗。
拇指:常被忽略,需单独旋转搓洗。
手腕:接触污染物的重要区域,需环形擦洗。
正确的洗手方法可显著降低多种疾病传播风险:
消化道传染病(如腹泻、霍乱、甲型肝炎)
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新冠肺炎)
眼部感染(如结膜炎)和皮肤感染
特殊情况建议
指甲较长者:应使用指甲刷重点清洁甲下区域。
佩戴首饰者:洗手时应取下戒指等饰物清洁下方皮肤。
手部皮肤损伤:使用保湿型洗手液并及时护理,避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研究发现, 20秒以上的搓洗时间配合皂液使用,能有效破坏微生物脂质膜并通过机械力将其清除。即便使用消毒产品, 洗手时间过短仍无法彻底清除微生物。
实用洗手指南
把握时机关键:餐前便后、接触食物前、外出归来、接触动物后必须彻底洗手。
控制洗手时长:推荐搓洗时间约为20–30秒,相当于唱两遍《生日快乐歌》。
选择合适工具:肥皂和洗手液效果相近,关键在于全面覆盖手部并充分摩擦。
注意干手步骤:湿润手部更易再次沾染微生物,使用干净毛巾或纸巾彻底擦干。
重视手部护理:频繁洗手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建议选用保湿型产品并及时涂抹护手霜。
结语
通过荧光模拟实验,我们清晰观察到不同洗手方式的效果差异。科学洗手不仅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更是阻断传染病传播的关键公共卫生措施,尤其在流感高发季节或疫情流行期间,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既能保护自身健康,也能为构建群体免疫屏障贡献力量。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