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毁灭中重生:《Mona Die!Die!Die!》于火人节完成命运三部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8:22 1

摘要:2025年9月,一场沙尘暴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席卷内华达黑石沙漠。短短几分钟内,遮阳结构倒塌、帐篷被卷至空中,一座尚未完工的27英尺高的粉色骰子雕塑也化为废墟。原本平静的火人节建设周,遭遇了十多年来最具破坏力的风暴,多件重要艺术装置的命运就此发生改变。

2025年9月,一场沙尘暴以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席卷内华达黑石沙漠。短短几分钟内,遮阳结构倒塌、帐篷被卷至空中,一座尚未完工的27英尺高的粉色骰子雕塑也化为废墟。原本平静的火人节建设周,遭遇了十多年来最具破坏力的风暴,多件重要艺术装置的命运就此发生改变。

命运骰作:废墟中诞生的金字塔

中国艺术家何苗的艺术作品《Mona Die!Die!Die!》(中文名:“骰问”)是本次火人节受损最严重的装置之一。该作品是继其30英尺高兔子装置《Mona Bunny》与巨型蘑菇装置《Mona Mushrom》之后的三部曲终章。这件巨大的粉色木质骰子原本旨在探讨命运、偶然、混沌与无常,鼓励参与者以好奇心“拥抱未知,顺势而为”。然而沙漠中无常的天气却与命运开了个玩笑:

当搭建团队正将骰子的第三部分吊装就位时,一场十年未遇的沙尘暴毫无征兆地袭来,视觉能见度骤降至臂展距离,支撑部件的叉车随之倾覆。尚未完成的骰子也在呼啸中碎裂一地。

但故事并未终结——废墟反而成为了新的起点。

踏入未知之境

何苗和她的建造团队没有尝试掩盖损伤,而是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在混沌的沙漠中,他们将破碎的骰子重组为一座金字塔。断裂的骰面成为了新的入口,参与者可攀爬于裂缝之间,直面脆弱与残缺——这并非失败,而是作品生命自然演进的一部分。“我无法独自构思出比这更完美的命运诠释,”项目负责人Janis K. Hesse感慨道,“大自然无意间成了我们最重要的共创者。它摧毁了作品,却让它比原先更加完整。”

意外巧合:毁灭与主题的共鸣

《Mona Die!Die!Die!》只是被沙尘暴摧毁的三件作品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大自然“选择”摧毁的这三件作品,其毁灭恰恰呼应了作品关于无常与韧性的主题。

黑云涅槃:从战争阴霾到“No Fate”宣言

乌克兰艺术家Oleksiy Sai团队创作的巨型充气艺术装置《黑云》——旨在表达战争带来的压迫与破坏。就在乌克兰独立日的前几小时,沙尘暴撕裂了这朵黑云。风暴过后,艺术家将气模碎片重新拼成了字母“No Fate”(没有注定)。制作人Vitaliy Deynega解释道:“除了我们自己创造的命运,不存在任何注定。”这个最初象征着迫近威胁的存在,最终化作掷地有声的宣告:无论未来如何充满不确定性,命运从来不由天定。

淬炼重生:坚韧之力再度升华

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海琳”飓风幸存者们在Whitney Webb的带领下,用家园的残骸铸造出艺术装置《坚韧》,致敬灾后重建的精神。火人节的沙尘暴将其摧毁后,艺术家们以同样方式回应——就地取材,用沙漠中残留的碎片进行二次重建。Whitney Webb回忆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强调,坚韧不仅是经受风暴,更是从废墟中重生。此刻,我们正在现场实践这一信念......如今它比以往更具韧性。”

死亡面具与粉色棺椁:Mona葬礼的哲思

为纪念受损艺术装置,Mona团队举办了一场沙漠葬礼游行。参与者身着粉色服饰与死神装束,沿途在各类艺术装置前进行互动表演,最终从中央营地行至破碎的骰子前,焚化《Mona Die!Die!Die!》。同时举办的研讨会以混沌无常与自我为主题,参与者绘制代表外在标签的“死亡面具”,与艺术作品一同在粉色棺椁中火化。其他受损作品的艺术家也将残片放入棺中,伴随悼词与演出,棺椁被送入骰子废墟内部,烟花随之绽放。中国艺术家李全胜领导的灯光投影秀,将十余位国际艺术家的影像投射于骰子表面。

“我们准备了葬礼,但自然选择了时机。”何苗提及艺术品的三次死亡,“风暴致其初次死亡,火焰带来第二次消亡,而最终死亡将在被遗忘的记忆中完成——但这似乎尚且遥远。”

“团队处理艺术装置倒塌的方式令我欣慰!”Janis K. Hesse表示,“将结构坍塌称为失败很容易,但紧扣主题、拥抱自然带来的混乱,顺势创作出有新意义的雕塑,才是真正的回应。被毁装置的各个团队相互支持重建,风暴没有摧毁黑石城,反而让我们更团结,将混乱转化为意想不到的美。”

沙漠,共同的创作者

这些作品共同展现了2025年火人节的艺术并非被摧毁,而是被重写。

“黑云”消散融入“无命”之中。

“坚韧”被重建了两次,更显韧性。

“Mona Die!Die!Die!”教会它的团队如何拥抱混沌与无常。

在黑石沙漠中,艺术从未完成。它不断演变,被人、自然和意外所塑造,并在活动的进程中获得新的意义。

关于Mona艺术基金会

何苗出生于四川,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她创立了非营利组织——Mona艺术基金会,致力于支持边缘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及探索艺术在心理疗愈方面的作用。今年,Mona艺术基金会在火人节支持了多个艺术项目,包括6至13岁青少年创作的互动装置《WiFi Jail》。该作品形似牢房,参与者需进入“监狱”才能使用免费WiFi,以此促使人们反思对网络的依赖。“我们太轻易交出自己的注意力,”小艺术家王唯森说,“如今没人再愿意抬头了。”《WiFi Jail》提醒人们:真正的自由或许不在于连接互联网,而在于选择断开手机、iPad等设备,回归面对面的人际互动。

Mona的葬礼大游行活动中,Mona艺术基金会还支持了部分艺术专业学生在中展示绘画作品与音乐表演,并助力国际艺术家在夜间将他们的影像作品投射于骰子装置表面。Mona艺术基金会还制作了一部长篇纪录片,讲述艺术家何苗的故事以及今年在火人节展开的精彩历程,该片计划于明年上映。

致谢名单

·设计与建造团队:Mackenzie Pelletier, Benjamin Brast-McKie, Janis K. Hesse, Sparkle Pony, Renzo Verbeck, Nathan Heintz, Irene Rembado, Brian Gonzales, 柯明, Helen Yu, Grant Gordon, Robert Tromm, Jay Calleton, Aaron Parks, Evan, Drew Wilson, Ryan Hubbs

· 纪录片团队:Jing Wen, Paul Chelmis, Denis Pacuraru, Jessica Yuan, Ruoyun Tang

·影像艺术单元艺术家:李全胜,何苗,贺阳,王博唯,刘昭君,黄思祈,胡海洋,王艾居,Charmaine Lacsina,胡婧璇,林馒头,Yichu Li,郭渊如

·演讲嘉宾与行为艺术家:Janis K. Hesse, 何苗, Philip DePoala, Charmaine Lacsina, Inani Schroedinger, Nicky Mehtani, Ben Brast-McKie, Rae Gross, Nathan Heintz, Irene Rembado, Leonardo Christov-Moore, Liz “Reality” Kilkenny, Shai Yeshanov, Kian Locke, Anthony Moreno, Julep de Soie

·青少年艺术项目”Phone Cell (WiFi Jail)”参与者:王唯森、王杰森、王以沫、董亦辰、方子圆、彭亦菲、彭亦悦、李荣益、李荣涬

·贡献艺术家:谢一格,李钧谕,王厚翔,姜秀峰,朱娅萱,齐浩然

·Mona Art Foundation支持团队:何苗、Monica Hsu、何亚琴、何平、黄伟强、王若嫣

来源:中华网生活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