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眼底病科主任吴宏教授团队,携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陈学思研究员团队,围绕眼科疾病与材料工程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深耕探索,其研究成果已连续登上
近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眼底病科主任吴宏教授团队,携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陈学思研究员团队,围绕眼科疾病与材料工程学科的交叉应用研究深耕探索,其研究成果已连续登上
《Biomaterials》(IF=12.9)《Materials Today Bio》(IF=10.2)
等1区TOP期刊。
新突破1——
“抗VEGF+抗炎”双靶点协同治疗
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吴宏教授团队与中科院应化所陈学思研究员麾下方华攀/田华雨课题组合作,在Bio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
“Polymer-based gene-drug co-delivery system effectively inhibits pathologic 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through dual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neovascular actions”
的学术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吉大二院眼科学在读博士生贺梦甜。
传统抗VEGF玻璃体注射疗法存在应答不足(15%~40%)、需反复治疗(每月1次)、潜在并发症多(眼内炎、心脑血管意外、肾毒性等)等局限。本研究突破瓶颈,创新性提出“抗VEGF+抗炎”双靶点协同治疗策略: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高效整合VEGF沉默基因与抗炎药物,实现协同递送。该方案有望显著提升疗效、减少注射频次,规避潜在并发症,为眼底新生血管疾病建立全新干预模式,推动治疗范式革新。
在本研究中,作者开发了一种基于苯硼酸修饰的聚乙烯亚胺(LPEI-PBA)的高效基因递送系统,该系统能够高效地递送治疗基因(pshVEGF)和地塞米松磷酸钠(DSP),该递送系统经玻璃体腔给药后能够有效缓解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高分子基因/药物共递送系统用于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
本研究建立了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单次玻璃体腔内注射DSP/LPEI-PBA/pshVEGF三元复合物(DPPV)后,通过抑制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同时发挥抗神经胶质激活,抗炎等多重作用,有效缓解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的进展,促进视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现有抗VEGF单药治疗方式;同时,该高分子基因/药物共递送系统拥有出色的生物安全性,临床转化前景明朗,为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注入了新的希望与策略支撑。
▲高分子基因/药物共递送系统显著缓解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疾病进展
与PBS组(无血管区18.6%,新生血管区20.41%)相比,高分子基因/药物共递送系统DPPV单次给药可显著抑制病理性新生血管,使无血管区和新生血管区分别降至3.18%和2.1%,效果优于游离pshVEGF、DSP及DPPC。抗炎药物DSP通过缓解炎症微环境及促进转染性能增强了PPV的抗血管生成效能。单次玻璃体注射DPPV可通过协同抗炎与抗血管生成作用,显著缓解OIR小鼠视网膜疾病进展。
新突破2——
细菌性眼内炎:
可跨屏障滴眼液直达眼后段病灶
在眼内炎疾病的治疗领域,吴宏教授团队与中科院应化所陈学思研究员麾下万朋奇/肖春生课题组合作,在Materials Today Bio上发表了题为
“Poly-(L-homoarginine) for the non-invasive treatment of endophthalmitis”
的学术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在读博士生华婷。
传统玻璃体腔注射疗法虽能治疗细菌性眼内炎(BE),但存在侵入性强、操作复杂、患者痛苦大等局限。本研究成功破局,开创性地研发了可跨屏障滴眼液。该新型滴眼液能高效穿透眼部屏障,使药物直达眼后段病灶,实现安全有效的非侵入性治疗。此举为BE治疗开辟了无痛、便捷且高效的全新干预范式,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在本研究中,作者开发了一种聚-(L-高精氨酸)(C6PLL10-Gua)作为有效消除眼内炎细菌的非侵入性替代方案,这种C6PLL10-Gua滴眼液能够有效地穿过眼障进入眼后段,在MRSA诱导的眼内炎大鼠模型中,局部滴注C6PLL10-Gua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聚-(L-高精氨酸)(C6PLL10-Gua)作为无创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滴眼液。
本研究合成了C6PLL10-Gua作为无创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滴眼液,表现出有效的体外抗菌能力和低溶血性。C6PLL10-Gua可以破坏细菌膜,不会诱导细菌耐药性。更重要的是,C6PLL10-Gua在体内外都表现出跨眼屏障的有效通透性。C6PLL10-Gua滴眼液的体内抗感染特性也已在MRSA诱导的大鼠眼内炎模型中得到证实。
▲C6PLL 10-Gua-FITC在体内和体外的透眼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
新型胍基修饰材料C₆PLL₁₀-Gua,胍基增强抗菌谱(对MRSA等耐药菌有效,MIC低至6.25μg/mL)与组织渗透性,且低溶血(500μg/mL时溶血率9.3%),解决“抗菌-安全”失衡问题。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起效,14代细菌暴露后MIC无变化,而甲氧西林耐药性升16倍。体外跨膜率是未修饰材料4.1倍,体内滴注30分钟达眼周、6小时视网膜浓度峰值,维持24小时以上,突破非侵入给药瓶颈。大鼠MRSA眼内炎模型中,滴眼液疗效媲美万古霉素注射,7天细菌清除率99%+,视网膜结构功能正常;对粪肠球菌眼内炎也有效,长期使用安全。
随着眼科诊疗技术与材料工程科学的快速发展,二者交叉应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且具备明确的临床转化潜力。吴宏教授团队将重点围绕眼底新生血管疾病的基因疗法及抗VEGF抗炎联合治疗、非侵入性眼内炎疗法等眼科疾病相关领域展开研究,深耕医工交叉领域,通过多方协同合作,为医院眼科科研事业发展注入动力,全力为眼科领域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吉大二院科研工作着力构建高效的医工交叉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机制、整合临床医学需求与前沿工程技术资源,成功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营造了浓厚的跨界融合研究氛围。不仅显著提升了科研攻关的效能,更有力地催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从而实现了高水平学术论文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跃升,为提升医院的学术声誉与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简介
吴宏教授
吉大二院眼科中心眼底病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任职及工作经历:
长白山特聘领军人才、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科药物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吉林省健康管理学会第一届糖尿病眼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医疗保障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在新加坡国家眼科中心和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工作多年。
擅长领域:
眼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疾病、眼外伤等。
学术成果:
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高质量SCI论文,总影响因子为254,总引用次数>250次,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代表作有Biomaterials、Acta Biomaterialia、Adv Healthc Mater等,最高影响因子为12.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项省级课题。
消息来源丨眼科
责编丨王天宇
编校丨郭庆瑞
编审丨金梓衡
排版丨宣传办公室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