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浙江杭州的涂女士外出时,不慎踩中废弃的化学品氢氟酸,当场便无法行走。涂女士送医后被确诊氢氟酸中毒,相继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停跳等危重症状,最终不幸离世。
近日,一起危险化学品氢氟酸致死事故将氢氟酸推向公众视野。
9月9日,浙江杭州的涂女士外出时,不慎踩中废弃的化学品氢氟酸,当场便无法行走。涂女士送医后被确诊氢氟酸中毒,相继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停跳等危重症状,最终不幸离世。
氢氟酸等危险的化学品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氢氟酸有如此大的杀伤力?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品可能隐藏危险化学品?一旦接触到危险的化学品,如何进行院前急救?
氢氟酸的"隐形杀伤力":
比硫酸更危险的弱酸
氢氟酸是一种高度危险的、对生物组织具有强烈腐蚀作用的无机酸,其在工业制造、电子业制造、印染、金属铸造、玻璃刻蚀,以及日常保洁领域均有广泛使用。
氢氟酸具有极强的组织穿透性,很容易通过完整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被吸收,短时间内(伤后约 5 min)即可穿透皮肤全层。即使小面积氢氟酸烧伤,短时间内也可导致死亡。
局部腐蚀:渐进式组织破坏
氢氟酸具有"延迟攻击"特性,接触初期仅轻微刺痛甚至无痛,数小时后才显现剧痛。其侵蚀路径遵循三阶段模式:
皮肤阶段:3分钟穿透角质层,5%浓度接触1分钟即造成严重烧伤,表现为红斑→灰白水肿→黑色焦痂,形成深达肌层的难愈溃疡。
皮下阶段:6-24小时出现剧痛,脂肪肌肉液化性坏死,水疱含果酱色液体。
骨骼阶段:氟离子与钙结合成氟化钙,导致剧烈骨痛,严重者指骨坏死需截肢。
防护警示:普通布手套、硅胶手套防护无效,50%浓度氢氟酸穿透1 mm硅胶手套仅需15秒。
全身中毒:致命的钙离子掠夺
氟离子进入血液后形成"钙离子海绵效应",快速降低血钙浓度,引发致命连锁反应:
低钙血症: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导致手足抽搐、全身痉挛甚至呼吸肌受累
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紊乱,可引发心室颤动和难治性心脏骤停
多器官衰竭:抑制肝肾功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致命剂量:7毫升无水氟化氢可结合成人全身游离钙;2.5%体表面积烧伤(约两手掌大小)或摄入1.5克氢氟酸即可致命。
致命误区警示:氢氟酸的毒性与接触面积不成正比!即使是指甲盖大小的高浓度氢氟酸接触(如70%浓度仅2.5毫升),也可能因氟离子快速渗透引发全身中毒。初期皮肤可能仅轻微发红,一旦出现肌肉抽搐、心慌等症状,往往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注意!一些清洁剂内含有氢氟酸
氢氟酸是氟化氢(HF)的水溶液,是一种危险的高毒性化学品。氢氟酸听起来有点陌生,但由于它能溶解氧化物,所以不少清洁剂里都会添加这种成分。比如玻璃清洗剂、瓷砖清洁剂、网购的“三无”清洁剂等。
今年1月3日,福建泉州的钟先生在清理陶瓷上的陶瓷花纸时,虽然已戴上两层工业布手套,并用棉签蘸取氢氟酸,但因未使用专业的橡胶手套,且蘸取量较大,氢氟酸渗透进了布手套,造成手指灼伤。
图源:新闻晨报
武汉市第三医院皮肤创面修复中心医生曾静表示,自己接诊的氢氟酸灼伤病患也并不少。
危险的化学品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以下职业人群因工作中需直接接触氢氟酸,属于高危暴露群体,其典型操作场景需重点警惕:
实验室操作员:化学试剂配制、样品溶解与分析实验
电子厂蚀刻工人:半导体硅片清洗、电路板蚀刻工艺
玻璃雕刻师:玻璃图案蚀刻与表面处理
空调维修工:制冷剂泄漏处理、管道酸洗除锈
珠宝首饰加工者:金属表面清洗、倒模工艺处理
职业防护不可少:氢氟酸在这些场景中多以液体或气体形态存在,手套破损、防护服渗透或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接触中毒。历史数据显示,职业接触事故年均发生300+起,规范防护是从业者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注意家中化学品的隐形风险!
打火机
打火机所使用的燃料都是可燃性气体,经加压后充入封闭气箱,一旦受热就会迅速膨胀,极易点燃、爆炸。
⚠️使用注意:
高温天,不要将打火机放在车内,也不要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最好存放在阴凉处,以防受热爆炸。
不要让打火机受到挤压和撞击。
酒精
酒精蒸气与空气混合可能引起爆炸,遇明火、高热也能引起燃烧爆炸。
⚠️使用注意
家中的酒精,一定要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要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
使用酒精消毒时,应避开火源。
杀虫剂
杀虫剂内的丙烷、丁烷成分与空气混合后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火花或高温易爆炸。喷雾杀虫剂瓶内有压力,外力撞击或摩擦起热也易引发爆炸。
⚠️使用注意
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用于日常消毒和衣物漂白,过量吸入损伤呼吸道,与酸性物质混合会产生有毒氯气,导致化学性肺炎甚至窒息。
⚠️使用注意
按照使用说明稀释使用。
避免与酸性物质(如洁厕灵等)一起混合使用。
管道疏通剂
强酸强碱类化学品(硫酸、盐酸、氢氧化钠)存在于洁厕灵、管道疏通剂中,具有强腐蚀性,可致皮肤灼伤、组织坏死及呼吸道损伤。
⚠️使用注意
佩戴护目镜、手套、口罩、面罩,穿防护服,尽可能避免皮肤和黏膜暴露。
管道疏通剂成分不一,不可混合使用。
使用过程中切勿凑近观察。
外出时注意识别危险货物运输车
外出时,经常能看见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车型通常为罐车和厢式货车两种,车辆的醒目位置都有“危险品”标识。
常见的危险品标志。图源:北京应急
驾驶人若在路上遇到这些车辆,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车距,减速慢行,避免追尾;
超车前打好转向灯示意超车,并与其保持安全的横向间距;
若暂时无法超车,应留意其运输的危化品种类,一旦出现意外,能立即做出针对性的自救措施;
停车休息时,不要在危化品车辆旁长时间逗留,更不要在车辆附近吸烟。
一旦接触化学品,如何进行院前急救?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医师李孝建建议,无论接触哪种危险化学品,都可遵循“先自救、快就医、讲清楚”的原则,最大限度降低伤害。
当皮肤接触到化学品,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袜、手套等,避免化学品持续作用。用大量流水冲洗接触部位,冲洗时间至少15分钟,冲洗后立即就医。
若化学品为粉末状,应先轻扫粉末再冲洗,避免摩擦加重损伤。
若吸入化学品气体,要立即脱离污染环境,转移至通风良好处。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坐下或躺下,避免剧烈活动,及时就医。
若误食化学品,切勿强行催吐或自行随意进食饮水,应尽快就医。
就医时,尽可能说明接触的化学品名称、浓度、接触途径(皮肤、眼部、吸入、误食)、接触时间以及已采取的自救措施,以便医生快速制定救治方案,为抢救赢得时间。
综合整理自国家应急广播、北京应急、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新华社、应急管理部、中国新闻网。
来源: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