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全身烫伤,卧床三年,却拒绝做“废人”;她以30元起步,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她与亲人一朝永别,备受打击,却为了教育事业,从痛苦中走出来,要走得更高更远。《青听》推出“热爱”系列第三期,专访中国第一所民办本
她全身烫伤,卧床三年,却拒绝做“废人”;她以30元起步,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她与亲人一朝永别,备受打击,却为了教育事业,从痛苦中走出来,要走得更高更远。《青听》推出“热爱”系列第三期,专访中国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创办人胡大白,听她讲述纵横驰骋,缱绻情长的人生故事。
43年前,38岁的胡大白是郑州大学中文系的老师。1981年,胡大白在出差过程中,因煤气中毒,一壶开水浇在了她身上。全身37%的重度烧伤,抢救了12天12夜,之后是无数次的植皮手术和全身的疤痕。
青林:您的故事在大家看来像是一个奇迹,网上流传是说一壶开水烫出了一个学校。
胡大白:我38岁烧伤,躺了三年,才41岁,我能就做一个废人吗?但是我大学毕业就当老师,没有做过别的事,后来我一想,我的脸没烧着,如果脸烧着了,一脸疤痕,就没法做公众人物了。我后来想可以办个学,办一个自学考试辅导班。当时叫得很响,就是“郑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这个辅导班一发不可收,变成了几万人的大学。当时启动资金只有30块,买纸,写广告,贴广告,花钱最多的是印听课证。1984年11月2号开的课,那年连降大雪,道路阻塞。
青林:上课都很困难。
胡大白:我一个残疾人,大家弄个三轮车推着我。我到教室里,弄个小铺垫铺地上,因为不能站。他们说胡老师,下这么大的雪,你还敢来。我说你们不是都来了?我们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去冲破这个坎,都要往前走。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一考试学生平均合格率87%,这不是声誉都出来了,第二学期就报了2000多人。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人嫉妒了。另外,学校的领导也找我谈话。因为工伤是100%工资,你拿着郑大的工资还办学,来自舆论的压力也比较大,心里就特别地难受。正在思想斗争的时候,咱们学校的顾问徐捷,当时河南省军区的副司令员给我送了一个条幅,“敢为天下先”,我就坚定了。这就是徐司令员题的“敢为天下先”,我们把它作为我们学校理念的核心部分,是我们学校的座右铭。
办一所民办高校有多难呢?首先要面对的是高昂的运营成本和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基础建设、教学设备,一砖一瓦都要自己找钱。师资、招生、教育质量、学生就业,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办学者智慧和能力的极大考验。
胡大白:办民办学校要成为教育家,还要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因为一砖一瓦都得花钱,学校的发展要有造血能力,才会让学校持续发展。
青林:我们现在主要还是靠一些经费?
胡大白:一半是靠经费,一半是靠我们的企业。我们有校办企业,有科研机构,横向的、纵向的经费,企业也有一些利润来支持反哺学校。
青林:不管是学费、经费还有各种费用,基本上还是用在教学上。但我知道您在生活中是特别俭朴的。
胡大白:我觉得现在比原来好多了,但是俭朴也不失大方,我这一身也拿得出去。我觉得人要能办成事就得这样,你个人享受有什么意思,但是办学就要做到最好。
从一个小辅导班到新中国第一所民办普通专科,再到全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又连续多年霸榜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和全国应用型大学排行榜第一。怀着对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胡大白一路闯难关,上台阶,但是乐在其中。
胡大白:经过了艰难起步,敢为天下先,冲破禁区,后来又艰苦地探索,不断创新地发展。我尝试了,觉得挺有意思。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是一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是本科学历教育加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学校毕业生就业是非常抢手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凡是排民办的,我们都是第一。
青林:对于河南这种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优质教育更匮乏的这种省份来说,算不算一种助力和补充?
胡大白:因为河南人口众多,在河南的考生要考上最好的大学,分数要比外省高得多。这点痛,就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对还比较少,这个痛还是河南的痛。我也想把咱们黄科大变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和发达国家私立教育占的比重不小,而且这些都是最优秀的学校。
青林:您觉得未来中国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胡大白:我觉得假以时日可以,不要着急。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比如哈佛大学办了400多年了,德国的汉堡大学办了600多年了。咱们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是要奔着教育强国。我也觉得中国的民办教育,河南的民办教育,包括我们学校也希望在争取做教育强国中,做出一定的贡献。社会上对民办学校的理解有点偏颇,咱们允许。它有个过程,因为毕竟咱们学校才40年的历史。
青林:我们还知道您之前也做过一个承诺,分数线只要达到了的残疾考生就可以录取。
胡大白:只要够录取分数线,残疾学生我们全录,而且或者是免费,或者是减费,反正是给他最大限度的关怀。因为我知道残疾人太难了,他没有知识更难。
我来过这个学校很多次了,这个学校有很多黄河的元素。真的很相似,像黄河,谁能想象就是那么一个不起眼的小井,是一条大河的开始。就像我们想象不到一个满身创伤,烫伤37%的女性,再加上30块钱,是一所中国民办高校的开始。
40年,胡大白的人生已经和这所学校紧紧捆绑在一起。2005年,一生都与她相互扶持、并肩作战的丈夫杨钟瑶因病去世。2023年,同样为黄河科技学院奉献一生的女儿杨雪梅突发心脏病去世。在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大风大浪面前,这位身材瘦弱、饱受折磨的女性,一次又一次坚强地站了起来。
胡大白:心里有什么不痛快就写一写日记。心里不舒服,每天排解就没事,不能积成大问题,那就不好解决了。
青林:这些都是您的日记吗?
胡大白:有日记,也有工作笔记。这些是整理过的。几个学校的调整问题,许多具体事务,但能冷静应对、积极处置,较得当。身心得到了休整、恢复,精神状态不错。
青林:这是什么?
胡大白:这是身体的日记,你看这是今天的“量两次”。
青林:这是身体状况。
胡大白:我家里太不讲究了,也没有时间收拾。咱俩就坐这儿说话吧。
青林:我们在去年12月的时候也是通过媒体看到杨雪梅校长去世的消息,应该说她也是把一生献给了教育。
胡大白:说实在的,你们现在看到的学校的变化,都是她这十几年,实际上是二十多年的功劳。她追求完美,确实是累倒的。老杨去世,后来雪梅去世,我也是很受不了,但是学校这一大摊事,不能倒下,然后又鼓励自己坚强地活下来。
青林:您有过特别脆弱的一面吗?
胡大白:好像没有发现,也就是在追悼会上,可能那会儿控制不住,包括老杨,包括雪梅,但是过后都会自己安慰自己,自己让自己摆脱悲痛。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就是:对国家,对学校,对教育事业;对家族、家庭的责任,给它继承下来,帮他们完成。
走在80岁的年龄上,她甚至已经规划好了未来十年的人生目标,学校要申硕士点,要申博士点,要向世界一流应用科技大学靠得再近一点。
胡大白:年龄应该不是对生活追求的一个障碍,只要活一天就发光一天,对不对?我很佩服陶行知,他是1891年生人,1946年去世,活了55岁。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像一束光一样。费孝通先生写:八十不算大,九十不算老。所以我还不大呢,是不是?我觉得要一息尚存,奋斗不止。我觉得人生要没有信念,它就会随波逐流。趁着年轻干点事,或者大,或者小。干你喜欢的事,干对国家好的事,对老百姓好的事,一生多光彩,多有意义,不虚此生。
大象新闻记者:杜青林、田颖、葛松松、牛雯、张洋、陈思潼、马子文、栗鑫、崔欣欣
来源: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