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鳜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种被称为"鳜鱼头号杀手"的疾病——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俗称鳜虹彩病毒病)正在全国各养殖区肆虐。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鳜鱼养殖产量已达47.75万吨。但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病害问题日益严峻,其中虹彩病毒
养殖户必看,科学防控避免重大损失
近年来,随着鳜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种被称为"鳜鱼头号杀手"的疾病——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俗称鳜虹彩病毒病)正在全国各养殖区肆虐。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鳜鱼养殖产量已达47.75万吨。但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病害问题日益严峻,其中虹彩病毒病作为最具威胁的病毒性疾病,对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病原解析:隐形杀手无处不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属虹彩病毒科,呈二十面体对称结构,基因组为双链DNA2。病毒粒子直径约150nm,衣壳由三层同心圆结构组成。
该病毒主要在水温25-32℃时暴发流行,水温低于20℃时不会发病,但鳜鱼仍可携带病毒成为隐性感染源。病毒能在鳜鱼体内潜伏,当水温急剧变化、低氧等环境因子胁迫时,可诱发该病的大规模发生和流行。
识别危险:典型发病症状
患病鳜鱼通常表现为浮于水面、活动力减弱、呼吸加快。体表可见眼内充血,鳍基部出血,鳃色苍白。发病鱼离群独游,呈现"黑头黄身"现象。
濒死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鳃盖外缘及尾柄处充血溃烂,眼球突出伴角膜出血,胸鳍基部及下颌部溃疡。
内脏病变:典型病理变化
解剖病鱼可见:肝脏缺血发白或有许多出血点,质地变脆;脾脏体积增大至正常3倍,呈紫黑色;肾脏髓质部贫血,皮质部血管充血;肠道内积聚黄色果冻样分泌物;胃壁斑点状出血灶。
组织病理变化最明显的是脾和肾内细胞肿大,形成巨大细胞。
鉴别诊断:不同疾病的区分要点
在实际养殖中,需要与细菌性败血症和其他病毒病进行区分:
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病毒病血液不凝固,而细菌性败血症血液凝固;病毒病肝脏严重失血、呈白肝状,细菌性败血症肝脏多表现为充血发紫或色泽不均;病毒病鳃部失血呈粉红色或白色,细菌性败血症一般表现为充血发紫。
与蛙虹彩病毒病的区别: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发病急骤,死亡率高,而蛙虹彩病毒病发病持续期较长,通常呈现缓慢、持续的死亡趋势;蛙虹彩病毒病会导致消化道广泛溃烂。
综合防控: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针对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策略:
清塘消毒:放苗前,彻底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并使用生石灰(125~150 kg/亩)进行全池均匀泼洒。
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优先选择经过严格检测、确认不携带病毒的鳜鱼苗进行养殖。
疫苗免疫:由中山大学研发的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灭活疫苗(NH0618株)已获得农业农村部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和生产批文,对体重5克以上的鳜鱼具有显著的免疫效果,保护率高达90%以上。建议对体重20克以上的鳜鱼进行注射免疫。
加强病毒检测:投喂前须对饵料鱼进行病毒检测,推荐使用人工配合饲料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定期对养殖的鳜鱼进行抽检。
稳定水质管理:每天监测水温、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关键指标。溶氧应不低于5mg/L,氨氮不高于1.5mg/L,亚硝酸盐不高于0.3mg/L。
精准用药方案:发病后的应急处置
一旦发现鳜鱼感染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切忌滥用药物和频繁换水。正确的用药方案如下:
立即停止投喂:减少鱼体代谢负担,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
增氧措施:增开增氧机,确保溶氧充足。
消毒处理:使用复合碘(0.3ml/m³)连续消毒3天;或者全池泼洒苯扎溴铵和戊二醛(每2~3亩·米使用500毫升)。
内服药物:拌料投喂龙昌胆汁酸,修复肝损伤;或者使用氟苯尼考+胆汁酸(按拌料比例1:3)。
抗病毒处理:使用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功效的中药提取物,剂量要足、疗程要够(5~7天)。
抗应激处理:全塘泼洒抗应激产品如牛磺酸、VC等,缓解鱼体应激反应。
水质调节:病情稳定后使用芽孢杆菌和矿物质肥料改良水质,防止病情反复。
无害化处理:根据《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范》(SC/T7015—2022)的相关规定,对病死鱼采取掩埋法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特别提醒:饲料鳜养殖的注意事项
近年来饲料鳜养殖发展迅速,但要特别注意:鳜鱼突然从传统的活饵饮食转为人工饲料,消化系统和代谢功能难以快速适应,易引发代谢紊乱,免疫力急剧下降。
建议在饲料中添加龙昌胆汁酸、丁酸梭菌等成分,帮助鳜鱼降血糖、护肝肠,提升免疫力。
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虽然凶猛,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防控方法,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养殖户应保持警惕,定期监测鱼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才能确保鳜鱼养殖的稳定收益。
希望本文能为您的鳜鱼养殖提供帮助,祝您养殖顺利,丰收满塘!
来源:小曹磕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