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为何从不追忆曾经辉煌的大唐?来,我来告诉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24 03:57 1

摘要:‍‌​​‌‌​‌​‍‌​​​‌‌​​‍‌​​​‌​‌​‍‌​​‌​​‌​‍‌​‌‌‌‌​‌‍‌​​​‌‌​‌‍‌​‌​‌​​​‍‌​​‌‌​​​‍‌​​‌‌‌​‌‍‌​​‌‌​​​‍‌​‌‌‌​‌‌‍‌‌​​‌‌‌‌‍‌​‌‌‌​‌​‍‌​‌‌‌​‌​‍‌​‌

‍‌​​‌‌​‌​‍‌​​​‌‌​​‍‌​​​‌​‌​‍‌​​‌​​‌​‍‌​‌‌‌‌​‌‍‌​​​‌‌​‌‍‌​‌​‌​​​‍‌​​‌‌​​​‍‌​​‌‌‌​‌‍‌​​‌‌​​​‍‌​‌‌‌​‌‌‍‌‌​​‌‌‌‌‍‌​‌‌‌​‌​‍‌​‌‌‌​‌​‍‌​‌​‌‌‌​‍‌​​​‌‌‌‌‍‌​‌‌​‌​​‍‌​​​‌​‌‌‍‌​​‌​​​‌‍‌​​​‌​‌​汴京的茶楼里烟雾缭绕,说书人正讲到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的旧事。邻桌的老汉啐了口茶沫:“长安的皇帝连自家门都守不住,倒不如官家坐镇开封安稳!”茶客们哄堂大笑,无人追问“天可汗”的威名。北宋百姓的日常里,长安的明月、玄宗的霓裳羽衣,不过是话本里的幻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脚下踩着汴河堤岸,眼里是《清明上河图》里的千帆竞渡。东京城的瓦子勾栏彻夜喧闹,羊肉胡饼的香气飘过州桥夜市,勾栏里的杂剧艺人唱着《目连救母》,却无人排演《长恨歌》。市井小贩算着今日的铜钱进账,哪管百年前西域驼铃是否响彻敦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士大夫们更热衷于比较本朝与唐朝的“体面”。苏轼在西湖堤上醉饮时,曾对同僚嗤笑:“李太白若生在今日,怕是要因‘云想衣裳’的艳词被御史弹劾。” 这种骨子里的倨傲,源自北宋人自认超越了唐朝的三大底气:一百二十年无内乱、科举取士的公平、市井繁华的实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封府衙门的书吏赵大,每日下值后总要绕道州桥夜市。这日他撞见西域胡商兜售“唐代秘色瓷”,当即冷笑:“前朝越窑早被汝窑雨过天青比下去了!” 这场景恰似北宋社会的缩影——人们活在比唐朝更精致的现实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太学读书的寒门学子张载,每月初五必去大相国寺淘书。他曾在旧书摊发现半卷《贞观政要》,却被隔壁《营造法式》的新刻本吸引。摊主老周说得直白:“客官要考工部,还是这本实用。贞观年的老黄历,抵不过包龙图新修的《河防通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尖锐的对比发生在枢密院。当范仲淹与韩琦争论西北防务时,突然拍案而起:“唐时吐蕃劫掠长安的旧事,诸位还想重演吗?我朝禁军三十万驻守潼关,岂是玄宗放权节度使可比?”这番言论引得满堂附和。北宋文人骨子里认定,他们的“重文轻武”恰恰避免了安史之乱式的祸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间流传的《太平广记》收录了四百多则唐朝奇闻,但瓦舍里的百姓更爱听《杨家将》。说书人老刘道破天机:“杨业将军镇守雁门关,可比郭子仪收复长安带劲!”

'熙宁五年的琼林宴上,新科进士们酒酣耳热之际玩起“月旦评”。有人提议以唐诗佐酒,却被状元叶祖洽打断:“何必拾前人牙慧?且看我这阙《鹧鸪天》:‘金明池上闻莺语,不信人间有夜郎!’” 满座轰然叫好,这种地理认知的优越感,源自北宋比唐朝多出三倍的州县建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汴京虹桥码头,脚夫王二与蜀地客商争执。客商炫耀成都的蚕市源自唐时,王二反呛:“你蜀锦再美,能比得过我开封的缂丝?唐朝扬州号称‘扬一益二’,如今苏杭的市舶司半年关税就抵它全年!”

最意味深长的对比藏在《资治通鉴》。司马光笔下的唐朝,尽是玄武门之变、武周篡位、甘露之变的血腥故事。当他写到“宋太祖陈桥兵变不戮一人”时,特意用朱笔批注:“此乃天命所归,非人力可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连青楼歌姬也沾染了时代气质。名妓李师师拒绝排演《霓裳羽衣曲》,对乐工嗔道:“没见樊楼新谱的《雨霖铃》么?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不比白乐天的‘梨花一枝春带雨’更勾人?”

元祐年间的某个寒食节,退休官员沈括在梦溪园整理《忘怀录》。他忽然想起少年时读杜诗的感动,提笔欲录《兵车行》,却最终写下:“本朝百年无点烽火入汴梁”。砚台边的蟋蟀罐里,两只促织正在角斗,罐底隐约可见“大相国寺制”的款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雀门外,胡商阿里骨向儿子传授生意经:“莫学唐人只知贩丝绸,大宋的漆器、焰火、交子才是真宝贝。”暮色中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混着潘楼街的叫卖:“新出锅的东坡肉——比杨贵妃的荔枝还鲜!”

东京城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照在州桥的石碑上,那上面刻着前朝遗老的诗句,早被百年来的车辙磨得模糊难辨。

来源:劉同学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