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山东临沂因“农妇辱骂法官被罚十万元”一事陷入舆论风暴,缘由则是信息失真,相关媒体片面、不实、扭曲报道,将杨宝花贴上“农妇”“弱者”的标签,将个案塑造成“强者欺压弱者”的戏剧化叙事,最终不仅误导了公众认知,更点燃了舆论情绪,为后续的“网暴”埋下伏笔。
近期,山东临沂因“农妇辱骂法官被罚十万元”一事陷入舆论风暴,缘由则是信息失真,相关媒体片面、不实、扭曲报道,将杨宝花贴上“农妇”“弱者”的标签,将个案塑造成“强者欺压弱者”的戏剧化叙事,最终不仅误导了公众认知,更点燃了舆论情绪,为后续的“网暴”埋下伏笔。
网络时代的舆情场,像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共诊室,总有人因一则传言、一段断章取义的视频,或是一次情绪化的观点碰撞,突然陷入“舆情病”的漩涡——有人跟风吐槽、放大焦虑,有人被片面信息裹挟、失去理性判断,更有人在群体情绪的感染下,成为网络谣言的“传声筒”。
每当这类“病情”发作,我们最该做的不是凑上前围观、站队,或是被情绪牵着走,而是先给自己做一次“认知查体”,备好理性的“防护药方”。
先查“信息接收的滤镜”。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舆情”,早已是经过他人加工的“二手信息”:标题党放大冲突,截图截取片段,评论区带节奏引导立场......等等。此时不妨问自己:信息来源是否可靠?有没有完整的前因后果?是否存在不同角度的声音?就像医生看病要查病历、看CT片,而非仅凭患者一句话判断病情。面对舆情,我们也该绕过“情绪滤镜”,找到信息的“原始病灶”。
再查“情绪反应的阈值”。“舆情病”最易通过情绪传染——看到“不公”就愤怒,听到“悲剧”就恐慌,刷到“争议”就急于表态。但情绪从来不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反而可能成为理性的“干扰项”。就像感冒时体温升高只是症状,而非病因,面对舆情中的激烈情绪,我们要先稳住自己的“情绪体温”:莫急着转发,别忙着站队,给情绪一点“缓冲时间”,等冷静下来再思考:这件事真的如表面所示吗?我的观点是否基于事实,而非一时冲动?
最后,备好“理性应对的药方”。药方里,至少该有三味“药”:第一味是“求证意识”,遇到存疑信息,多搜几个信源,看看权威媒体、专业机构怎么说,而非迷信“朋友圈爆料”“网友爆料”;第二味是“克制态度”,不确定的事不妄评,不了解的领域不跟风,避免成为“舆情病毒”的传播者;第三味是“独立思考”,学会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用内容,从多元观点中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群体思维“牵着鼻子走”。
其实,“舆情病”的本质,往往是信息不对称与情绪过度释放的叠加。当别人陷入这场“病症”时,我们的“查体备药”,不仅是保护自己不被裹挟,更是在为整个舆情场注入理性的“免疫力”。毕竟,网络空间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少数人“治病”,而是靠多数人保持清醒——少一点情绪化的跟风,多一点理性的审视;少一点片面的评判,多一点耐心的求证,才能让“舆情病”少发作、不蔓延。(今日头条·清淡寡欲)
来源:健康养生玩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