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公历9月25日,农历八月初四,秋分节气已经进入第三天。这几日天气不冷不热,微风拂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田间地头,金黄的水稻随风摇曳,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今天是公历9月25日,农历八月初四,秋分节气已经进入第三天。这几日天气不冷不热,微风拂面,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田间地头,金黄的水稻随风摇曳,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秋争昼夜。”秋分时节,正是“三秋”大忙的关键期——秋收、秋耕、秋种同时展开。北方在抢收玉米、大豆,南方则忙于收割水稻、采摘棉花,同时还要抓紧播种冬小麦和油菜。这段时间的天气,直接关系到全年的收成。
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农谚:“不怕八月初五晴,就怕八月初五淋。”明天就是农历八月初五了,这句老话为何特别强调害怕这一天下雨呢?
老一辈人常念叨:“八月初五雨淋淋,阴阴湿湿到秋尽。”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气象预测智慧。从气象学角度来看,农历八月初五正值秋分前后,如果此日下雨,往往意味着冷空气提前南下,与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持续性降水天气。这样的天气格局一旦形成,很可能导致整个秋季阴雨连绵,气温偏低。
持续阴雨对农事活动影响极大。首先,尚未收割的秋粮如水稻、玉米等,长时间淋雨容易导致霉变、发芽,品质大打折扣。其次,土壤过湿会影响秋耕秋种,冬小麦和油菜无法按时播种,将直接影响来年夏粮产量。再者,已收获的粮食因无法及时晾晒而变质,农民一年辛苦可能付诸东流。
另一句农谚“八月旱,挑水灌;八月涝,收成少”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担忧。八月遇到干旱,尚可通过人工灌溉补救;但若遭遇涝灾,农作物受损难以逆转,收成必将大幅减少。这正是古人特别关注八月初五天气的原因。
明日八月初五的天气,不仅关系到近期的农事安排,更可能预示着整个秋季的气候走势。农民朋友们期盼晴天,正是希望避开连绵秋雨,确保丰收果实颗粒归仓,为秋种创造良好条件。这句古老农谚背后,凝聚着世代农耕经验的智慧结晶,至今仍对农业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来源:新农人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