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弘首席科学家出席!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赴皖调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7:22 1

摘要:金秋九月,风清气爽。9月24-25日,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一行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开展产业调研、技术服务及农业科普活动,旨在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渔业发展要求,落实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为当地渔业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

金秋九月,风清气爽。9月24-25日,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一行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开展产业调研、技术服务及农业科普活动,旨在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渔业发展要求,落实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为当地渔业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此次活动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参与人员涵盖多方主体。专家团队包含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弘,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校辉,鳗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集美大学教授翟少伟,寄生虫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顾泽茂,池塘生态化养殖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罗永巨,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江苏大学教授高瑞昌,罗非鱼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蒋明,养殖水环境控制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孟顺龙,鱼品加工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卉,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崔凯,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吕军,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丁雪燕,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颖,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波,长沙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仲桂,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翔、梁阳阳、李静

政府及部门代表包括:阜阳市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太和县政府副县长李永军,阜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彦波、科长王彩红,阜阳市水产发展中心主任时雨、副主任沙青、高级工程师韦玉勤、工程师张文俊、王兰芝、助理李若琪,太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邹刚、总农艺师张丙成,太和县委组织部人才室工作人员孙腾飞,太和县水产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梁贺、副主任陶永辉、工程师王丽娅;媒体代表为水产养殖网总编蔡俊;企业代表为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良及相关从业人员;此外,阜阳市直及8个县市区水产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

9月25日,活动在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拉开帷幕。太和县副县长李永军主持开幕式。

阜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彦波致辞。他介绍,阜阳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面积达4.7万亩,近年来积极推广集装箱工厂化、陆基桶等设施养殖模式,已建成投产集装箱342个,在建920个,名特优水产品占养殖产量比重达44.2%。此次专家组莅临,为阜阳渔业高质量发展 “把脉问诊”,将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杨弘首席科学家表示,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作为渔业科技“国家队”,始终紧扣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致力于全产业链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此次调研服务不仅是技术对接,更是响应农业农村部 “服务县域经济” 要求的具体实践,未来将以太和为起点,深化与阜阳在种业优化、生态养殖、品牌打造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助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开幕式上,养殖水环境控制岗位科学家孟顺龙、合肥综合试验站站长崔凯与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良共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旨在围绕箱体式养殖技术优化、尾水处理、病害防控等开展深度合作。

张彦波副局长与杨弘首席科学家共同为“绿色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揭牌,标志着阜阳首个国家级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正式落地。

专家组深入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实地考察箱体式养殖车间、尾水处理系统、稻渔种养示范区等,详细了解企业在高密度养殖、水质调控、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实践与困惑。

召开政科企对接座谈会。会上,多位专家结合企业需求与自身研究领域发言,具体内容如下:

孟顺龙(养殖水环境控制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汇报与安徽有机良庄前期在稻渔共生领域的合作成果,指出企业当前需改进方向—— 饲料需针对箱体式养殖定制,苗种缺乏自有标准易携带病毒,高密度养殖下病害防控需加强;提及当天与崔凯及企业签署三方合作协议,计划以此为契机深化后续合作,还将联合申报奖励、加大融资支持。

翟少伟(鳗营养需求与饲料岗位科学家、集美大学教授):针对箱体式养殖饲料问题提出建议,一是饲料需更耐水,以适配过滤系统;二是减少棉粕等易致粪便松散的原料使用;三是添加抗应激饲料添加剂,缓解养殖密度高、鱼类持续运动带来的应激反应与能量消耗;四是控制饲料总能量及油脂含量,避免鱼类肥胖;五是建议使用有机矿物质或高倍微量元素,提升吸收效率,减少水体重金属污染;补充提及体系在鱼粉替代方面的研究,酶解鱼粉可提高吸收率,部分替代原料能降低成本。

罗永巨(池塘生态化养殖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肯定安徽有机良庄基地是优质示范基地,赞赏陈金良的企业家情怀与地方政府支持,指出基地“三产融合” 特色突出;结合自身经验,强调 “养鱼先养水”,建议加强养殖全周期水处理 —— 养殖前需前置蓄水池处理地下水,可建大棚防杂菌、调节水质参数(如曝气除二价铁、加生石灰调酸碱度),养殖中可借助微生物调控水质,养殖后需完善尾水处理,建议结合土塘与水生植物(如茨菇、水葫芦)提升净化效果;从经营角度,建议企业丰富产品种类、拓展盈利模式,可通过提供养殖系统销售、咨询设计服务增加收益,同时注重产品销售与现金流。

陈校辉(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介绍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涵盖的十一大类品种及8个育种岗位、10个岗站的研发情况;肯定安徽有机良庄在特色淡水鱼养殖及全产业链开发的成果,提及集装箱养殖前期失败案例多,赞扬基地成功经验;建议企业建立自有苗种供应渠道,防范外来苗种带毒风险,同时可联合体系育种岗位专家,开展适配箱体式集约化养殖的品种开发,提升鱼类病害抵抗力与生长适应性。

顾泽茂(特色淡水鱼寄生虫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指出箱体式(原称集装箱)养殖与池塘养殖病害的发生存在较大差异,工厂化养殖中缺氧应激是最大风险;提及小瓜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原生动物寄生虫易在不见光环境下滋生传播,水体流速大可降低寄生虫感染机率。鲫鱼容易发生粘孢子虫病,水蚯蚓等是重要中间宿主,从受精卵到开始的工厂化养殖,应该能够有效防控该病害。建议企业加强苗种产地检疫,尤其针对虹彩病毒,从源头降低病害风险。

高瑞昌(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江苏大学教授):介绍体系加工研究室4个岗位的工作,包括活鱼运输保鲜(如无水运输技术)、鱼产品加工(如预制菜)、副产物利用(如鱼头、鱼尾等加工成多肽、胶原蛋白);指出安徽有机良庄 “三产融合” 中加工环节薄弱,建议后续可加强合作;强调企业需建立产品品质评价标准与品牌,建议通过科学检测(如风味、口感、消化吸收情况)量化品质优势,支撑 “优质优价”,提升消费者认可度。

丁雪燕(杭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肯定安徽有机良庄的发展前景与陈金良的企业情怀,指出设施渔业是未来方向,介绍浙江设施渔业发展情况(如大型圆筒养殖、陆基圆筒养殖);建议企业优化箱体式养殖配套设施与模式,可探索分段式养殖;强调品质提升与分等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建议加强苗种、养殖过程的质量控制,同时发挥带动作用,帮助养殖户销售产品、防控风险。

程波(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肯定安徽有机良庄养殖模式与水体的独特性,建议企业从品牌创建入手,一方面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围绕特殊水体(如盐碱水)开展品质营养特征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可推进绿色认证、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及BAP国际认证,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及 “渔菜共生” 模式缺乏行业标准,建议企业联合体系共同规范该模式,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吕军(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表示此次调研主要目的是学习,提及河南前期集装箱养殖因技术、设计、市场等问题未能持续,赞扬安徽有机良庄10年坚守及品牌化成果;介绍河南农科院在水产领域的资源,如168模式、预选黄河鲤二号已在太和落地,建议豫皖两地加强交流,尤其周口与太和距离近,可推动技术与项目合作,同时表示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张颖(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介绍所在单位在循环水养殖、苗种繁育、加工销售的优势,表示可为安徽有机良庄提供杂交鲟良种等支持,欢迎企业与同仁赴黑龙江交流,期待未来在设施渔业等领域开展合作。

当天下午,专家组还开展基层技术培训,顾泽茂、程波、孟顺龙三位专家分别围绕“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渔药科学使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 授课,为阜阳市及太和县水产技术人员、养殖从业者带来前沿技术与实用方案。活动期间,还通过展板形式全天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生态养殖、质量安全等知识。

顾泽茂教授指出,水产病害防控核心是“防病”而非“治病”,需围绕环境、营养、病原、管理构建体系,拒绝“拍图问诊”。环境上,水温影响鱼体消化与病原活性,池塘需2米水深形成“温跃层”;溶氧主要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凌晨和投饵时易缺氧;水体透明度以“伸手见五指”为宜,可通过肥水调水,花鲢长势是水质指标。病原方面,斜管虫低温易爆发,建议“延边杀”;小瓜虫出现白点已难治,需提前观察、过滤防控;猫头蚤需连续杀2次。营养上,肠炎、肝胆问题多因投饵不当,可减饵或停喂。用药需避免误区,优先药敏试验与日常管理。

程波研究员介绍: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5年世界第一,但质量安全仍存挑战,如恩诺沙星超标、土腥味等问题受关注。培训明确食品污染物与兽药残留概念,详解GB31650-2019等标准中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的残留限量。2025年上半年水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6%,仍需防范用药不当等风险。强调渔药使用规范,列出禁用清单,如孔雀石绿、氯霉素等,要求遵守休药期,推广 “六个不用” 原则。监管方面,落实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不合格产品需无害化处理。还提及绿色认证等提升品质路径,助力水产品优质优价。

孟顺龙研究员聚焦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从治理思路、模式、模块建设与运维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政策上,有2019-2023年多份相关文件,2007年出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多地发布地方标准。养殖对环境影响显著,饲料利用率低致污染,2017年水产养殖源污染物占比明确。尾水治理有多种模式,关键模块含固液分离、曝气硝化等,各模块技术细节清晰。还涉及溶氧作用、尾水处理运维及治理思考,强调循环利用与产业协同。

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当地渔业龙头企业,已形成“养殖 + 加工 + 销售” 全产业链模式,产品直供盒马、吉麦隆等商超,拥有 “徽香鱼”“清水鱼” 两大品牌,鲈鱼、鲟鱼、鲫鱼获绿色食品认证。陈金良董事长表示,此次与专家组合作将加速技术落地,推动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未来还将复制 “城市渔场 + 前置仓” 模式,拓展长三角市场。

此次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赴阜阳调研服务,不仅搭建了“政产学研用” 合作平台,更为当地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下一步,专家组将持续跟踪服务,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助力阜阳打造全国设施渔业示范标杆,为乡村振兴贡献渔业力量。

活动花絮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