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5日,上海——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家名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企业首次亮相,便带来了重磅消息:他们计划在上海建设新一代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四号”,用于验证高温超导磁体在聚变反应中的实际应用。
2025年9月25日,上海——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一家名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企业首次亮相,便带来了重磅消息:他们计划在上海建设新一代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四号”,用于验证高温超导磁体在聚变反应中的实际应用。
这意味着,中国在“人造太阳”这条赛道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不是科幻,是现实:可控核聚变到底多难?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终极能源”。它的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类似——通过轻原子核结合释放巨大能量。理论上,它清洁、安全、几乎取之不尽。但现实中,要让聚变反应在地球上可控、持续、稳定地发生,技术难度极高。
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聚变实验装置之一,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由中国、欧盟、美国等多国共同参与。而中国近年来也在加速布局自主聚变研究,从“ EAST(东方超环)”到“环流系列”,不断刷新实验纪录。
高温超导磁体,是关键突破口
“中国环流四号”的最大看点,在于它将首次大规模验证高温超导磁体在聚变装置中的实用性。相比传统低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磁体能在更高温度下工作,意味着系统更简单、成本更低、运行更稳定。
如果这项技术验证成功,将极大推动聚变装置的工程化进程,甚至有望让中国在全球聚变能源竞赛中占据先机。
上海为何成为“聚变新热土”?
据知情人士透露,项目选址上海,并非偶然。一方面,上海在高端制造、超导材料、精密控制等领域拥有完整产业链;另一方面,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聚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虽为“新面孔”,但其背后团队却来自国内多个顶尖科研院所,具备多年聚变装置建设和运行经验。
终极目标:不只是实验,更是发电
与此前以研究为主的装置不同,“中国环流四号”被业内视为向“聚变发电”迈进的重要一步。根据规划,该装置将具备更强的加热能力、更长的脉冲运行时间,并模拟未来聚变电站的关键工况。
换句话说,它不仅是实验平台,更是未来聚变能源系统的“原型机”。
---
写在最后:
从“东方超环”到“环流四号”,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人类能否掌握“太阳的能量”?答案或许还远,但方向已明。
聚变能源,不再是科幻小说里的设定,而是一场正在发生的科技革命。而这一次,中国,正走在前面。
来源:乐观的芒果SWcd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