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嫁清华教授、为子隐退的海霞,如今生活怎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7:29 1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月亮编辑| 王红初审|文瑞

文| 月亮

编辑| 王红

初审|文瑞

提起海霞这个名字,很多人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个端坐在《新闻联播》台前,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的女主播。

2023年6月,她悄然从央视主持人名单中消失,一时间各种猜测满天飞。

有人说她是被迫离开,有人担心她会像其他离开央视的主持人一样销声匿迹。

真的如民间那句老话"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吗?

1972年,海霞出生在一个普通却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

小时候的她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语言天赋,说话清脆悦耳,朗读课文时更是字正腔圆,老师同学都夸她有当播音员的潜质。

进入北京广播学院后,海霞深知机会来之不易。

每天天还没亮,别的同学还在被窝里睡懒觉,她已经跑到学校的小树林里开始练声。

冬天北京的清晨特别冷,她的嘴里呼出的热气在空气中结成白雾,手都冻得发紫,还是坚持一遍遍地练习绕口令和播音技巧。

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大学四年下来,海霞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各种实践活动也表现突出,最终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

1993年,21岁的她顺利通过央视的层层选拔,成为《早间新闻》的主持人。

刚进央视那会儿,海霞说不紧张是假的。

面对摄像机,她的手心经常出汗,声音有时还会微微颤抖。

老前辈们看在眼里,私下里给她传授各种实战经验,教她如何在镜头前保持自然状态,如何处理突发状况。

海霞把这些建议都当成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回家后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

她买了录像设备,把自己主持的节目录下来,反复观看寻找不足之处。

哪个表情不够自然,哪句话的语调有问题,她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2007年,海霞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成为《新闻联播》主持人。

这个消息在央视内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能坐上《新闻联播》主播台的人屈指可数。

海霞深知这个位置的分量,准备工作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她把每天的新闻稿件背得滚瓜烂熟,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理解透彻每条新闻背后的含义。

有时遇到复杂的国际新闻或者专业术语,她会专门查资料学习相关背景知识。

就在海霞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爱情也悄然降临。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她遇到了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

罗永章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还有海外留学经历,谈吐儒雅,学识渊博。

两人第一次见面就聊得特别投机。

罗永章被海霞的智慧和气质深深吸引,而海霞也被这个温文尔雅的教授打动。

他们谈论的话题从国际时事到文学艺术,从科学前沿到人生感悟,每次聊天都让彼此有所收获。

罗永章的追求方式很特别,他不送玫瑰花,不搞浪漫的烛光晚餐,而是给海霞推荐好书,分享学术见解,陪她探讨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让海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为了这份爱情,罗永章做出了重大决定——放弃家乡的事业机会,专心在北京发展。

他说,真正的爱情是相互成就,而不是让对方为了自己放弃什么。

2020年,一个特殊的视频让无数观众看到了海霞柔情的一面。

在这个视频中,她对着镜头深情地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

虽然没有明说是对谁说的,粉丝们都心照不宣,这是她对丈夫罗永章的公开表白。

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

很多人没想到,平时在《新闻联播》中严肃专业的海霞,私下里竟然如此浪漫。

她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自己作为妻子的幸福模样。

这个表白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网友们纷纷留言说被感动到了。

有人说,看到海霞这么幸福,自己都相信爱情了。

还有人感慨,原来央视主播也有这么接地气的一面。

2023年6月,海霞从央视主持人名单中消失的消息传出后,各种猜测层出不穷。

有人说她是被迫离职,有人说她犯了什么错误。

真相远没有那么复杂,海霞的离开完全是自己的主动选择。

在央视工作了十六年,海霞已经积累了足够的专业经验和社会影响力。

她开始思考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应该怎么走。

家庭方面,孩子正处在需要妈妈陪伴的关键时期;个人发展方面,她也希望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价值。

海霞和丈夫罗永章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罗永章非常支持妻子的决定,他说无论海霞选择什么道路,他都会全力支持。

这个家庭从来不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而是相互理解、相互成就的伙伴关系。

离开央视的决定对海霞来说并不轻松。

毕竟那里有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有她最辉煌的职业成就。

她在那个台子上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变化,也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2024年,海霞迎来了人生的新篇章。

她被聘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正式进入教育领域。

这个身份转换看似跨度很大,其实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海霞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正是高校教学中最缺乏的资源。

理论知识可以从书本上学到,实际操作经验却需要在一线工作中积累。

她能够把自己十几年的主播生涯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

刚开始当博导的时候,海霞确实有些忐忑。

学术研究和新闻实践毕竟是两回事,她担心自己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为了胜任这个新角色,她开始大量阅读学术论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向资深教授请教研究方法。

学生们对这位新导师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第一次见面时,海霞没有摆任何架子,而是跟学生们聊起了自己初入央视时的紧张和忐忑。

她说,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保持谦虚的心态。

2025年,海霞又收到了一份重要的聘书——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

这个任命再次证明了社会对她能力的认可。

从央视主播到大学博导,再到学术副校长,海霞的每一步转型都走得稳扎稳打。

担任学术副校长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挑战。

海霞需要参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协调各个学院的学术建设工作。

她把在央视工作时培养的统筹协调能力运用到了教育管理中。

2018年和2024年,海霞两次被聘为特约监察员,任期一直延续到2028年3月。

这个职务让她有机会参与社会监督工作,为国家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5年9月,海霞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

她的视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益宣传,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正能量;另一类是生活分享,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海霞。

这些视频的制作非常用心,每一个镜头的角度,每一句话的表达,都体现了专业主播的功底。

海霞把短视频当成了新的传播阵地,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与观众交流。

结语

海霞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离开原来的平台并不意味着人生的终结,而可能是新征程的开始。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足够的积累和正确的选择,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绚烂多彩。

从央视主播到大学教授,从新闻工作者到教育管理者,海霞在每个角色中都发光发热,为那些质疑"落地凤凰不如鸡"的声音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

来源:琢磨鸟说娱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