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太原市老军营新村一处居民区内,一名男子因工程结算分歧滞留他人家中不愿离开,屋主驱离时双方发生推搡争执。
近日,太原市老军营新村一处居民区内,一名男子因工程结算分歧滞留他人家中不愿离开,屋主驱离时双方发生推搡争执。
民警接警后立即赶往现场调解,最终促成双方约定次日到公司核实账目,矛盾圆满化解。
据了解,涉事男子系某建筑工地施工方,工程结束后与承包商就工程量核算及钱款结算产生争议。
当晚,男子前往承包商家中当面核算,但因双方计算结果差距较大,情绪逐渐激动。
承包商一方表示,自己受老板委派对接工作,许多事项无法当场拍板,建议男子次日到公司进一步核实,但男子情绪突然失控,直接坐在屋内拒绝离开,双方随即发生推搡。
民警到场后,先安抚双方情绪,随后耐心听取双方陈述。
男子强调,自己为工程付出大量劳动,结算争议直接影响收入,故坚持当场解决;承包商则解释,其权限有限,需回公司与老板及财务核对后才能确定最终数额。
经过民警沟通调解,双方情绪逐渐平复。
最终达成一致:次日到公司办公场所,由相关负责人与男子共同核算工程量并协商钱款事宜。男子主动离开居民区,矛盾得以妥善解决。
民警提醒:工程结算类纠纷应通过正规途径解决,双方可提前约定核算方式与地点,避免因情绪激动引发冲突。
若协商不成,可寻求劳动监察部门或法律途径帮助,切勿采取过激行为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太原广播电视台法治事业部《并州之剑》栏目想和您说:
这场因工程量核算引发的冲突,看似是钱款争议,实则暴露了部分人面对纠纷时的“维权误区”—— 男子为索要工程款,竟以 “赖在他人家中” 的方式施压,既侵犯了屋主的居住权益,也让原本有理的诉求变了味;而屋主作为委托对接人,虽无决策权,却也未能第一时间用更稳妥的沟通方式安抚对方情绪。
万幸的是,民警及时介入调解,让双方从“推搡争执” 回归 “理性约定”,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
这起事件也给更多人提了醒:经济往来中出现核算分歧本属常见,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守住法律底线—— 绝不能以 “占用他人空间”“限制他人自由” 等侵权方式宣泄情绪、逼迫对方。
无论是工程结算还是其他民事纠纷,“当面沟通”“约定时间到正规场所协商” 才是有效路径。
尊重他人权益,坚守理性协商,既是对他人的体谅,也是对自己合法诉求的保护,这才是化解矛盾、维护权益的正确打开方式。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