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播客《不合时宜》中的一句话: 幸福不是结果,而是感知力 ㅤ 去年辞掉了一个财务一号位的工作,那个岗位看起来是人生赢家的配置,但当时的我每天都在怀疑人生,怎么样都开心不起来了。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工作出了问题,而是彻底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能力 ㅤ 后来发现,长时间在“任务驱动”的生活模式下,我们的大脑越来越擅长解决问题,却越来越不擅长感受生活。每天醒来就是各种待办、会议、KPI、进度、产出,习惯了追赶,习惯了计划,习惯了把一切量化,却忘了去体会那些本该自然流动的愉悦和满足 尤其在一个卷、压、催的环境中,我们更容易把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工作”。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选择裸辞,以为换一个环境就能轻松一点、自由一点、幸福一点 ㅤ 但离开后我才发现:无论是旅游、做副业,还是换个行业进入新公司 新的模式很快也会变得熟悉、固化,倦怠还是会悄悄回来 ㅤ 我才意识到,原来不是环境的问题 是我们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模式在过日子: 把生活当成一个待完成的项目 而不是一段值得感受的过程 ㅤ 我们太擅长追目标,太不擅长感受当下 其实,长期的倦怠背后往往是一种“失控感”: 我们会觉得任务太重、太杂、太复杂,不知道从哪开始,不知道有没有结果,焦虑自然上来了 ㅤ 我看到一句话:“焦虑的本质,是事情超出你的掌控范围。” 后来我慢慢学会了一种小方法: 把“情绪模式”切换到“问题解决模式” 效率和心态都会平稳许多 ㅤ 但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意识到: 不是非得换个环境,才能变得幸福; 而是需要练习,重新去感知幸福 ㅤ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怎么提高绩效,却很少问自己: 我的幸福感知度还在吗? 我还能分辨出“今天挺好”的时刻吗? ㅤ 也许我们真正该“内卷”的,是感知幸福力的能力本身 试着慢慢搭建一些非工作维度的支点: 比如恢复运动,做点兴趣类的内容,也和朋友聊得更多 这些都会让我们在日常中感受到更多细碎但真实的满足 ㅤ 不是靠大事改变命运 而是靠小事稳定情绪 ㅤ 越来越相信:幸福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能力 是一种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清晰感受、及时调整、不过度卷入的能力 ㅤ 想借用《少有人走的路》里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 人生本来就不容易,而成长,就是让自己在困难中学会清醒地活着摘要:最近听到播客《不合时宜》中的一句话: 幸福不是结果,而是感知力 ㅤ 去年辞掉了一个财务一号位的工作,那个岗位看起来是人生赢家的配置,但当时的我每天都在怀疑人生,怎么样都开心不起来了。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工作出了问题,而是彻底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能力 ㅤ
来源:柿柿如意的柿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