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送爽,雁栖湖畔启新程。9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雁栖湖校区举行。全体2025级新生正式解锁人生新身份——国科大人,开启一段与真理为伴、以创新为舟的逐梦之旅。
金秋送爽,雁栖湖畔启新程。9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在雁栖湖校区举行。全体2025级新生正式解锁人生新身份——国科大人,开启一段与真理为伴、以创新为舟的逐梦之旅。
歌声激昂 唱来时模样
晨光浸染着雁栖湖的粼粼波光,微凉秋风拂过水面。开学典礼临近,穿着院系文化衫的2025级新生已有序列队在雁栖湖校区图书馆前广场上。
钟楼指针一圈圈旋转,树影也随着光线微微变换着位置。当20余位曾参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国科大博士合唱团成员,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经典曲目,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国科大博士合唱团成员在开学典礼上唱响经典曲目
预热的拉歌环节,《歌唱祖国》《红旗飘飘》《逆战》等歌曲,激昂向上的旋律,逐渐将现场的氛围点燃。台上领唱的同学与台下师生互动合唱,嗓音中透露着年轻的赤诚。
2025级直博生尤梓羽和五位同学作为化学科学学院新生领唱员,带来一首充满力量感和拼搏精神的《逆战》。“‘闯荡宇宙摆平世界’这句歌词也像是我的科研宣言,去挑战前沿的难题、摆平未知的困难。”尤梓羽说。在国科大的科研之旅启程,她希望自己坚定内心最初的热爱,以踏实的行动探索化学领域的奥秘。
化学科学学院新生领唱员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5级硕士生王旭然一边挥着手臂一边高声唱着。“当我站在台上领唱时,感到简洁有力的歌词,也是最触动人心的。这首歌唱响在开学典礼,也契合了科研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奋斗底色。” 王旭然分享着自己的感受,“着眼当下,我们这些科研青年面对‘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错、在田野间扎根调研,本质上也是在努力发光。”
王旭然
师者谆谆 道殷殷希望
本次开学典礼有一个特别的仪式——国科大首届“立德树人奖”颁奖仪式。该奖项是学校教育教学最高荣誉,旨在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此次共有十位教师获此殊荣。
作为获奖教师代表发言的国科大博士生导师李永舫院士,他在教学中通过传播对科研与教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寄语新生时,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公式“热爱+用心+努力+认真=成功”。
站在物理科学学院队列前排的2025级硕士生李芃静,在心中默默记下这个“公式”。“回想本科期间的努力认真和对科研的憧憬,这指引着我来到了国科大——‘离科学最近的地方’。选择理论物理专业,也是因为这是我的热爱,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也会脚踏实地继续努力学习。”她笑着说。
李芃静
资源与环境学院2025级硕士生杨锦柯也有着相同的感受。聆听李永舫院士发言时,他思考着“两弹一星”精神在今天对于自己的意义。若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三重境界”作喻,他认为第一重为“立”,即确立科研报国的远大目标;第二重为“守”,在漫长科研路上坚守初心、不畏艰难;第三重为“得”,所谓历经艰辛后最终豁然开朗。“希望自己能在国科大这片广袤的科研沃土中,不断砥砺前行,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回应时代的召唤。”杨锦柯说道。
杨锦柯
国科大博士生导师吕才典将这份荣誉比作一面镜子,照见自己过往的耕耘。“在国科大教书是幸福的,这里的学生思维活跃、态度认真,他们的反馈也推动我不断改进教学。”他也寄语同学们珍惜时光、刻苦向学,“年轻的时光转瞬即逝,少一些游戏,多一些踏实”,他更提醒大家保持科研初心,远离浮躁风气,实实在在做好学问,“只要你认真做好工作,荣誉自然会随之而来。”
吕才典
这些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田。获奖教师们不仅用学识灌溉着希望的种子,更用品格守护着学术的薪火相传。
旗帜飘扬 载使命担当
在高高悬挂的鲜艳国旗下,紧紧团结着的是国科大校旗和各院系旗帜。它们如同彩色的线,将来自山南海北、有着不同故事的同学们联系到一起。它们也蕴含着国科大共同的期许:人才报国。
2016年,学校在本科生军训国旗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国旗护卫队,队员们的身影出现在每一次重大活动中。在开学典礼上完成自己第一次执行旗手任务的2024级本科生任杰轩说,“日复一日的训练,只为这一刻给五星红旗增些荣光”,他和队友们都觉得这是一份无上荣耀。
“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国旗护卫队队员中代代相传,也在学习中激励着我们。”2023级本科生孙志恒说。回想起观看九三阅兵升旗仪式和受阅武器装备的感受,孙志恒倍感自豪,这些也都更加坚定了他向国家需要的方向投身的理想信念。
任杰轩
孙志恒
国科大校旗在同学们的簇拥下,从队尾接力至图书馆前。宝蓝色的旗帜如一汪湖泊,托举起理想轻盈漂浮。前沿交叉科学学院2025级博士生陈卓勋在队列中举起双手期待着,触碰到旗帜的那一刻,他感到强烈的参与感与使命感。
从2020年青涩稚嫩的国科大本科生,到如今关注人工智能、图形学算法与GPU等处理器微结构交叉研究的博士生,陈卓勋不断从学校的奋斗史中汲取力量。“‘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贯穿了我在国科大的求学生活。选择前沿交叉科学学院,也是选择了以交叉创新回应时代之需,我希望博士期间能在重要的计算系统中做出改进,不负学校的培养。”
陈卓勋
胡艺筹带着“三重身份”来到本次开学典礼:国科大2025届本科生、2025级研究生,和数学科学学院的院旗旗手。本科阶段便沐浴在这段标语之下的她,对这句话有着一种别样的感情,“随着一年年的科研实践,我逐渐发现它已经深入到心里去了。”报国、强国的信念,是国科大学子代代相传的真挚情感,也是科研人从不忘记的守正初心。从只有一腔热血的“科研小白”,到有方向、有方法的研究生,细数在国科大度过的四年光阴,胡艺筹认为自己在国科大这片广袤、专业的平台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生阶段,她将带着这份矢志报国的信念和对数学的真挚热爱,继续砥砺奋进。
胡艺筹
合作交流 同向星辰大海
同样映衬着初秋蔚蓝天空的,是国科大耸立的钟楼。每当钟声响起,沉稳绵长的钟声就像一条温厚绸带,包裹着学子的心弦。钟声飘在秋风中,立在时间里,既敦促学子们不断在科研之路上向上登攀,又在柔和晨光中挽留着匆匆脚步,邀请大家凭栏远眺,一览众山小,在群山、清风、流云的指引下,明晰自己的诗与远方。
工程科学学院2025级硕士生孙金艺以学生记者团摄影记者的身份,在钟楼上参与拍摄本次开学典礼。对于这次不一样的视角和经历,他由衷慨叹:“红砖绿树、少年脸庞,典礼盛况尽收眼底。而站得越高,我越发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越发有实干奋斗的动力。”向远望去,他也向未来望去,期待着在这所校园里遇见不可思议的自己。
孙金艺拍摄开学典礼现场
钟楼下,国际学院留学生新生Alban Schmoll望着群山,也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学习和生活怀揣希望。作为留学生代表发言时,他提到自己来到中国的目的:除了希望能在国科大这所顶尖学府深造,也希望沉浸在中国文化氛围中,结交新朋友,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各取所长、共同进步。他坦言,留学的生活或许会暗含挑战,但“碰撞思想火花、交融文化基因”从而重塑对世界的认知,将会为这段经历增光添彩。
Alban Schmoll
如何遇见那个不可思议的自己?本科新生发言代表贾东哲的答案正挂在典礼会场的两侧——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来自河北的他,怀揣着科技报国的理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科大,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不断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为国家尖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交出自己的答卷。
贾东哲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对于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这棵树”来说,现在正是种下的最好时机。在AI和大数据的时代,算力与运算效率至关重要,然而“内存墙”瓶颈已困扰现代计算系统数十年。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探索“存算一体”的创新架构,正是2025级研究生新生发言代表闫圆梦及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之一。她愿在接下来十年的黄金时间里,潜心钻研,种好属于她的科研之“树”。
闫圆梦
开学典礼吹响了国科大2025级新生奔赴科学山海的号角,新一代科技强国生力军铭记历史,从此踏浪启航,开启探索未知、勇攀高峰、协作共赢的崭新篇章。
这一刻,秋光为序,万物期待,一切刚好。
出品/国科大新闻中心
国科大学生记者团
文字/郑思悦 刘雨珊 王涵曲 陆紫琪
图片/吕思远 续振齐
施杰亨 孙金艺 潘志锐
视频/国晓薇
美编/何邦彦
责编/王洋 陆紫琪
来源:微言校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