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除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7:14 1

摘要:882年春天,长安城的米价涨到了历史罕见的高位,街巷里传着一句话:“一碗粥,能换一条命。”这不是夸张。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882年春天,长安城的米价涨到了历史罕见的高位,街巷里传着一句话:“一碗粥,能换一条命。”这不是夸张。

这年头,能吃饱饭的,只有两种人——不是军队,就是逃了出去的。

可就在几个月前,这座城还灯火通明,临近正月,市井里还在张罗年货。

谁也没想到,一支从山东起家的起义军,会这么快打到帝国的中枢,而且是由一个“卖盐的”带头。

黄巢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跟这场动荡有点关系。

他的家在曹州冤句,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菏泽一带,世代做盐商。

那时候,盐是国家专卖,利润极高,买卖却不自由。

朝廷控制得死死的,官员贪污成风,一袋盐从生产到百姓手上,价钱翻了好几倍。

黄家算是当地有钱人。

可黄巢年轻时并不想继承家业。

他读书、练武,想着靠科举入仕,做个正经官。

可惜,考了好多次都没中。

他不是没才华,写诗作赋都挺有水平,问题是,唐末的科举,早就成了门阀士族的后花园。

寒门子弟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

这事儿在他心里埋了根。

尤其是看到那些出身高门的同龄人轻轻松松就当上官,他愈发觉得,这制度有问题。

那时候的朝廷,已经是“外强中干”。

地方节度使各自为政,宦官专权,皇帝说话没几个人听。

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年年灾荒,年年加税。875年,山东大旱,饿殍遍野,官府却照收不误。

这一年,黄巢决定不考了。

他带着一群穷人起义,跟另一个起义头目王仙芝汇合。

刚开始只是抢粮分粮,打富济贫,规模不大。

但因为朝廷腐败、兵力分散,镇压不力,起义军越打越多,越打越大。

黄巢这个人,有两样东西特别强:嘴上能说,手里能打。

他口号喊得响,说是“替天行道”,又讲义气,打下地方时会开放粮仓、减税,百姓愿意跟着他走。

士兵也服他,觉得这人有胆有谋,不像那些只会剥削的官。

他打到南方,走了七八年,几乎遍历大半个中国。

打到广明二年(881年),他亲率大军十万,直逼长安。

那会儿唐僖宗已经逃了,整个朝廷乱成一团。

黄巢顺利进城,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他穿着红袍,站在含元殿前,宣布取代李唐。

可是,这不是胜利的开始,而是麻烦的开始。

长安不是个好管的地方。

这座城市历经几百年繁华,贵族势力盘根错节。

黄巢的军队多是农民出身,缺乏治理经验,加上多年征战,军纪早就松了。

进城没几天,军中开始哗变,抢掠、纵火、杀人不止。

他试图压住局面,下令军纪严明,还从国库拿出财物救济百姓,派人修复街道。

但这点努力,很快被现实淹没。

粮食短缺、财政空虚、旧官僚系统抵制新政权。

更要命的是——他没有稳定的后方。

各地节度使表面服从,暗地里筹划反攻。

唐军在诸葛爽、李克用等人带领下,渐渐形成合围之势。

这时候,黄巢下了一个狠命令:屠唐宗室、焚毁宗庙。

他想断掉李唐复国的根,可这种做法也断了不少人的心。

要知道,唐朝虽然已衰,但在很多人心里,那还是正统。

黄巢这么一做,连之前同情他的人也开始动摇了。

他不是没意识到问题。

有人劝他迁都洛阳,重新布防。

他犹豫了一阵,还是没动。

结果,长安守不住。

半年后,他被迫撤退,边打边走,一直退到山东。

他想重整旗鼓,结果被围困在泰山一带。

884年春,眼看大势已去,他在狼狈逃亡中自杀,年仅44岁。

至此,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结束。

不过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就画上句号。

黄巢虽然失败了,但他做的一件事,动了根子。

他打破了门阀士族的权力格局。

那些在长安被屠的家族,很多是世代做官的贵族。

府邸被毁,族人被杀,连家谱都没留下。

自此之后,门阀政治元气大伤。

到了宋代,朝廷彻底改用科举选官,门第出身再也不是决定因素。

很多出身普通的读书人,有了出头的机会。

这不是偶然的变化。

是那几年的血与火,烧出了这条路。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在朝堂上说“寒门无贵子”。

参考资料:

俞兆鹏,《论黄巢起义的历史作用》,中国知网

方宁,《从〈秦妇吟〉看唐末的黄巢起义》,中国知网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华书局,2001年

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85年

《旧唐书》《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来源:岁月静好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