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资阳人|苏茂隆:以画笔为安岳石刻“续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6:13 1

摘要:他穿行于家乡的石窟之间,将凝固的石刻造像化为笔尖流动的线条;他守护传统又大胆创新,在国画的世界凝聚起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本期《天南海北资阳人》,让我们一同走进资阳安岳籍画家苏茂隆的艺术人生,聆听一位画家如何以画笔为舟,渡历史之河、载文化之魂的故事。

他穿行于家乡的石窟之间,将凝固的石刻造像化为笔尖流动的线条;他守护传统又大胆创新,在国画的世界凝聚起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本期《天南海北资阳人》,让我们一同走进资阳安岳籍画家苏茂隆的艺术人生,聆听一位画家如何以画笔为舟,渡历史之河、载文化之魂的故事。

石刻堆里育出艺术才俊

苏茂隆的工作室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空间不大却归置有序,工作室里无处不在的安岳石刻元素,似乎在无声地述说着工作室主人与安岳的深深牵绊。

苏茂隆正在创作。全媒体记者 邹永森 摄

“从小就在安岳的石刻堆里长大,当时就觉得这些石刻造像看起来很震撼,各种形象都有。那个时候想学画画,但没有老师教,我就直接拿起笔按照石刻的形象在书本上、作业本上到处画。”今年61岁的苏茂隆是农工党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他的艺术生涯起点,正是他的家乡——资阳安岳。

1977年,13岁的苏茂隆进入安岳县文化馆美术班学习,开始系统地触摸线条与色彩的奥秘。很快,他过人的绘画天赋便展现了出来。他回忆道:“我偶然得到一张年画,上面印的是‘嫦娥奔月’,我非常喜欢,便支起小桌子就在街边开始临摹。当时一位路人看到后就停留下来看我慢慢画完,后来得知他是一位美术老师。他说‘这娃儿恁点大,竟然画得出这种画’,随后就出五块钱把这张画买了。1978年的五块钱,算是不少了哟。”

苏茂隆

1985年,苏茂隆作为安岳县文化馆委培生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那些日子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聊梵高、聊塞尚、聊高更,让他感觉似乎打开了美术新世界的大门。不过,在接受西方绘画技艺滋养的同时,苏茂隆骨子里的文化根脉已在觉醒。

“当时西方的各种哲学审美、各种现代艺术的元素涌入中国,但是我骨子里面还有一个拔不掉的根,那就是中国画,安岳石刻的造型和线条也在我身体里扎根了。”

在校期间,苏茂隆埋头精进,最后以十分优异的专业成绩毕业。同时,他将西画构成与色彩张力悄然融入骨血,为日后创作“带西画影子的国画”埋下伏笔。

画里画外皆为文脉承续

“这一件作品叫《乱还理》。你看她本是一个传统仕女的形象,但四周有很多线条把她缠绕在一起。这个作品就像生活一样,头绪再多,你还得一样一样地来理它。”在工作室里,苏茂隆详细地为记者介绍一幅仕女图作品。正是这样的作品风格,让他在多年前便在艺术界赢得广泛赞誉。

仕女图。

2006年,一场以“仕女图”为主题的画展在四川美术展览馆举行并引起轰动。所展画作将仕女画得丰唇削面、眉眼慵懒,安岳石刻造像风骨若隐若现,但画面背景却多为大块纯色晕染,西画的空间结构从中可寻,其作者便是历经多年沉淀的苏茂隆,“苏美人”的雅号从此叫响。但对于苏茂隆而言,这场惊艳亮相更像是一次对家乡底蕴的回归。后来的一次法国之行,则让他的这份情怀变得更加浓重。

“我到法国卢浮宫看了很多西方的雕塑作品,又因为此前我对安岳石刻艺术做了一些研究,所以当时我内心一震,突然就觉得这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雕塑艺术分别达到了最高的高度。”苏茂隆谈起赴法参访带来的感触,言语间依旧抑制不住激动。

苏茂隆

从欧洲归来后,苏茂隆心中一个声音愈发清晰:安岳石刻的艺术高度足以比肩世界瑰宝,只因藏于“深闺”而声名不显。年逾半百时,他作出决断——用白描绘画为安岳石刻推广、“续魂”。随后,苏茂隆翻山岭、蹚河沟、越阡陌,花三年时间踏遍安岳山水,只为能全面、细致地掌握安岳石刻的第一手资料。“我就把安岳石刻中最有特点的、最精彩的100尊遴选出来,然后画成白描图。”苏茂隆说道。

《安岳石刻白描百图》。

2018年,《安岳石刻白描百图》绘成。画纸上,素线银钩将石刻造像的灵动与华美尽皆凝固。画纸外,苏茂隆对安岳石刻的守护仍步履不停。他发起“若水国际儿童画安岳石刻”展览,吸引中美儿童共绘安岳石刻;他举办画作义拍,牵头成立“茂隆保护安岳石刻基金”,为安岳石刻保护注入资金支持;他向安岳美术馆捐赠70幅石刻题材画作,让石刻之美呈现于一堂……

谈及为安岳石刻所做的一切,苏茂隆表示:“终极目标是想让安岳石刻真正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让这一个文化瑰宝能够延续的时间更长。”

从石窟间奔跑的童子到花甲之年的画家,苏茂隆始终是安岳的赤子。他用半生证明:最深沉的创作,永远源于血脉故土的召唤;最恒久的艺术,终将汇入文明传承的长河。

全媒体记者 钟雷 蒋婷婷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