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力量遇上延庆非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7:16 1

摘要:秋阳洒在永宁古镇的青石板路上,非遗的活力与青年的朝气在此交织。9月24日,“走进非遗看北京”永宁古镇非遗体验活动正式开班,来自全市各区的40名青少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非遗传承人等多个群体学员,将通过3天2晚的“脱产”学习,进行思想碰撞与交流,让非遗在助力乡村振

秋阳洒在永宁古镇的青石板路上,非遗的活力与青年的朝气在此交织。9月24日,“走进非遗看北京”永宁古镇非遗体验活动正式开班,来自全市各区的40名青少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非遗传承人等多个群体学员,将通过3天2晚的“脱产”学习,进行思想碰撞与交流,让非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焕发新光彩。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共青团北京市延庆区委员会、永宁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旨在以非遗传承与保护赋能乡村振兴,搭建非遗青年与乡村创业青年交流平台,推进乡村非遗与文旅融合。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做好非遗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年群体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与非遗工坊,亲身感受京郊非遗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价值,在深入了解中筑牢文化认同,进而提升运用非遗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文化繁荣的实践能力,成为连接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开班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唐璐璐,结合自身多年深耕民俗与非遗研究的经验,为现场学员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分享。她以“非遗+文旅”融合发展为核心,从专业视角拆解了非遗资源活化的路径:既可以通过“非遗体验工坊”等形式,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非遗;也可依托地域自然风光,打造“非遗+研学”“非遗+节庆”等特色文旅产品,避免同质化,同时推动集群联动,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展品”变成“能触摸、能体验、能消费”的乡村经济新增长点,兼顾文化传承与社区收益共享。唐璐璐的分享既有《非遗公约》相关理论支撑,又融入美国公共民俗学实践、越南手工艺村模式等国内外案例,为学员们打开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青年是非遗传承的‘新鲜血液’,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年发展部副部长姚国栋表示,“我们此次走进延庆永宁,是以非遗普及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新探索。延庆当地文化资源丰富,永宁非遗的传承保护多姿多彩,地方特征非常明显,既有利于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也有利于引领青年更加关注非遗与文旅的融合,以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也能够共同推进地方文化传播。”他还提到,“不同背景的青年碰撞交流,或许能催生出非遗创新传承的新点子”。

当天下午,羽毛画制作体验课在永宁镇盛世营村非遗艺术工作室正式开讲,现场一派热闹的创作景象。授课老师先向学员们展示了多幅经典羽毛画作品——有的以永宁古城玉皇阁为景,巧妙运用羽毛天然的色泽与纹理,层叠出古朴建筑的立体感;有的以八达岭长城为主题,通过深浅不一的羽毛拼贴,再现了城墙的雄伟与山峦的起伏,独特的浮雕效果令学员们赞叹不已。

随后,从羽毛筛选、修剪塑形到粘贴构图,授课老师一步步拆解演示技法:“选羽毛要挑纹路整齐、光泽均匀的,粘贴时要轻拿轻放,顺着羽毛的生长方向贴才自然。”学员们围坐桌前,手持剪刀、胶水,小心翼翼地摆弄着各色羽毛,时而比对底稿调整位置,时而向授课老师请教粘贴技巧。“原来普通的羽毛能变成这么精致的画,亲手做的时候才真切感受到非遗手艺的巧思。”学员耿硕激动地说。仅仅半小时的体验中,原本零散的羽毛就在学员们手中变成一幅幅颇具雏形的作品,非遗技艺的魅力在指尖流转间悄然传递。

据悉,“走进非遗看北京”非遗体验活动始于2022年,活动选取具有北京或区域特色的非遗,组织开展各类普及活动,兼顾开展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和区域文化传播,引导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该项目曾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评为“2024年度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本次非遗体验活动将持续至9月26日,课程设置兼具理论与实践,既有非遗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主题授课,也包含永宁镇非遗馆参观、羽毛画制作、妫川白酒酿造探秘、非遗糕点手作等体验项目,助力学员全方位感受永宁古镇的非遗活力,为乡村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注入青年力量。

近年来,永宁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挖掘非遗,打造非遗小镇。目前共有永宁大集、南关竹马18个项目被纳入到国家、市、区级非遗目录中。“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青年有机会来到永宁体验非遗项目、了解非遗、讲好非遗故事,进一步促进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永宁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闫明说,“未来,我们将不断拓展‘非遗+’文化新业态,持续搭建非遗展示与交流平台,助推永宁镇高质量绿色发展。”

来源:北京延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