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风化雨润童心,实践育人启新程。4月,包头市九原区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子们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春季综合实践之旅。这场为期三天的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探索,更是一场以传统文化为根、以生命教育为魂的成长修行。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脉络,在团队协作中感悟
春风化雨润童心,实践育人启新程。4月,包头市九原区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子们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春季综合实践之旅。这场为期三天的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探索,更是一场以传统文化为根、以生命教育为魂的成长修行。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触摸文化脉络,在团队协作中感悟责任担当,在生命对话中叩问成长真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智慧在此刻鲜活呈现。当孩子们背起行囊列队登车,校园的围墙不再是学习的边界。车窗外的杨柳抽芽、田野返青,化作自然课堂的第一课——教育不应囿于课本,成长的养分更源自对世界的亲历与感知。随行教师以“观察者”身份引导孩子记录春色,让这场奔赴成为一场“行走的观察日记”,在细微处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抵达实践基地的第一课,不是缤纷的手工,而是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内务整理。面对整齐划一的宿舍床铺,孩子们放下行囊,开启了人生第一次"独立生活演习"。被褥像倔强的云朵,总在稚嫩的手中卷成一团;被套张着"大嘴",吞没了半个小身子。有人跪在床上与枕头套较劲,有人举着皱巴巴的床单求援,宿舍里此起彼伏的"老师,被角跑出来了!"却成了最动人的成长序曲。孙老师轻抚一个男孩弓着的后背:"你看,铺床就像驯服一匹小马驹,耐心比力气更重要。"渐渐地,凌乱的床铺开始舒展身姿:四角对齐的不仅是棉被,更是对生活秩序的认知;叠成"豆腐块"的不仅是毛巾,更是自我管理的雏形。班主任们充当学生的家长,温柔的指导女生完善细节,当女生宿舍传来"我们组全部达标!"的欢呼,当男生把歪斜的拖鞋摆成笔直队列,那些曾依赖父母完成的日常琐事,此刻都化作成长的勋章。
开营仪式上,包头市九原区第一实验小学德育中心孙涛老师的寄语掷地有声:“实践是成长的另一间教室,这里的每一滴汗水都会浇灌出坚韧的品格。”学生代表的发言则如清泉流淌:“我们要像草原上的马兰花,在风雨里扎根,在阳光下绽放。”当营旗在春风中猎猎飘扬,这场仪式已超越形式本身——它是责任的传递,是集体荣誉感的凝聚,更是对“成长”二字的庄严注解。
实践基地的课堂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出璀璨火花:锡纸板画·非遗新生,一片银箔,一支铅笔,孩子们用稚嫩的手复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鲜花、风景。非遗传承人现场讲述的技艺的细节,让“锡纸”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承载精神的载体。当自然纹样与现代艺术相遇,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埋入心田。
彩绳穿梭,指尖翻飞,娃娃们编织的不仅是发间的装饰,更是对匠人精神的致敬。导师轻语:“每一根丝线的交错,都是时光与耐心的对话。”当孩子们骄傲地戴上亲手制作的发箍,非遗技艺已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佩戴的文化血脉。
木香氤氲中,安全刻刀在木板上刻下深浅不一的痕迹。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最终成型的生肖木雕,孩子们在木屑纷飞中读懂“慢工出细活”的哲理。一位男生捧着小狗木雕说:“原来坚持就是和木头说悄悄话,它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为什么竹篾要交叉成十字?”“怎样的角度能让风筝飞得更高?”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数学的对称之美、物理的平衡原理化作具象的体验。当孩子们在旷野中奔跑放飞,手中的线不仅牵动着纸鸢,更串联起艺术想象与科学探索的双翼。
《生命的奇迹》观影课是实践活动的点睛之笔,是一场直抵心灵的“生命对话”:从种子破土到雏鸟破壳,纪录片用微观镜头展现生命的壮美。有孩子哽咽道:“原来我们打败了亿万个竞争者才来到这个世界。”这一刻,生命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存在本身的敬畏。
这场春日实践,是包头市九原区第一实验小学“雅行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文化的传承者:在非遗技艺中寻找民族精神的DNA,让传统文化从“听说过”变成“摸得到”;自然的探索者:通过风筝制作与田野观察,重建儿童与自然的深度联结;生命的思考者:用沉浸式体验取代说教,让责任感与同理心自然生长;未来的创造者:每一件手工作品都是思维的火花,证明“创造力”从来不是天赋,而是被唤醒的力量。夕阳西下,返程的巴士满载着锡纸板画上的草原月光、木雕纹路里的专注时光、风筝线上系着的蓝天向往,以及那些关于生命的热泪与顿悟。归途中,许多孩子已抱着作品沉沉睡去,而他们的行囊里,早已装下了比春日更丰盈的成长礼物。
来源:伟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