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五问促增收】绿春县:科技赋能 旱地生金 高山梯田飘香见证乡村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7:02 3

摘要:金秋时节,滇南绿春,层层山峦之间稻浪翻金、清香四溢。曾经干旱贫瘠的荒坡地上,如今已是穗浪连绵、机声隆隆。联合收割机穿梭起伏,农户笑容洋溢,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尽数归仓——这片高山旱地,真正变成丰收的粮仓、希望的田野。

金秋时节,滇南绿春,层层山峦之间稻浪翻金、清香四溢。曾经干旱贫瘠的荒坡地上,如今已是穗浪连绵、机声隆隆。联合收割机穿梭起伏,农户笑容洋溢,一粒粒饱满的稻谷尽数归仓——这片高山旱地,真正变成丰收的粮仓、希望的田野。

绿春县地处滇南深山区,自然资源丰富,2022年以来,为提高粮食产量,绿春县积极响应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引进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推广“滇禾优615”“滇禾918”等抗旱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利用自然降雨搭配简易滴灌,实现“无水也能稻香”,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稳粮增收的创新之路。

在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绿春县旱地优质稻种植迎来跨越式发展。2025年,全县计划种植1.5万亩,实际完成17923亩,超额完成19%,覆盖9个乡镇4245户农户。其中三猛乡、大兴镇、平河镇连片种植面积均超2700亩,形成核心示范带,规模效应显著。

绿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艺师 李福文

我们推广的旱地优质稻品种抗病耐旱、需水少,特别适合山区,目前最高亩产已突破600公斤。这不仅优化了种植结构,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科技,是这场旱地农业变革的核心引擎。绿春县全面推广“机耕、机播、机防、机收、机碾”五机联动模式,破解山地机械化难题,极大地提升了种植效率,让山区农业告别“看天吃饭”。在三猛乡哈波村示范种植基地,连片旱地优质稻平均亩产达607公斤,最高亩产达626公斤。2025年,全县旱地优质稻总产量预计可达1000余吨,真正实现“荒山生金”。

绿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 陆泳

旱地优质稻从播种到收割,我们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给农户手把手进行指导,把主要的技术教授给他们,从而提升旱地优质稻的产量。

为让技术真正扎根大地,绿春县构建起“专家+农技员+农户”三级服务网。全县设327块党员先锋示范田,327名党员与4245农户结对帮扶,89名网格员覆盖全部种植户,开展“田间课堂”46场,培训2300余人次。创新实施“低空经济新农人培育计划”,培训48名无人机飞手,调度23台植保无人机,为山区农业“减负”“增效”。

丰收,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俏”。绿春县供销社统一定价收购到粮食购销公司,再与企业合作将粮食销售到广东地区。绿春县着力打造“东仰崖城古稻”“禾芯力绿春珍米”等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其“高海拔、原生态、富硒”特色,通过统一包装、溯源认证推动产品品牌化升级,延伸产业链,让旱地优质稻真正变成“致富稻”。

绿春县大兴镇规洞村村民 吴培角

以前我们这一片是种玉米,产量比较低,现在改种了旱地优质稻,产量提高了很多、收入也不错,比以前好多了。

金色的稻浪,是绿春县落实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仓廪的充实,是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最美印证。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助收”,从“零散种植”到“品牌产业化”,绿春县用三年时间,让旱地优质稻承载起粮安与乡村振兴的双重梦想,书写出一片片高山梯田里最美的丰收答卷。

记者:李裕梅 白院生

责编李泽森

校对:李猛

总编:邱自松

来源:绿春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