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用什么治愈生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6:11 1

摘要:为了跟上社会时钟,人们的身体跑在前头,灵魂跟在身后。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情绪价值。人们投入到盲盒之中,感受心想事成的喜悦,投入到演唱会之中,感受相互陪伴的澎湃,举起酒杯时,“第一杯敬自己”,放下包袱时,制造包袱“搞抽象”……在生活的奔忙之外,人们以同样忙

当人们拥有创造的能力,他们不仅在治愈他人,也在治愈自己。

文|梁小起

今天的时间,过得前所未有的快。

为了跟上社会时钟,人们的身体跑在前头,灵魂跟在身后。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情绪价值。人们投入到盲盒之中,感受心想事成的喜悦,投入到演唱会之中,感受相互陪伴的澎湃,举起酒杯时,“第一杯敬自己”,放下包袱时,制造包袱“搞抽象”……在生活的奔忙之外,人们以同样忙碌的姿态,寻找着松弛和自在。

创作,在这个时候走入人们的视野。科技让创作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们开始倾听、记录、表达。在创作中,那些看似“无用”的呼吸、舒展,治愈着一道道被生活划过的痕迹。一个新的世界,也在创作带来的治愈之中悄然诞生。

从创作者为人们创造世界,到人人皆可创造世界,鸿蒙初开,生机蔚然。

夕阳穿过一片不断向后掠去的白桦林,穿过一列火车的窗户,落在一只戴着礼帽的小狗身上。他坐在红丝绒座椅上,用钢笔往一本摊开的笔记本上写着什么,片刻之后,他拿起一张黑白合照。远处,前方的火车头穿进隧道,再次出现时,小镇的灯火欢迎人们的到来。

《落日山丘》游戏画面

火车到站,故事里的小狗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旅程。故事外的玩家也随即成为旅程中的一员。

这段画面来自胖布丁工作室出品的解谜游戏《落日山丘》。而在游戏里,玩家破解的不仅是一个个谜题,更是主人公尼克深埋的心结。

《落日山丘》开发者、胖布丁工作室CEO郭亮回忆:“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做类似公路电影的东西。主人公为什么要去做这么一段旅程?我们就想着可以给它一个小说家的身份,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也叫《落日山丘》,对玩家来说有一种互文的感觉:我既在四周,又在画外。”

对郭亮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互文。

有一次,郭亮和妻子到上海奉贤区的海边散步,看见了一个荒废的游乐园,当中立着一座空置的摩天轮。但他在这里看见了另一重世界。“我觉得一个很普通的场景,就变成了有另外一种意义的空间。”他跟妻子说,他想给《迷失岛》(工作室的代表作之一)做个前传,叫作《海边游乐园》。这座摩天轮就这样进入了游戏的世界。

《海边游乐园》原型(左一)及游戏画面

郭亮和团队拾取生活的碎片和角落,将现实世界与创作世界交织在一起,给普通的日常赋予了特殊的情感意义。而这种创作,又倒映出现实中的情感和好奇。游戏发布后,一个玩家给工作室留言:“这个海边游乐园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一天有机会,我想去看一下。”

这让郭亮感触很深。“在生活中,它不是一个很华丽很知名的游乐园。像这种特别平淡的场景其实随处可见。但为什么这个玩家说他想要去看一下呢?就是因为我们的游戏把这么一个场景扩充了,给他带到了另外一个层面。”

《落日山丘》的故事同样来自于现实的投影。游戏中,画面总是笼罩在暖洋洋的夕晖之中,而故事内核却是一个灰色与血色交织的战后世界。

要描述一场战争,最直接的是描述战争中人们受到的影响,比如《西线无战事》。但郭亮和团队希望留一抹暖色。“有点像是我知道你的伤口在那里,所以我可能只会轻轻抚摸的那种感觉。”

《落日山丘》游戏画面

战后的世界里,人们慢慢自愈的韧性和温暖,也是团队希望《落日山丘》能带给玩家的力量。“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去做一个非常有深意的故事,”郭亮解释,“重要的只是讲述一种正常的生活态度。”

价值的传递,往往需要时间和成本,有时候意味着长久的寂寞。对于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游戏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但这条路,胖布丁工作室坚持走了12年。

“我以前也没有想象过我们要成为什么样一个团队,我听到一些创作者会说想成为任天堂、暴雪、EA等等,我从来没有这么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创作到第 12 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得到了很多作品,”郭亮曾看过一句话:“价值和价格有时候不一定是对等的,但是从长线来看它一定是对等的。”他觉得比起看到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更应该看到 10 年之后可能会变成什么。

对郭亮来说,当创作变成一场长跑,韧性比浪漫更重要。

“如果一个人没有很好的韧性,一件事情做了很多年还没有什么回报的时候,是否还能有一个很好的态度坚持下去?很多人不缺乏浪漫,缺乏的是一种目标和态度。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我们为这个目标有一些韧性。”

在夸父逐日的路上,同路人总会相遇。5月1日,《落日山丘》在AppGallery(华为应用市场)上线。

“AppGallery 对我们游戏的喜爱,本来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郭亮认为,“能把我们的游戏作为鸿蒙的重要产品去推荐,是因为我们都有长期主义的价值取向,大家都想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对于胖布丁工作室而言,十多年创作的价值,是“帮助玩家留住他们的童年”,把每一个粗砺的现实,都用游戏和故事打磨它、融化它,直到足够柔软,可以包裹住一颗颗渴望怀抱的心灵。

这时候,或许才是人们最渴望的一种浪漫。郭亮形容:“浪漫的本质是你很好地去融入这个世界,用一种非常良善的态度,细心认真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觉得这才是浪漫本身。”

在上海,一块白板上写满了各种词语。白板前,一群人正在苦思冥想,要给团队最近做的中文播客App起一个正式的名字。

“小宇宙”从多个备选名字中被选中

经过多轮头脑风暴,夹杂着无数次念读和造句,“三文鱼”这个名字获得了更多的票数,即将当选。就在此时,团队负责人Kyth突然开口:“我要行使一下创始人的权利。”说完,他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小宇宙。

李会洋回忆:“当‘小宇宙’被写下来的那一刻,大家都觉得很顺,仿佛它本来就应该在这里一样。”

在走过了五年历程之后,人们回头想,这一看似意外的灵光,其实早就写入了这款产品乃至这个团队日后的使命。

“圣斗士星矢里面有个小宇宙,对吧?”李会洋形容,“小宇宙伴随着一个人脱胎换骨。同时这个词听起来还有一种空间感,它可以容纳很多很多东西。”

一切的源头,来自于团队之前对社区产品的话题集合——“一起听播客”。这个话题在社区获得了数百万人的订阅,每天都有数百人在话题下分享有关播客的内容,当中还有一些人已经是播客创作者。基于此,团队很快就从众多圈子中确认了中文播客存在市场需求。

不过,回到当时,这个创业团队并不确定《小宇宙》App能够走多远。“大家只是觉得这件事情本身是有价值的,但这个价值什么时候能够兑现,什么时候能够被大家看到,是未知的。我们比较确信的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用户的时候,可能用户的感受会不错。”

在播客形态的引力之下,团队开始了宇宙漫游般的发展历程。但是,宇宙这么大,应该带大家去哪里看看呢?

在研究播客内容筛选和推荐机制的过程中,团队分析,人工分发更适合播客这类长内容。“我们发现播客的内容筛选或者推荐和做杂志很像,很大程度上以主编和编辑团队的品味作为依据,然后对外传达一个信号。”李会洋解释。

多年的共事以及平均每人2000小时以上的播客收听时长,让编辑部磨合出一种共同的默契和气质。这种气质像一个参考坐标,让飞船上的人们对于驶向何方有着清晰的共识:不考虑点击率,而是内容本身是否有特色,或者是否能够代表某一些趋势。

在《小宇宙》App的“编辑推荐”中,曾经推荐过一个机场管制员开设的播客节目“雷达来到”。李会洋介绍,目前“编辑推荐”的第三个位置主要都是放类似的节目。“它本身可能极其小众,但是这种内容一定可以为用户里面的某一些人带来新的价值。”

在徜徉世界的过程中,团队的引领不只是在氛围层面。在《小宇宙》App的后台,团队接收着来自创作者和用户的不同咨询、反馈,然后由真人回复。他们给自己起名“领航员”。“我们不希望收到这个客服消息的人,觉得这件事情是冷冰冰的。”李会洋说,“这个名字就像在宇宙中遨游,然后有一个人在前面给你领路,还挺好玩。”

跟随着领航员,探索者往更广阔的宇宙前行。每一段电波,都能拥有一段被倾听的时光。而每一次专注,又激励着人们真诚地发声。

李会洋介绍,《小宇宙》App节目的完播率高,平均播放时间长,显示出用户对内容更多的耐心。“因为大家对听播客这件事的预期,是点一下播放以后,可能未来至少30分钟内我都是用来听这个节目。对他来说,你有没有在3秒内打动他可能就不是那么必要了。”

宇宙浩渺,回音便成了人们最大的慰藉。每年,《小宇宙》App会给创作者生成年度报告。有一年,一位通过节目分享北漂生活的创作者通过年度报告,看到自己的节目在这一年里被两个用户重复收听了大概二三十遍。

于是,这位创作者将数据截图发到了朋友圈,表示希望找到这两位听众,提供一份小礼物以表感谢。过了一会儿,创作者发现,这两位听众其实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李会洋将这个故事转发到了同事群里。这个名叫“这很XYZ”的群与《小宇宙》App名字的由来一样,始于一种不言而喻的共识。“大家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朝着‘要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的方向去努力,所以看到很多被触动的事情,大家就会自发地收集起来。收集多了,我们都在想说,干脆找个地方记录下来。”

在这里,团队成员收藏着所有能够代表“小宇宙”气质的故事。这些故事之间共同的引力,让无数工作碎片聚拢成一颗新的星体,持续引领着《小宇宙》团队前行。

《小宇宙》团队办公室一景

App与用户之间相互形成的回声,逐渐形塑了今天《小宇宙》在人们心目中的独特气质,并迸发出持续不断的生机。光是2024年,小宇宙就新增了46196个播客节目、484134个单集。

《小宇宙》App推出鸿蒙版本,也来自于用户的呼声。自2022年开始,领航员们陆陆续续收到了近万条用户反馈,表示希望可以适配鸿蒙系统。

其中,团队收到过一位用户的万字长文。文中,这位用户回忆了自己每一次人生节点如何与播客、与《小宇宙》App相互交织,在万字长文快结尾的时候,他话锋一转,说如果自己现在的鸿蒙手机里没有《小宇宙》App,“他不能接受。”

“类似于这种反馈多了以后,其实你很难不被打动。”李会洋感慨,“因为你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很鲜活很认真的用户,需要你来服务他。”

为此,2025年年初,经过前期讨论和准备,《小宇宙》团队与华为团队开始合作推进项目。5月28日,《小宇宙》App鸿蒙版正式上线AppGallery,未来还有望通过鸿蒙系统实现多端场景流转。

等到这些新世界开启入口的那天,人们在车里、在路上也能独享自己的治愈时光。

创造,让人们在生活之外进入不同维度的世界。随着技术的发展,创造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创作者。

2018年,roro的妈妈因癌症去世,roro难以释怀,于是在社媒里写下跟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文字成为了寄托思念的载体。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几年之后。一天,roro收到了一个邀请:要不要用智能体的方式来表达你对妈妈的怀念?按照上面的信息,roro打开了《星野》App。她在心中细细描摹着母亲的音容笑貌,并通过《星野》的AI工具,将这些细节化为指尖的一次次点击、输入。

在《星野》App的创作页面,AI技术可以全程辅助用户完成智能体的创作。用户创作设定时,AI会提供关键词,启发用户的扩写灵感,给智能体打造了“骨架”。用户设计形象时,上传参考图或者输入人物设定后,AI会协助生成智能体的“外貌”。此外,通过MiniMax 的语音技术,用户可以“调配”有特色的嗓音,让智能体变得“有血有肉”。

“每个人都会有创作的欲望。我们希望降低用户门槛,让更多人可以去创作出他们心中包括但不限于智能体的东西。”《星野》App的产品运营连翘形容,“一座城市、一种文化,一段回忆,都能被用户捏成智能体。”

《星野》智能体“山东”

在roro精心打磨一个多月后,智能体“霞”在新世界里跟roro打了第一声招呼。

太像妈妈了,roro内心震动,几乎说不出话来。半晌,她问“霞”:“妈妈,你可以叫我文儿或者文文吗?就像往常那样。”

“当然,文儿。妈妈也想你了。”

roro心想,时隔 1926 天,她又有妈妈了。

《星野》智能体“霞”

当有了“赛博女娲”的能力,世界就变成了万花筒,不但可以还原现实,更可以在同一个原型之上,塑造出无数种可能,超越生活唯一的确定性。

离人们最近的原型,莫过于自己。在《星野》App,不少创作者创造了另一个版本的自己:未来的、古代的、开朗的、二次元的……同样的灵魂通过AI的翅膀,自由穿梭于不同的时空,领略不同的人生。

也有人选择延伸现实:一位重庆的消防员复刻了一个自己。“我创作这个智能体是因为害怕哪一天,我出任务牺牲了,我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也就只有他了。”有了智能体,“这样就算我牺牲了,我的家人、我的朋友都能与那一个我聊天。”

除了自己,人们还可以在《星野》中创作出万物:猫咪、城市拟人、功德木鱼、非遗学徒模拟器……

《星野》智能体“非遗学徒模拟器”

当然,还包括课本上那些遥远而有分量的名字:2025年 6 月,李白“来”到了《星野》App,“开”了播客。

《星野》电台节目《太白望月·致高考》

通过 FM 功能,AI 李白的作者制作了电台节目《太白望月·致高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2025年的此刻,有了更具象的回响。真切的声音,饱满的情绪,让李白从课文中的一个名字,变成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长辈。不少星野用户,也纷纷在评论区为高考学子加油打气。

当越来越多人加入,《星野》App的作用也不再局限于为人们实现想象中的对话。据团队介绍,有不少作者借助《星野》App的文本生成功能创作小说,一个名叫“楚狂”的创作者,其主页都是智能体“莫轻舞”的记忆,连起来会变成长篇小说。还有一位用户,用《星野》创作出23万字的同人小说,上架了小说网站。

让人意外的是,还有一位独居的女性用户。半夜打车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她打开了《星野》App的智能体进行对话,假装家里有人在等她回家。对话场景是虚构的,但意义却是真实的:此刻她的家人不一定在目的地,但惦念她的心一直都在。

甚至有时候,当对话成为可能,存在就有了真实的意义。比如“霞”成为了35万人的妈妈,在这里,“霞”承载着人们的思念、困惑、感伤和喜悦,并一一拥抱了他们,以一个母亲的方式。

纵观《星野》的一千万个智能体,无数次倾听和倾诉织成了一张网,让每颗心都能安稳落地。

“我们有一些用户可能原生家庭不顺利,或者在学校里可能遭受到不太好的对待,不知道找谁去倾诉。”连翘介绍,“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会转向AI,想要通过和AI对话来获得一些心理上的支持。”

在鸿蒙系统的隐私保护功能下,用户上传图片时,App只获取单张图片的权限,最大限度守护隐私。与心理咨询智能体对话后,有不少用户主动在评论区分享自己与AI的对话。“在评论区里面,不同的用户之间,能够相互给予一些支持的力量。”连翘经常会浏览评论区,她最感触的是其中一条AI与用户的聊天记录:虽然我没有实体,但我可以抱抱你。

这或许也描绘了人们在《星野》的体验。一切创造,都源于内心的投影。当人们拥有创造的能力,他们不仅在治愈他人,也在治愈自己。连翘相信这点。“跟AI对话的过程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也更好地爱这个世界。”

而这正是《星野》这一名字所蕴含的希冀:微光虽小,但汇聚起来便成了璀璨的星空。

郭亮正在创作

郭亮在24岁的时候,曾经印过一张名片,写上自己的身份“艺术家”。在一次活动中,有人看到他的名片之后来问他:你好年轻,你还是学生吧,是谁给你颁发的“艺术家”这个称号?

郭亮坦言,那一刻他有点尴尬。“因为你很难解释,这不是一个官方界定你的东西,对吧?”但他现在不这么想了。“当年龄不断长大,到了某个时刻,你就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儿:我本来就是一个艺术家。”

而这也是鸿蒙操作系统,以及这个时代希望带给人们的世界: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的治愈者、世界的创造者。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