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秒洗脑全球:揭秘神曲背后的工业流水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6:09 1

摘要:按照我们的通常印象,“神曲”的诞生似乎很随机。从2004年的《老鼠爱大米》,到2010年的《忐忑》,再到2012年的《江南Style》。好像每隔一两年,就有那么几首歌莫名其妙地火了,然后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01

音乐编写,过去靠灵感,现在靠公式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这些年洗脑歌曲的诞生频率,越来越稳定了?

按照我们的通常印象,“神曲”的诞生似乎很随机。从2004年的《老鼠爱大米》,到2010年的《忐忑》,再到2012年的《江南Style》。好像每隔一两年,就有那么几首歌莫名其妙地火了,然后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但是,这两年你可能发现了,神曲诞生的频率似乎变得更稳定了。

注意,这可未必只是主观体感。过去两周,我们调研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一些从业者。结果发现,现在的神曲制造逻辑确实在变。过去是个人创作,而今天已经变成了工业流水线。

那么,这套流水线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咱们就展开说说。

第一,在音乐编写环节,过去靠灵感,现在靠公式。换句话说,从词曲和编曲的角度,网红神曲就像好莱坞大片,有公式化的类型套路。

首先,结构设置要短平快。

短视频上最受欢迎的热歌片段,通常只有15到20秒,这是整首歌最重要的15秒。怎么做?比如不要传统的主副歌结构,开头直接唱副歌,也就是歌曲的高潮段落。再比如不要前奏,最多2秒音乐铺垫,然后直接进入最能洗脑的那一句歌词,并且歌词也要短。

其次,旋律设计要抓人。

比如,旋律最好不要太复杂,越简单就越容易流行,现在有大量歌曲,使用的是简单的万能和弦。再比如,旋律要“向上走”,就算歌词很悲伤,旋律也不能太低落,而是要轻快,否则无法调动观众。再比如,旋律最好还是可调节的。什么意思?因为短视频有很多变速设置,因此你要确保,这首歌用2倍速播放也同样好听。

最后,歌词还要足够“场景化”。

什么意思?简单说,在短视频平台上,我们对待音乐的方式,往往不是“聆听”,而是作为配乐“使用”。这意味着,一首歌不是单独存在,而是搭配场景的。越能命中使用场景的歌词,越容易爆火。

比如一首讲感情的歌,你可以把它用在情侣关系里、游戏队友关系里以及和宠物的关系里。适用的场景越多,这首歌就越容易火。

说白了,今天的神曲创作,已经不是艺术家的灵感迸发,而是产品经理的需求分析。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15秒内,如何让用户记住你,并且愿意把你当作自己生活的配乐。

这是第一步,歌曲编写套公式。但是,放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编写只是基础的一环,而一首歌最终能不能做出来,除了词曲,还要经过编曲、演唱、宣传等等流程。

02

音乐制作,不靠艺人驱动,靠流程驱动

我们要说的第二个环节,就是音乐制作。

今天的音乐制作,不靠艺人驱动,而是靠流程驱动。

过去,一首歌能不能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手是谁。而现在,这个关联性也许在变弱。过去,唱片公司会先签约艺人,然后围绕艺人的风格组建班底,制作专辑。而现在,很多歌曲制作的逻辑变成了,先有歌,再找人。

比如,索尼的流程是,选歌团队每个月收到1000到2000首小样,经过内部筛选后,他们会选出其中最有“爆相”的一小部分,进入正式制作环节。而在正式制作环节,采用的是“配唱制”。也就是,根据作品风格来选择演唱风格契合的歌手。

这就导致,今天的短视频平台上,“人歌分离”的情况越来越常见。现在,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工程化做歌的公司。在公式明确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可以小步快跑地生产出大量歌曲,迅速投入市场去测试。

据说最极端的一种情况是,有公司会批量生产15秒左右的副歌,只发副歌去看市场反应,其中表现好的,再扩展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说白了,今天的音乐制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种“试错型”的商业模式。不是精雕细琢一首歌,而是批量生产,让市场来选择。

这就像互联网产品的MVP思维。什么叫MVP?简单说,就是最小可行产品,先做出来,再看用户反应。

03

发行是一套动态的调整方法

不过,虽然制造神曲有方法论,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件成功率很高的事情。因为在制作完成后,你还要过另一关。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三个环节,发行。

过去,发行只是一个固定的动作,而现在,发行是一套动态的调整方法。

过去的歌曲发行渠道相对单一,你看,电台时代的香港,五大商业电台是最主要的发行渠道,很多歌手会带着自己的CD去电台门口蹲守主持人。再比如韩国,打歌节目,对很多艺人来说是最重要的舞台。

而现在,短视频全民化,发行这个动作变简单了,就是在平台上投放。而在投放的整个过程中,歌曲又要随时调整。发行,也成为歌曲制作的一部分。

首先,发行初期,通用的模式是“跑马机制”,团队在同一时间投放大量作品,观察平台上的自然反馈,再决定把资源押注在哪一首上。

一开始,团队会通过音乐类自媒体账号,测试这些歌曲的初始数据。其中数据相对较好的歌曲,就会获得扩展投放的机会,做进一步的测试。

现在,抖音和TikTok上已经有了自动化投放工具,能够快速验证音乐片段的“复用率”,在海量投放的基础上,筛选出数据表现好的歌曲“精准加码”。

当然,这也意味着,每一首跑出来的热歌背后,可能都有几十首甚至几百首同类型的炮灰。

其次,短视频上的各类玩法,对歌曲走红的加成很大。你看,有的歌曲适合情感文案,有的歌曲适合合拍挑战,还有的歌曲适合跳舞。

比如,《大展鸿图》走红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人给它设计了一套“魔性又简单”的动作,然后有大量用户模仿。刚刚过去的这个毕业季,就连很多国外高校的毕业生,都发布了跳《大展鸿图》的视频。

换句话说,这个环节的核心是什么?不是简单的投放,而是找到歌曲和用户之间的“连接点”。一首歌要火,光有好的旋律还不够,还得有好的“使用说明书”,告诉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用什么方式来使用这首歌。

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几年听到的热门歌曲,是不是都具备这个特点?

以上就是第三个重点,发行推广要找到连接点。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我们就把神曲走红的整个流程粗略地还原了一遍。

04

昨天的神秘,今天的公式,明天的常识

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掌握了这套方法,是不是就能制造出神曲了?答案是,不一定。音乐始终是一门创意产业,说神曲有公式,并不意味着套公式就能成功,也不意味着不套公式就一定不会成功。但至少,它增加了出爆款的概率。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提出过一个理论,叫做“社会的麦当劳化”,他说整个社会的发展逻辑都是麦当劳那一套,强调效率、控制、可计算性、可预测性。而现在,麦当劳化似乎也降临在了音乐产业上。

网红神曲的制造过程,本质上就是把“创作爆款”这种看似很玄学的能力,拆解成了可操作的工程化步骤。

我们不是否定天赋的价值,而是说,即使没有顶级天赋,你也可以通过掌握方法论,达到相当不错的水平。就像神曲制造,它不会让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天才,但它能让更多人做出“够用”的爆款。

更重要的是,当你掌握了某个领域的工程化方法后,你就获得了两种选择。要么在这个标准化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个性化突破;要么利用这套标准化流程,去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有人拆解神曲制造的秘密,就一定会有人用同样的思路,去拆解短视频爆款、爆款文案,甚至爆款产品的制造密码。

毕竟,这个时代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昨天的神秘,今天的公式,明天的常识。好消息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本门槛很高的行业,都会对每个普通人敞开大门。

来源:商财洞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