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渭河源头药香弥漫,田野间党参新苗随风轻摇。在渭源县会川镇半阴坡村,药农符海珊轻抚着地里的党参苗:“镇上送了4公斤种子,能育0.3亩党参苗,明年扩种几亩的种苗钱省下啦!”这份喜悦,源于渭源县创新推广的中药材“832”种植模式。该县以“小种子”撬动“大产业”
秋日的渭河源头药香弥漫,田野间党参新苗随风轻摇。在渭源县会川镇半阴坡村,药农符海珊轻抚着地里的党参苗:“镇上送了4公斤种子,能育0.3亩党参苗,明年扩种几亩的种苗钱省下啦!”这份喜悦,源于渭源县创新推广的中药材“832”种植模式。该县以“小种子”撬动“大产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活力。
何为“832”模式?即向有种植意愿的农户每户发放种子8斤,可育苗0.3亩,确保来年种植药材2亩以上。这组数字凝聚着渭源县对壮大中药材产业的深思熟虑,更是一份产业富民的务实承诺。
在会川镇,这项政策惠及877户农户,3508公斤种子播下希望,263.1亩标准化育苗田破土成苗。五竹镇注重技术赋能,打造50亩“穴播育苗法”示范基地和30亩种子提纯复壮基地,带动全镇育苗面积突破500亩,“三分地”撑起千亩扩种愿景。
秦祁乡中坪村102户群众领到了408公斤“致富种子”,76亩集中育苗田与300多亩群众自育苗田连成一片。村民委员会主任尚荣信心满满:“苗子长势喜人,为明年扩种攒下了厚实‘家底’!”
今年,渭源县投入1400万元实施中药材稳面提质增效行动,通过“832”模式发放种子6.16万公斤,完成中药材育苗4620亩,带动种子繁育6500亩、种苗繁育3万亩,惠及1.54万户农户。户均降低种植成本1000元,预计年收益可达1.2万元。“小模式”正成为千家万户的“增收密码”。
“‘832’小模式,盘活的是全县产业一盘棋。”渭源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东生道出了关键。渭源县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全国道地中药材大健康产业基地”的目标,依托“832”模式,以“大健康”理念推动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在田家河乡,“832”模式与“党支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五位一体”机制深度融合,2500亩核心基地辐射带动超1.3万亩种植面积,配套30亩种子提纯复壮田和20亩药肥实验田,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放眼全县,“南部当归、北部党参、川区黄芪”的区域布局已然成型。渭源县今年投资900万元,在会川、上湾等乡镇建成千亩级有机药源及绿色标准化基地,打造核心示范基地9个共1.8万亩,建成中药材万亩片带3个,GAP基地申报面积达14.7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覆盖率超88%。3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如磐石,为“渭源道地药材”这块金字招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渭源县,“832”模式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实现了中药材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
在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党参、黄芪等道地药材经过清洗、切片、烘干等工序,变身为各类中药精制饮片和保健品,远销全国。这条“育苗—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正重塑着中医药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渭源县积极融入定西市“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样板区”建设,在种植技术提升、产业链延伸、品牌打造等环节持续发力。目前,当地已有7家“药食同源”生产企业,成功开发5类165个大健康产品、546种中药配方颗粒等,10个产品入选省级培育目录。(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通讯员 马富平 王亚雄)
来源:渭源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