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由于众所众知的历史原因,正值学术鼎盛时期的季羡林先生却被迫中断了持续三十余年热爱的印度古文化研究工作。
说起世界上最冷僻的语种,那非古印度语莫属。
外行人看来恰似天书的古印度吐火罗文,糖史,还是梵文翻译,季羡林先生在此领域扎根研究数十年,成就有目共睹。
学者钱文忠总结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红线,那么这条红线就是印度古代语。
然而,由于众所众知的历史原因,正值学术鼎盛时期的季羡林先生却被迫中断了持续三十余年热爱的印度古文化研究工作。
那么在这段动荡岁月,季羡林先生是通过什么支撑自己走出青灯古卷环绕的象牙塔,持续平衡自己复杂波动的内心世界,度过最为艰难的日子呢?
答案是:散文
特殊时代,这些散文以日记的形式得以延续,季羡林先生以洗练且真挚的笔触隐晦地记录着时代的曲折,以及身处各种冲击下的探索与思考。
季羡林
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
代表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留德十年》《天竺心影》等
在《我们这一代读书人》一书中,通过40余篇季羡林先生亲自撰写的回忆、悼念师友、文化学者的文章,刻画出先生眼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他们或张扬或内敛,或率性或周正,在强大压力下或正直坚守或委曲求全,以及由此展开的不同命运。其中不乏陈寅恪,胡适,郑振铎,冯友兰等争议人物。
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体悟和感怀季羡林先生的毕生经历和人生智慧,同时也借此展示了季羡林先生的交友之道,从不同视角品鉴先生的其人其文,以镜鉴当下,反躬自身。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季羡林先生写散文不起草稿,动手写作前,端坐凝神整理思绪,一旦起笔,则是一挥而就,罕见删改。因为他的胸中,早已装下一代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生命理想。季羡林先生享寿98岁来源:创意涂鸦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