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发布获奖名单,青岛作家薛易以《大唐诗人行》摘取文学创作奖·散文奖,李明以《波螺油子:一段青岛地标的溢出史》摘取文学创作奖·报告文学奖;冯强与张祚臣分别以《兴与儒家诗教视野中的文体问题》《西方汉学家眼中的严复》摘取文学创作奖·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25日讯 9月25日,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发布获奖名单,青岛作家薛易以《大唐诗人行》摘取文学创作奖·散文奖,李明以《波螺油子:一段青岛地标的溢出史》摘取文学创作奖·报告文学奖;冯强与张祚臣分别以《兴与儒家诗教视野中的文体问题》《西方汉学家眼中的严复》摘取文学创作奖·文学理论和评论奖。
琴岛文学奖首创于2022年,是青岛市市南区设立的首个文学专项奖,旨在进一步繁荣文学创作,激励文学界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目前已是第四个评奖年。9月15日,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终审评议会在青岛莫奈花园举行。根据市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印发的《市南区“琴岛文学奖”实施细则(试行)(2024修订版)》(南文联〔2024〕1号)、《关于报送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参评作品的通知》要求,经过初评、终评两轮评选,终审评委会最终审议决选出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拟获奖名单,并按流程于次日进行为期7个工作日的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终评会上,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市南区琴岛作家协会主席戴升尧首先对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申报及初评情况进行了说明。评委们现场对初评入围作品及作家进行了深入点评,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青岛市作家协会原主席高建刚表示,散文类里薛易的《大唐诗人行》,以通俗与学术兼容的表达方式呈现,很出彩,“创作难度也比较大,这本书在全国销量不错,很有市场。薛易曾获过琴岛文学奖第一届新人奖,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基础,本次再度入围可见才华横溢。”评价李明的报告文学《波螺油子》,高建刚表示,李明之前写过很多关于青岛的书,“但这本书是他的一个转折,这类题材的转折。囊括了跨度、年代、人物、事件,跟那条街的结构很像,可以说是放射性结构,是溢出式的,放射到整个青岛老市区,包括周边建筑及人物。从情感上而言是一种最饱满的状态,字里行间带着他内心深刻、深沉、强烈的情感。文学性很高,语言我认为是所谓的天赋,是他基因里带着的,又有后来阅读的修炼。”高建刚认为评论作品很吸引人,“冯强的论文学术里有文学,通过废名和张炜来论诗歌的‘兴’,语言表达上既有学者的文笔色彩,又有文学的结构体系,角度很新,很难得,回归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本质,‘兴’也是冯强生命的自发创作,一种隐喻、意象和象征。张祚臣继续了一贯的风格、‘书屋’气质,以西方人看中国的角度解读严复,这是祚臣尤其擅长的对西方思想的运用,视角新颖独特。”
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蒙研究所所长温奉桥认为,冯强是青岛大学涌现出的这个年龄阶段上有代表性的作家、评论家,在全国都很有知名度;他的论文是很典型的学院派,功底扎实,视野开阔。张祚臣是学哲学出身,参评文章显示了他的学术素养、学术功底,特别是对西方哲学的熟悉程度,“是他的一个看家的本领。虽然不是通常意义上评论的写法,它更多是讲的传统的散文化的评论,但视野、角度都是非常好的。”李明是青岛文学专家的代表,“他对青岛的历史、文化都非常熟悉,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波螺油子》显示了一个热爱青岛的老青岛人的情感。”《大唐诗人行》是第一届琴岛文学奖新人奖薛易的作品,“从历史、背景、社会、诗人的形状、趣味、行侠,还有大量诗歌的鉴赏解读,体量很大也很有特点。比较丰富而立体地呈现了大唐诗人群像,也展示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也体现了他跨媒体的一种身份。"
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现当代研究中心主任、文新学院教授徐妍认为,这些作品是在今天青岛的多重文化语境下产生,每个人都有很长的写作历程以及背后的文化,“客观地说是文学青岛、文化青岛,慢慢又长出了一个学术青岛。今时今日,青岛已成为精神之地、文化之地、文学之地、学术之地。”徐妍认为,此次入围作品中,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非常强。“张祚臣老师这里面带有书屋的写法,其实读严复也是读自己,知严复,同时也是知他的信念,所以他有学院派难以抵达的地方,不光流量好,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心,这是一种风格,一种写法,更是一种精神和心灵。冯强老师是80后学院派,有理性、诗性,还有特别有功力的写作。80后回应今天,用学术的方式来谈中国社会和现代的转化,是非常有价值的。冯强谈的是特别大的儒家师教的事业,古今中外都做了非常好的阐释和书写。”在徐妍看来,青岛的学者、史家、文学家让人非常敬重。“我对李明老师非常敬重,他写的文字,那是青岛的文化世界。他的文字非常深,每一部分都非常有趣,充满了想象,虚实结合得刚刚好。”徐妍认为薛易《大唐诗人行》“虽写大唐诗人,但是有侠气,有情义”,“他写历史,其实写的是今天,写的是他的困境,他以文字方式向大唐诗人致敬,使文学的血脉回到他的生命中来。”
市南区琴岛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文学评论家赵坤认为,本次琴岛文学奖入围作品呈现了和以往作品很不一样的面貌。“首先我觉得比较强烈的是学术性比较强。虽说学术论文只有冯强一篇,但李明老师的《波螺油子》以及薛易的《大唐诗人行》都有很强的学术性,创作里有非常扎实的专业训练。其中,《波螺油子》写青岛传统的民间地标,但他借人物群像反映地标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量非常大,涉及人物非常多,非常专业;薛易的《大唐诗人行》对唐代诗人做了大量研究,通读诗人诗歌外,对诗人的文史资料大量涉猎,以写小说的文学性语言进行书写。冯强的学术论文发表于当代评论界核心刊物,写的是中国新诗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进行对接,有创新有建树,以诗教的文体、《诗经》中的赋比兴,论及当代散文和小说,回答或者说解决了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弥补了我们诗歌研究的短板。”赵坤表示,“张祚臣老师这篇《西方汉学家眼中的严复》是一个知识的整合,但也弥补了我们普通人的不足,视角选得很独特,严复本就是学习西方的,结果他反过视角来写,这个视角很棒。”
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作家章芳认为,琴岛文学奖提供了发现优秀本土文学的良好平台,本次入围作品既有精英化又有通俗化风格,也有个人性与公共性的视域书写,是能代表一定高度的作品。“薛易的《大唐诗人行》、冯强关于儒家诗教的论文都体现了精英化趋向,薛易一路从新人成长起来,每年都有一部厚重的作品面世,风格也非常不同,《大唐诗人行》很有建树,不仅立足于青岛,同时也是跟国内诗歌研究领域的一些前辈们不断对话的过程;冯强的论文是典型的精英化的表达,他的博士论文做的是中国当代诗歌的海外传播,此次以这样国际化的视野来重新发现儒家诗教的问题,发现现代和当代诗歌研究的差异。精英化之外,另一种是深入浅出的方向,如张祚臣的《西方汉学家中的严复》采用通俗写法,无注释和文献,通俗易懂;《波螺油子》将个人经验文学化、艺术化为公共经验,这是李明老师的笔力。”
终评会现场,综合各位评委的意见,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拟获奖名单出炉。市南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冯晓松表示,2025年度的琴岛文学奖,经评委们公正、严肃的初评、终评,最终产生包含散文、报告文学、文学理论和评论共三个单元的获奖作品和获奖者,待面向社会公示7个工作日后可发布。获奖作家的水平不仅代表着市南区相关专业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青岛市相关专业的最高水平,延续了往届琴岛文学奖的成色和实力。
附1: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获奖名单
文学创作奖
散文类
《大唐诗人行》,作者:薛易
报告文学类
《波螺油子》,作者:李明
文学理论和评论类
《兴与儒家诗教视野中的文体问题》,作者:冯强
《西方汉学家眼中的严复》,作者:张祚臣
附2: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获奖颁奖词
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文学创作奖·散文
《大唐诗人行》:
薛易
回到历史现场,看见经典唐诗的诞生。年轻的80后作家薛易架起了通俗与学术的桥梁,凭借扎实的史料功底,巧妙融合逸兴横飞的文学想象,通过“七实三虚”的叙事手法,串联起李世民、初唐四杰、李杜等诗人的生平轶事,在150年的时空跨度中展现诗歌与时代洪流的共振:带读者穿越时空重回大唐,看到诗人生动的表情、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生:让唐诗之美成为可触摸、可共鸣的文化记忆,堪称对唐代诗歌与诗人的一次深情致敬。
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文学创作奖·报告文学
《波螺油子》:
李明
以文化地标切入深挖历史,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汩汩喷涌。作家李明以非虚构的笔法解读城市风物、风情和风貌,以一条老街的“微末身世”为切口,通过细致的笔触、感性而奇崛的语言,剖开了青岛城市记忆的立体肌理,描摹了这条老街的前世今生、人间烟火与时代之痛。共情力、代入感以及史料的熟稔运用,成就了李明报告文学的城市书写范本,既标示精神高度,又表达独立态度,文笔熔铸史学与文学,极具鲜明的个人风格。
2025年度“琴岛文学奖”文学创作奖·文学理论和评论
《兴与儒家诗教视野中的文体问题》:
冯强
冯强以百年"兴"论流变为视角,研究废名、张炜的作品,挖掘二者在文体创新与儒家诗教传统间的关联和贡献,是一种富有洞见的创新,打通古今,融汇古典诗歌与现代文学,显发中国古典传统在现当代的不朽价值。冯强将"兴"置于生命生活本身来领会,正是人修行的道场,指向文学评论的终极,以清晰的脉络、扎实的论据论证,让古典文学的深层逻辑变得可感可知,为当代学界研究儒家诗教与文体关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西方汉学家眼中的严复》:
张祚臣
张祚臣以跨文化视角打开了认识严复的全新维度,跳出本土研究“以中观西”窠臼,从西方汉学的学术视野出发,打捞散落在异域文献中的思考与评说,从西洋镜中折射出严复的生平与思想,视角独特,逻辑清晰,颇具学术旨趣,提示了更多探讨文明中西互鉴的可能。汉学透镜下的严复,既是“信达雅”的译界先驱,更是文明互鉴的早期实践者,其思想轨迹映照出传统中国接纳现代性的阵痛与求索,在跨文化的对话中焕发新的光彩。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来源:掌上青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