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区域战略新方向:分区、分类、分时段差异化施策,不再只拿一把尺子量中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6:05 4

摘要:2025年下半年以来,区域战略接连迎来了重大部署。7月中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8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5年下半年以来,区域战略接连迎来了重大部署。7月中旬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8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宏观战略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中央层面有关面向未来的规划、政策实施文件当中,逐渐地加入了一个词汇:分区、分类、分时段。这背后是在探讨,有没有不简单地拿一把尺子来量中国所有城市的发展,真正面对中国国情、省情、市情,从而差异化施策的可能性。”

近日,在以“应变·焕新”为主题的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上,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资深顾问专家尹稚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关注。事实上,当前中国超过60%的人口已经居住和生活在城市里了,十年以后再次召开这个会议,从对当年城市超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问题进行纠错,到把城市工作纳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当核心的工作中,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区域发展不会绝对均衡

距离上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过去十年,中央对于未来一个时期的城市发展、区域发展又有了新的部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转变”、五个“更加注重”,并布置了7项重点任务。其中,“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在7项任务中居首。尹稚指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不仅涉及到国土级别的城市体系如何安排的问题,也涉及到大国尺度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的问题,还涉及到中国的区域差、城乡差会不会被进一步放大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能不能走向更加和谐、更加均等、更加共同富裕的问题。

回望过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到“十四五”规划提出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再到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尹稚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集成和提升,只要客观发展的基础条件还在,它就是一个从非均衡性策略转向逐渐推动发展质量和生活水平相对均衡的过程,但这种推进绝不意味着发展路径的绝对均衡和绝对一致化。

“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崛起,要有一些地区真正能达到世界级发展水平。”他认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支撑点,加上沿长江和京广线形成的十字地带,而十字地带的核心由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作为共同支撑。再加上关中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这样一个“巨钻”结构以及跟这个结构的各条边线的连接,必然构成我们未来的一个梯级化发展的城市发展区域格局。

不拿一把尺子量中国城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还是《意见》,都要求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

尹稚指出,当“唯GDP论”成为历史时,城市发展需要一个新的治理体系。如何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异、社会结构的差异、文化特征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治理路径,约定不同的治理结果,处理好经济与发展,与其它利益之间的再平衡关系,是一套新的要加强研究、深度探索的东西。如果这套体系能够得到突破,我们就有可能逐渐摆脱一把‘尺子’,也就是对GDP的强调,来改变我们各行各业的考核系统,使得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路径能够更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广域人口大国的现代化需求,能够贴近不同发展阶段,贴近人民群众的客观诉求,能够更加贴近不同自然禀赋条件下的区域尺度,到以县为单位,更精准化尺度的资源条件的精准化匹配。

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卢庆强在向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记者表示,城市体系的现代化路径首先要拆除政策壁垒,畅通要素流动,然后形成发展共同体的制度,最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文明。近期10个地区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就是要主动破除流动障碍,为突破规模经济的路径依赖,平衡政府主体锦标赛和市场配置效率、公平发展之间的综合关系,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城市区域的综合韧性。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指出,规划不仅是某个部门、某个地块、某个项目的谋划和部署,更是国家治理制度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不仅是土地与空间使用的蓝图,更是城市层面的各项规划的统称,规划体系需要根据时代需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在新时代规划体系下更面临着转型的迫切需要,需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治理导向。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