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以“UGIS”重塑教师教育新版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5:17 2

摘要:“教师教育协同培养体系为我们抓好试点奠定了工作基础,提供了机制支撑。”据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近年来,重庆市紧盯教师人才培养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构建了高校专业引领、地方政策支持、教师研修机构实践指导、中小学校就业保障的“四位一体”(“UG

今年3月,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省市入选“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单位”。

“教师教育协同培养体系为我们抓好试点奠定了工作基础,提供了机制支撑。”据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近年来,重庆市紧盯教师人才培养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构建了高校专业引领、地方政策支持、教师研修机构实践指导、中小学校就业保障的“四位一体”(“UGIS”)协同培养体系。

铺设“国优计划”新通道

重庆大学2025届“国优计划”毕业生、物理专业研究生李轲说:“‘国优计划’让我决心将物理世界的奥秘传递给年轻的心灵。”

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重庆大学作为试点校,依托“UGIS”体系,从零开始探索教师教育之路。

没有管理机构,学校党委就成立“国优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新建“未来教师发展研究院”;没有专业资源,就与师范院校、中小学、教研机构、地方政府五方协同,外聘优秀一线教师、教研员为导师,依托中小学建立实习场所,并与西南大学协同培养;没有教学体系,就与重庆市教科院合作,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课程资源、开展集中培训……重庆大学“国优计划”3年累计录取131名学生,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人才有了,如何让他们走上讲台?西南大学和江北区共建了“国优计划协同培养实验区”。双方每年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开展至少6周的跟岗实践,并选拔50名中小学优秀教师作为校外兼职导师。江北区还将“国优计划”学生直接纳入人才引进计划,市级层面将之纳入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及考核招聘范围,且不设专业限制。

拓展教师培养新路径

“‘UGIS’体系打破了以往校地之间的壁垒,基于此,我们为区县和学生提前规划了培养‘路线图’。”开州区教委人事科科长王进说。

一是分类施策。重庆市公费师范生培养专项计划的服务对象各不相同,国家优师、地方优师主要服务原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分别培养高中、初中教师;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培养指标全部投放到非中心城区,呼应县中振兴战略;小学全科指向非中心城区的农村小学。

二是精准布局。重庆将地处永川、万州的两所学院纳入小学全科培养,方便周边区县优先吸纳本土优秀教师人才。每年春季,市教委组织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的高校和区县,研究培养规划,依据学龄人口、队伍配置的变化科学配备指标。

三是优化培养。重庆在市县两级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在前端深度参与高校教学,为师范生课堂带来一线最新的教情、学情、生情;在后端协助区县教委推动师范生从入职到任教,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无缝衔接”。

四是高效协同。重庆市推动承担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区县全部建立师范生实习基地系统制度,严选优质基地校,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基地校为每名到校实践的师范生选派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优秀导师;区县教委在高校安排的实习经费外另设预算,为师范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重构教师教育新框架

“没想到,现在小学生的书法课还能这么‘玩’!”看到摄像机和AI被巧妙应用在小学“智能书法”体验课上,重庆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学生董佳佳感叹。

当前,很多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不匹配,有的教材相对陈旧,对数字化等素养训练不足。对此,重庆市依托“UGIS”体系,瞄准“培养端”和“需求端”重构教师培养内容框架:

一是政府“发榜”。重庆市教委组织市教科院、市教育评估院等专业机构,针对教师教育改革的资源需要,立项建设教育家精神、数字素养、科学素养三大创新课程群。

二是高校“挂帅”。由市内师范院校牵头,协同一线中小学名师、教研员组建专家团队,开发精品课程,完善课程指引、建设指南、评估指标等工具。

三是团队“揭榜”。鼓励市、区两级依托课题、培训等项目配套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区县、中小学、教研机构协同高校在课程群项目下自主开发子项目,优先在协作高校试用,每年评选一批优质课程和团队,全市推广示范。

此外,重庆市还通过“UGIS”体系实施“整区式”培养教师的新探索。例如,云阳县政府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设个性化培养的“云阳订单班”。针对云阳县乡村留守儿童多的特点,二师为学生量身定制了“留守儿童心理指导实训”等多门实训课程,按照“见习—助教—试做—顶岗”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帮助师范生适应角色。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做优做实‘UGIS’体系,打造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江鹏说。(本报记者 梁瑞哲)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