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言论引热议,汤家凤开喷:买你东西,不代表认可你的价值观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6:01 3

摘要:最近,罗永浩和西贝关于预制菜引发的争议还没结束,下一波跨界交锋就又被点燃,“零售业良心标杆”于东来力挺西贝的一系列言行,让备受赞誉的他身陷舆论漩涡。

文|清扬

编辑|清扬

最近,罗永浩和西贝关于预制菜引发的争议还没结束,下一波跨界交锋就又被点燃,“零售业良心标杆”于东来力挺西贝的一系列言行,让备受赞誉的他身陷舆论漩涡。

针对于东来的“劝善”的言论,考研数学讲师汤家凤直接就发言炮轰,称“买你东西,不代表认可你的价值观”,直击问题核心的同时,又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称赞

万人追捧的于东来,此次为何要站在人民的对面?形象受伤的他,又会作何回应?

事情的引爆点,并非始于罗永浩与西贝的那场激烈交锋,而是由一句来自考研数学名师汤家凤的尖锐质问推向了高潮。

当他在抖音视频里振臂一呼:“我买你胖东来的东西,不代表我就认可你的价值观!”

这石破天惊的一句话,瞬间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这位被无数人奉为“商业天花板”、“人民企业家”的符号性人物,因为几句看似“劝善”的话,就把自己卷进了舆论的风暴眼。

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言论失误,更像是一场深刻的错位。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那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论,于东来在这场风波里犯下的核心错误,其实跟预制菜本身好不好吃、该不该卖,关系并不大。

他真正的失误,在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立场,而这个立场,恰恰暴露了他作为企业家的天然局限

当罗永浩为了消费者权益,悬赏十万也要锤西贝的时候,于东来在做什么?

他先是在9月12日发声,感谢西贝、海底捞这些企业,说它们提供了“相对放心可口”的餐饮。

这话听着没毛病,但时机很微妙

紧接着,当西贝的后厨直播翻了车,公众看到那没有明火的厨房,看到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冻鱼和24个月的西兰花时,舆论彻底炸了。

这时候,于东来选择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操作:他删除了支持言论,把社交账号设为私密。这短暂的退缩并没能让他避开风波。

9月15日上午,他又一次站了出来,为西贝辩护,称其“很优秀”,还呼吁大家理性,别“毁掉一个成长中的企业”

他言语间的逻辑很清晰:开个店不容易,做个品牌更难,大家多点体谅,这是一种典型的经营者思维,充满了对同行贾国龙的共情

但消费者不这么想,消费者的逻辑更直接:我花了大价钱,你却给我吃提前几天就做好、用电磁炉加热一下的半成品?

罗永浩的批评,代表的就是这种朴素的消费者正义,要的是知情权和公平交易,两边的诉求,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罗永浩后来的一句劝告,点破了问题的关键,他称于东来为“尊敬的企业家”,但紧接着就提醒他,别被“损友”误导,把自己拖下水。

在公众眼里,这就是一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对决,没有中间地带,于东来试图扮演一个“和事佬”,劝罗永浩理解西贝,也劝西贝反思改进。

可他忘了,自己身上最重的标签就是“企业家”,他天然地站在了生产者的阵营里。

这种“和稀泥”的姿态,在消费者看来,就是赤裸裸的偏袒,也彻底点燃了大家长久以来积压的失望情绪。

他似乎想用经营胖东来的那套成功哲学去理解整个商业世界,却忽略了,当他走出许昌,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发言时,人们期待他扮演的是“人民的代言人”,而不是“企业家的同盟”

万能鸡汤失效了

于东来的价值观,其实非常纯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哲学

他追求“美好”,相信“善念”的力量,这套逻辑在他一手打造的胖东来商业帝国里,运行得完美无瑕,甚至创造了商业奇迹

但当他试图用这套哲学去解释和干预复杂的公共议题时,这碗“万能鸡汤”就显得苍白无力,甚至会冒犯到别人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对电影《731》的评论。

当时有网友问及此事,他的回应是:“传播美好比传播仇恨更能使人走向光明。”这句话单独拎出来,绝对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谁都无法反驳。

可问题在于语境,当它被用来评论一部揭露日本侵华战争暴行的电影,尤其是在“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公映时,味道就全变了。

这句话瞬间消解了“铭记国耻”这一议题的严肃性,它让人们感觉,历史的伤痛和正义的追讨,在他眼中似乎可以被一种轻飘飘的“美好”所覆盖

公众的愤怒是真实的:我们铭记仇恨,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而是为了警醒未来,是为了告慰那些逝去的同胞

于东来这种置身事外、劝人大度的姿态,被网友贴上了“圣母心”的标签,这几乎是必然的。

类似的“语境失效”还发生在他对董宇辉事件的看法上,他曾公开支持那位批评董宇辉的聂圣哲,称赞其为“充满善念的智者”

他看到的,或许是某种超越具体争端的、文人式的风骨,但他完全忽略了,这件事背后是庞大的粉丝社群情感、复杂的网络舆论生态和具体的利益纠葛。

他依然在用自己那套“向善”的、大而化之的逻辑去评判一个具体而微的事件。

在他的“胖东来王国”里,这套系统是自洽且高效的,因为在那里,他是规则的制定者

但在公共领域,这里充满了各种具体的、无法被简单化约的矛盾,比如民族情感、圈层文化、粉丝经济,他那把试图打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在这里彻底失灵了。

神坛之上皆是重负

追根溯源,于东来这次危机的根本,在于一个长久以来的误会:公众,或许也包括他自己,都不自觉地将他在商业领域的巨大成功,延伸为了他在所有价值领域的绝对权威

当他开始尝试扮演一个“社会意见领袖”时,他头顶那巨大的商业光环,便开始反噬自身

这个光环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它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故事铸就的。

《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点赞,为他披上了权威的外衣,他善待员工,给出了远超行业标准的福利,赢得了“良心老板”的美名。

他懂得感恩,在自己的店铺被纵火烧毁后,是顾客们的支持让他东山再起;他心怀家国,捐款支持国家造航母,积极参与各种灾害捐助。

这一切,共同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商业偶像,一个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圣徒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公众对他言行的道德期待,被拉到了一个极高的位置。

所以,当他在预制菜问题上“站错了队”,在历史问题上“说错了话”时,人们的反应才会如此激烈,这不是简单的失望,而是一种信仰崩塌式的幻灭,失望感是加倍的。

汤家凤那句“买你东西,不代表认可你的价值观”,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这种“光环捆绑”。

汤家凤的喊话,本质上是对公众和于东来本人的双重提醒:商业上的成功,并不天然赋予一个人在所有公共领域指点江山的正确性

一个好的商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导师。

于东来的这次“翻车”,可以说为所有被神化的企业家敲响了警钟。

它也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去反思: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一个在所有领域都完美无瑕的“价值导师”,还是一个在自己的领域里恪守本分、童叟无欺的“良心商人”

笔者观点

于东来的这场舆论危机,说到底,是一场关于企业家公共角色、个人价值观与公众人心的形象之间的深刻碰撞。

他的问题,不在于“坏”,而在于一种“错位”的善意,以及对消费者心理复杂感受的严重错估

这场风波,并非要“打倒”于东来,更不是要毁掉胖东来这个来之不易的品牌,它更像一个契机,一个给予于东来本人和社会公众重新校准彼此期待的机会

毕竟于东来的实力摆在那,他获得这么多支持,不是他那些充满“大爱”的言论,而是他“用真诚换取信任”的商业实践。

或许,回归商业的本分,对自己不熟悉的公共事务保持审慎和谦卑,才是他维持“良心企业家”本色的最佳路径。

而作为公众的我们,同要也要如此,可以参与话题讨论,但不能过度畅所欲言,毕竟善于结善缘,恶语伤人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云莳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