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介石为什么丢了大陆?”这种问题啊,多少年了一直被翻来覆去地说,大家伙茶余饭后也能聊两嘴。可史书里讲得明明白白,咱普通人心里却总觉得有点拧巴——蒋介石当年也不是白给,怎么就一步步被逼得只能收拾细软跑路台湾了?一些人说他自己坏了根本,也有人指他太依赖外国,还有
“蒋介石为什么丢了大陆?”这种问题啊,多少年了一直被翻来覆去地说,大家伙茶余饭后也能聊两嘴。可史书里讲得明明白白,咱普通人心里却总觉得有点拧巴——蒋介石当年也不是白给,怎么就一步步被逼得只能收拾细软跑路台湾了?一些人说他自己坏了根本,也有人指他太依赖外国,还有说他本事没见得多大。你要问我,真要把这几条合起来看,才算摸到点蒋介石当年的门道。
先说开头那会儿,蒋介石“上位”其实挺有戏剧性。早年可不是凭本事硬刚出来的,反倒是钻空子、走关系、拉帮结派这些个招数用得溜——咱们打个比方,一张牌局本来谁都能见光明打,结果他一顿操作,成了暗藏暗算的桌面局。比如你瞅着他能和冯玉祥一块抗曹(锟),下一秒又能借着宋子文的钱在上海上下翻云覆雨。说白了,不管是拉拢还是分化,只要动人员调钱,他真是干得顺手。可惜这种路数带来的结果就是:整天勾心斗角,自己人互相挤兑。你比如京沪警备司令胡宗南,一边帮着蒋介石镇场子,一边和陈诚暗地里较劲,到了大战关键时刻,各种暗算、拖延,谁还看得出什么团结气象?后来不是苏中战役,赵家骥他们本该支援汤恩伯,可抱着什么心思?“少他一兵一卒,多我一分地盘”。用现在的话说,这帮人土鸡互啄,怎么能一起对付外敌?
再说“靠外国人”这事,怕是真也有点难听。蒋介石老盼着背后有大佬撑腰,外边风一大他就恨不得抱上救命稻草。想当年抗日,蒋介石指望美国空投装备、送上子弹粮食,其实早就忘了自己是这一摊子的当家人。后来太平洋战场热闹起来,他心里直嘀咕“日本都归美国收拾了,我就安心看着”。那市井里的老人说得好,“自家的墙,哪能让别人替你刷新?”身边人也都沾染了这毛病,只要美军答应派个顾问、许点资助,大家伙一下子起劲。比如1948年杜鲁门政府电报一发,“美援可以追加”,国民党的军官们又是一番热烈讨论,幻想美军直接冲着共军来一场大动作。这种“只认洋大人”的心理,搞得自己人都没了主见。其实哪怕是孙立人那样有军事头脑的人,也总觉得美派来的参谋“说啥就是啥”。想一想,一个连本国事务都交给外人指手画脚的团队,你说能把国家稳定下来吗?
至于说蒋介石个人能力,倒真是个不好讲的事儿。你说跟丹麦来的柏烈治比,他算挺厉害;可要放到毛主席那根杠杆上,蒋介石这一套就不灵了。举个例子,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后,蒋介石派傅作义去谈判,原本想靠军事恐吓、政治诱惑两头压,结果人家共产党三句话说透“要和平请签字,不服就开战”,傅作义反而被绕进去了。这种场面里,蒋介石总觉得自己是老大,实际上他话到嘴边时就全输在气势和格局。还有更直接的,有一年重庆开国大典前,蒋介石想拿诗词撑场面,弄了半天一首《庐山谣》,被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拍下去了,场子里的文人、将官都摇头惋惜。其实这比拼的不是才气,是谁能调动人心、塑造格局。蒋介石的“弟弟”气场,连他的幕僚都看得明明白白——谭延闿私下都说“老蒋刚愎自用,不肯听劝,迟早要出事”。
这些说了,其实还得聊聊他后来跑了台湾,怎么琢磨自己的失败。别看蒋介石外表强硬,心里头还是剖开来反省过几次,可他总结归纳总有种自我安慰的意思。一开口就先把责任往外推,谁帮他也骂,谁拖他也骂。说真的,这么些年“甩锅”功夫练得炉火纯青。你比如他写回忆录时,专挑“外患”来解释。说苏联坏他好事,东北那边本来大有可为,无奈斯大林下绊子。其实你站在东北那些普通士兵角度,他们更想的是“谁能带我们活命、吃饱”,苏联指挥有没有用,更多是各路军头争地盘捣乱。再说美国,把马歇尔骂得狗血淋头,指责他非让自己停战,其实美援的到来也是要求条件的,你收了美国的钱,还奢望全是自家话语权?最后就怪到李宗仁头上,桂系能有多大能耐?就算李宗仁全力配合,国民党内部那个山头林立局面,也没法合心合力。这不,最后被自己人拖垮。
反过来说,蒋介石批起自己手下,也不留情面。1949年的上海守军黄百韬,战败被包围,蒋介石斥责“怎么不会杀身成仁”,可是这话讲出来真叫人寒心。在那种情势下,士兵跟将领都盼着活路多一点,哪里会真像老蒋要求那样死战到底?有时候翻翻国民党军的旧资料,他们最缺的不是忠诚,而是看不到未来。蒋介石把别人都埋怨一圈,其实正暴露自己浑身是漏洞。还记得解放前夜,蒋介石在台北驻地对宋子文发脾气,骂“你们宋家只知捞钱,不知国家”,其实从孙中山到他手里,家族和权势的本质没什么变,只不过换了头衔,利益之下还是各自为营。
讲讲蒋介石爱说“精神”这套理论。你要说他不懂用士气鼓劲吧,也未必。可蒋介石嘴里的“精神”经常被用来替换别的东西,不是真解决士兵冻饿,而是把问题往“意志力”上引。你比如重庆军官学校那阵子,蒋介石让学员听他讲“共军士兵穿得薄都不怕冷”,鼓励大家“别怕苦难要争气”。可台下的人一听,心里头想:共军那边大部分是农民,干得起带劲,他们真是拿命拼,还不惦记薪水,你这边却一天天发饷拖欠,还让人跟着玩命。这道理谁都懂,蒋介石明白得很,却总用表面的“意志说”来掩盖内部的利益争夺。外面喊口号,里面还在划小群,干到头越打越散。
最后说说蒋介石“缺能人”这个嗓门。奇怪的是,他时不时会慨叹,自己没有遇到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栋梁之才,对着台上干部说,“你们怎么没人能帮我练好新军?”但回头细想,他真的愿意让人帮忙吗?比如陈诚想自己建制,胡宗南要抓兵权,蒋介石第一反应不是支持,而是提防。哪怕他钦点的“二陈一胡”,也得随时报告动向。他求能人的标准,说到底是“听话第一”,哪里真看重才华。李鸿章当年能稳住北洋,是因为天底下没第二个人能收拾残局,蒋介石想要这样的人,却不要有自己的主见。你说这种领导风格下,谁还敢放心帮他出头呢?何况李鸿章自己也不过是苟且偷生保一时安稳,等到大势破了,留给后人的遗产也不过是几个银库和身后骂名。
走到这步田地,难不怪蒋介石自己和他那套体制会败的彻底。有时候看他反省自家失败,讲得头头是道,偏偏背后的逻辑总是在原地打转。你要说他心里明白,未尝不曾明白,可惜每次都绕不过自己的圈子。或许,蒋介石想要的“能人”和“精神”,永远是服务于自己的江山,而不是让大家共渡难关。这种思路,和中国的命运,终究隔着一层:他要抓住过去,世界却在往前推。
到底蒋介石有没有真正后悔过,或是想明白问题根子?留给后人的似乎只有无数个日记、几句自省,还有满纸的“如果”。但历史也没回头路——有些人输了,是因为路压根就没选对。我们至今提起,还是忍不住多问一句: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会学会共担风雨吗?或者只是把锅甩得更远?谁知道呢,历史走着走着,总有人没明白,路已经换了方向。
来源:朴实远山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