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爱的糖友,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每天像个勤恳的小蜜蜂,准时扎手指测血糖,在本子上或手机APP里记录下一串串数字。但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值,心里却充满了问号:“这些数字到底说明了什么?我的血糖有没有控制下来?做的是好是坏?”
亲爱的糖友,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每天像个勤恳的小蜜蜂,准时扎手指测血糖,在本子上或手机APP里记录下一串串数字。但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值,心里却充满了问号:“这些数字到底说明了什么?我的血糖有没有控制下来?做的是好是坏?”
别担心,这本“血糖日记”可不是天书,它是一把能帮你更好地管理健康、与医生高效沟通的“金钥匙”。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解读你的专属健康密码。
科普+:血糖
认识血糖日记里的
"关键角色”
你的血糖日记里通常会出现几个核心指标,它们就像一部电影里的不同主角,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
空腹血糖(FPG)
一般指未进任何饮食至少8小时测得的血糖,多指晨起空腹的血糖。午餐前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属于空腹血糖。
它反映了身体在基础状态下(没有食物摄入时)控制血糖的能力,是评估肝脏糖输出和基础胰岛素功能的一个“基准线”。
餐后2小时血糖(PPG2h)
从吃第一口饭菜开始计时,2小时测得的血糖值。
它反映了你的身体处理一顿饭所带来的血糖冲击的能力。它就像一场“压力测试”,能直观地看出饮食、药物和胰岛功能是否匹配。
睡前血糖
晚上睡觉前9-10点测得的血糖值。
这对于预防夜间低血糖至关重要,尤其对于使用胰岛素或某些口服药的患者。
夜间血糖
一般为凌晨2-3点测得的血糖值。
有助于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以及发现夜间低血糖。
给数字一点“颜色”看看
设定目标范围
光有数字还不够,我们需要知道这些数字是“好”是“坏”。这就需要一个目标范围作为参考。血糖控制目标是在充分权衡疗效与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的。
(请注意:以下为一般控制目标,具体目标请务必与您的医生共同制定!)
空腹血糖: 4.4 - 7.0 mmol/L。
非空腹血糖:
绿灯区(目标范围内):
太棒了!说明当前的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非常有效,请继续保持!
黄灯区(略高于或略低于目标):
提醒区。需要引起注意,回顾一下这一天的饮食、运动或药物是否有异常。
红灯区(显著超出或低于目标):
高血糖(例如 ≥11.1 mmol/L): 危险信号!可能意味着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药物不足、生病或有压力。需多次监测,并警惕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低血糖(
科普+:血糖
从“记录”到“管理”
发现日记背后的故事
看趋势,而非单看一点:
不要因为某一次测出超高或超低的数值而过度焦虑或沮丧。重要的是看整体趋势。是偶尔一次,还是连续几天同一时间点都高?
连线成图
如果你把每天同一时间点的血糖值连成线,会发现一条有趣的波动曲线。这条曲线比单个数字包含的信息多得多。
关联生活事件(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你的血糖值旁边,简单记录下当天的:
吃了什么?(特别是吃了不常吃的东西,或明显感觉吃多了)
运动了吗?(运动了多久?强度如何?)
按时用药/打针了吗? (剂量有无变化?)
情绪如何?(是否压力大、生气或焦虑?)
睡眠好吗?(是否熬夜?)
生病了?(如感冒、发烧、感染等都会使血糖升高)
举例:
你发现周三晚餐后2小时血糖总是很高。翻看日记备注:“周三晚上公司聚餐,吃了火锅和红糖糍粑。”
重要提醒!
很可能是火锅蘸料、高脂食物(导致胰岛素作用延迟)和餐后甜点共同导致了这次血糖飙升。解决方案:下次聚餐时注意选择,或避免餐后立即吃高糖点心。
科普+:血糖
带上你的血糖日记
高效看医生
你的血糖日记是你看医生时最得力的“助手”。一摞详实的记录,远比一句“我最近血糖好像有点高”更有价值。
医生可以通过你的日记
➢快速了解你近期的血糖控制全貌。
➢精准发现存在的问题模式(如总是空腹高,或某餐后高)。
➢据此为你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针对你的具体生活情况,给出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建议。
总结一下!
看懂你的血糖日记,就像学会了一门与自己身体对话的语言。它不再是冰冷枯燥的数字,而是你健康生活的导航图。
记住三部曲:
1. 认真记录(数字+生活事件)。
2. 对比分析(对照目标,寻找规律)。
3. 采取行动(调整生活方式,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从现在开始,用心对待你的每一笔记录,你就是自己健康最好的管理者!
来源:美貌持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