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初中生反复“装病”厌学,或是心理健康亮起红灯 | 听见心声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4:53 1

摘要:焦虑、厌学、抑郁等表现或许并非源于少年性情乖张或青春叛逆。初中阶段适逢青春期转折,亦属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骤然加重的学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的迷茫,诸多少年被无形的"心结"所束缚,却不知如何寻求援助,最终可能通过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发出无声警示。

焦虑、厌学、抑郁等表现或许并非源于少年性情乖张或青春叛逆。初中阶段适逢青春期转折,亦属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骤然加重的学业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的迷茫,诸多少年被无形的"心结"所束缚,却不知如何寻求援助,最终可能通过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发出无声警示。

早期识别与科学干预,正是帮助他们破局的关键。本期"听见心声",我们聚焦一位承受学业与交友双重压力的13岁初中生,看他如何解开缠绕的心结。

01:厌学背后的“警报”

"妈妈,我肚子疼,今天不想去学校。"初三学生小林(化名)这句话,在三个月内重复了第十七次。母亲李女士最初以为孩子肠胃不适,辗转三家医院反复检查却无果。当怀疑转为"装病逃学"的猜测,她的语气从关切滑向斥责:"少找借口,你就是不想用功!"

激烈的争吵让亲子关系剑拔弩张。在朋友再三建议下带孩子看心理科时,李女士仍抗拒:"小孩子能有什么心理问题?就是厌学罢了嘛!"直到某夜偶然翻开儿子的日记,那句"要是能永远沉睡该多好"的笔迹刺入眼帘,才让她猛然惊醒。

02:被破译的心声

02:被破译的心声

在心理医生的温暖陪伴下,小林终于倾诉心迹:

近期他在学习上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注意力如同涣散的沙粒,连基础题目都无法深入思考。记忆力明显衰退,刚学的知识转瞬即忘,成绩断崖式下滑。对学习的恐惧与日俱增,演变为沉重的焦虑。

校园生活同样陷入困境。小林与同学摩擦不断,各种冲突频频爆发。敏感多疑的情绪滋长蔓延,使他既难以建立真诚友谊,又总怀疑周遭的窃窃私语是针对自己的嘲笑。

这些情绪蚕食着他对学校的热忱,学习动力日渐枯竭。他开始频繁谎称腹痛逃避上学。亲子关系也随之冻结——他坚信父母永远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惊涛骇浪。

在日渐深重的孤独感中,小林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弃。更令人忧心的是,最初的“装病”竟逐步演变为真实的躯体病痛。

03:科学照进阴霾,少年重沐阳光

03:科学照进阴霾,少年重沐阳光

专业心理团队为小林精心制定了为期三个月的综合治疗方案。认知行为疗法精准瓦解了"必须完美"的执念,配合渐进式训练有效缓解其学习焦虑。医生传授的腹式呼吸与正念冥想技巧,成为他在情绪风暴中稳固身心的坚实锚点。

同步开展的家庭治疗抽丝剥茧般揭开深层症结。心理咨询师敏锐指出,李女士夫妇的高期待无形中织就了密实的压力之网。通过亲子沟通训练,这个家庭逐步学会用温暖的新语言传递情感。"我们不再紧盯分数,开始倾听孩子的心声。"李女士坦言道。

学校体系亦协同发力。班主任科学调整教学预期,组建学习小组助力小林稳步追赶;心理老师持续提供疏导,并通过社交技巧训练,为他重建起稳固的人际桥梁。

三个月后,小林的焦虑显著缓解,返校时眼眸重焕光彩,学业表现亦呈稳健上升态势。"我学会了与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少年微笑着分享,"如今遇到难关,我会主动伸手寻求支持,不再独自负重前行。"

专家特别强调

青少年躯体症状与行为变化常是心理问题的无声警讯,家长教师需及时关注并寻求专业干预。早期介入配合家庭、学校、医疗的三维支持体系,能有效护航孩子重新扬帆于健康成长之海。

本期案例指导专家:农工党四川省委会“525·蜀心安”系列活动特聘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成都市家校教育协会副会长 李喆

来源:爱问健康18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