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者按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我国将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中,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每个试点城市选择约100个社区。
编者按 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我国将优先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中,选择50个左右城市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每个试点城市选择约100个社区。
两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服务,通过盘活存量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创新运营模式,将养老、托育、家政、文化等公共服务精准“嵌入”社区,有效破解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日前,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深入一线,走进社区,在成都、青岛、北京三地的采访中发现,嵌入式服务不仅是空间的“嵌入”,更是服务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嵌入”。它强调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服务精准供给,既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归属感。
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0.38平方公里的喜树社区,每天上千人在“老年大学”上课,成龙路街道枫树社区第一期“托育班”已经毕业,新一期三个班已经满员;在温江区柳城街道鱼凫路社区,全区首个“老幼融合”嵌入式服务示范项目已建成投用,累计服务超过5000人次;在金牛区荷花池街道城隍庙社区,“一老一小一新”服务阵地覆盖周边13个院落,“六大嵌入式场景”组成完整社区幸福“拼图”……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社会工作、住建、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有关要求,以100个试点社区为基础,谋划推进60个试点社区综合体项目建设。聚焦“急难愁盼”和个性化需求,各区(市)县积极探索“公益+市场+社会”等多元运营模式,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截至2025年6月底,成都累计完成投资37.27亿元,社区群众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服务“嵌”入微网间
幸福生长“城隍”里
日前,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一行慕名到金牛区采访,荷花池街道城隍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月当起了现场讲解员。
金牛区城隍庙社区嵌入式服务场景一一暖心驿站。高寒/摄
“作为成都老牌社区,城隍庙社区曾面临‘空间闲置’与‘服务缺口’的双重挑战:辖区28%是老年居民、35%是双职工家庭,老人儿童新就业群体等需求突出。为此,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嵌入式服务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将6处闲置空间改造成了2000余平方米的六大‘一老一小一新’服务阵地。”张月说。
据金牛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金牛区在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通过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大力包装策划了7个服务高效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并纳入成都市2024年拟建设的60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项目清单中。
“医养结合”的嵌入式养老阵地——城隍庙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前身是四川省地矿局地矿医院,记者在现场看到,该中心融入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元素,将其改造为集“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于一体的为老服务空间,助餐、助浴、助洁,组织书法、手工等文娱活动,这里已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真正把医疗服务“嵌”到老人家门口。
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左邻右舍睦邻坊,原本是地矿大院小区门口的闲置空地,面积不到10平方米,在社区的精心打造下,如今变成了社区服务小枢纽和“暖心服务驿站”,有常用药、维修工具包、免费饮水、充电设备、一次性雨衣、“暖宝宝”等,居民和新就业群体的“急难小事”在这里被化解,他们的声音真正被听见、被回应,还链接了“嵌入式服务合伙人”。
在社区大院食堂,成都的“烟火气”扑面而来,食堂老板开心地告诉记者:“食堂是社区和我们共建的嵌入式场景,老人一餐两荤两素套餐只要10~12元,比市场价低30%左右;食堂还创新实施‘送餐者积分兑换制度’,每给老人送2次餐可兑换1份食堂的免费盒饭,积分还能累积兑换食堂的特色菜品,目前已有30多人加入送餐队伍。”
地矿大院活动中心是嵌入式文化空间,这个曾经的“单位专属空间”变成了全体居民“共商、共建、共享”的社区公共客厅;城隍庙社区坝坝茶,源于“打通一堵墙”的巧思,居民花2元就能泡杯茶和邻里聊天下棋,一旁的“城隍大舞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或参与其中;“校社联动”的嵌入式托育场景——儿童友好活动空间,为35%双职工家庭解决接送空档难题,还能预约临时托育,解决“应急之需”……
墙上挂的“院落友好导示图”,老照片展示的“地址文化广场”,老人只要10元的平价理发店……行走在城隍庙社区的街边院落,“藏在细节里”的嵌入式服务随处可见,与六大嵌入式服务场景一道,加快建设形成“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
城隍庙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地图。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摄
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难”,暖心驿站提供“歇脚处”,“坝坝茶”打开“议事窗”,儿童友好中心托起“未来梦”……城隍庙里,妙事发生,城隍庙社区一处墙上张贴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地图”,将成都市“从小处着手、贴民心服务”、加快打造“顾老”和“看小”复合型服务社区的生动实践演绎得淋漓尽致。
解忧路上“枫”景好
全龄服务“喜”事多
秋日的锦江区天高云淡、清风徐来,街头巷尾,丹桂飘香,银杏叶像蝴蝶一般翩翩起舞,洒落一地金黄,与城市社区丰富的嵌入式服务场景交相辉映,如诗如画,温暖动人。
成龙路街道枫树社区成立于2020年,是锦江区机构改革的产物,数千平方米社区综合体覆盖有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老年大学、青年夜校、产业孵化中心、托育中心、社区食堂等全龄服务场景。枫邻书苑内多种嵌入式服务场景呈现,一棵挂有“萍妹解忧站”“枫邻茶话”服务招牌的木艺枫树让人眼前一亮。
图为锦江区成龙路街道枫树社区萍妹解忧室一角。
没想到的是,向记者介绍情况的枫树社区党委副书记倪萍居然是该社区服务品牌之一“萍妹解忧站”的萍妹。“解忧站的故事,能否给我们讲讲?”“可以的,我们社区的每一个嵌入式服务都有故事。”倪萍说。
比如,在辖区上班的居民郑女士,为解决无人带孩子问题,每天早上8点把孩子送到社区嵌入的“苗苗家托育中心”,下午5点下班来接;以前辖区老年居民办老年卡和年审要走很远,社区与锦江邮政、公交集团联动合作嵌入相关服务,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办理老年卡和年审等多项业务……
据介绍,枫树社区2023年7月被列入全国首批完整社区试点,近年来,社区以嵌入式服务为核心,聚焦“一老一小”探索建立“党建+”社区红枫合伙人制度,已累积引进合伙人33个,认领服务项目20余项,联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32个。
同时,社区积极探索建立群众需求收集机制,打造“小宋哥聊天社”“萍妹解忧站”等特色服务品牌,“萍妹解忧站”成立以来已为社区群众解决困难和诉求400余件,居民对社区满意度达到98%,成为党建引领下解忧路上亮丽“枫”景线。
图为锦江区三圣街道喜树路全龄友好公园社区一角。
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是典型的新市民融合社区,人口3.3万余人,其中老年人4950人、占总人口的近1/6,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297人,空巢独居老人53人,养老托育曾面临较大压力。
“现在生活在这里,我感觉到特幸福!”今年68岁的易阿姨说,“主要是我们社区人情味很浓。过去大家相互都不爱搭理、有戒心,现在不管哪家有困难大家都热心帮助,邻里之间很信任。我觉得邻里之间能建立这种情感太难得了,是社区建立起来的凝聚力,通过各种活动把大家都发动起来了。”
事实的确如此。据三圣街道喜树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付清华介绍,近年来,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喜为邻里,乐享生活”为主题,将1.8万平方米社区综合体打造成为“一站式”全龄服务平台,布局“5中心7空间”,一体化构建社区命运共同体,推动实现幼有善育、青有所为、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全龄段、全时段无边界服务。
社区创新“公益+商业”业态配置机制、“社区+公司”运营管理机制、社区商业反哺公益机制等三项社区服务市场化运营机制,吸纳社会资本5000万元,新注册法人17家,预计每年增加财政收入370万元,社区公司年收入可达120万元,成功实现社区服务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
政企携手探新路
“老幼融合”在鱼凫
老有所乐,幼有所托,是幸福生活的最暖底色。温江区在这方面的做法可圈可点。
“我们结合‘南城北林’的空间结构和‘南密北疏’的人口布局特点,因地制宜,将温江这座百万人口城市按照5万~10万人标准划分为19个公服片区,创新部署嵌入式服务改革试点,全力建设“幸福温江·美好之城。”温江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鱼凫路社区老幼融合园老人正在上剪纸艺术课。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摄
在位于温江区柳城街道鱼凫路社区的黑籽儿老幼融合园,记者被一幕幕真情实景所触动:七八位爷爷奶奶围坐在一起正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剪纸,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好,是真的好!”今年77岁的骆婆婆提到融和园时热泪盈眶。她说:“这里已经成了我的家,每天上午按时来,而且要待5~6个小时,这里不仅能够吃到便宜可口的饭菜,还能和老年人一起拉家常、学剪纸,让我的生活不再孤单。”
“这是我们的团队,每个老师几乎都取得了一岗多证;这是‘银龄课堂’,这儿是我们的‘托大班’,上面有孩子每天的食谱,中午晚上都有几个菜、每个菜多少克、营养搭配等,清清楚楚。托育教室墙上挂着的是每天要填的各种登记表,按照要求是30张,我们增加到了100多张……”对于融合园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情况,融合园负责人牟笑苇如数家珍。
记者了解到,鱼凫路社区有居民1.1万户、常住人口3.2万人,社区“一老一小”的需求与日俱增,一度成为居民的难事、心头事,而国家实施的社区嵌入式服务改革试点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转机。
据鱼凫路社区党委书记武秉春介绍,黑籽儿老幼融合园最大的特色是社企合作、三方融合、多方赋能,目标是通过“输血+造血”推进“夕阳无忧·朝阳无虞”,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自今年3月正式投营以来,服务范围覆盖了整个社区的2500余位老年人和适龄儿童,累计服务人群达到5000余人次。
“她们很认真,每个角落都收拾到了,特别干净。”近日,家住北京市望京花园东社区的许秀老人对东湖街道“嵌入式服务”赞不绝口。已过鲐背之年的许秀是位独居、空巢老人,平日里有社区和邻里的贴心照料,但深度卫生清洁仍需专人负责。“这个月给社区提供‘嵌入式服务’的家政企业‘阿姨来了’,面向社区特殊老年群体启动了月度免费家政服务计划,我们第一时间给老人报了名。”望京花园东社区党委书记全权说道。
该社区建设办公室科长张莹介绍说,今年街道在全面梳理总结地区人口结构、居民需求、资源匹配度等情况后,通过楼下市集、家校社联动、社企联动、商圈提升、巴士便民菜栈和邮局综合体等服务补齐民生短板,同时,考察、引入优质服务资源,进而提供品类更多的便民服务。
“街道在望京花园东、南湖中园北两个社区创新实践,申报北京市民生实事项目——‘家政进社区’服务,目前已完成试运行,居民反馈不错,计划在有需求、有条件的社区推广。”张莹介绍,经过多番洽谈、对比,此项服务选择了深耕家政领域多年的“阿姨来了”承接。
受访企业供图
今年8月30日晚10点半,董大姐老伴胆结石引起胰腺炎,病情十分危急,儿女不在身边,只好联系“家政进社区”花东服务站“阿姨来了”服务人员邢立霞。邢立霞及时赶到老人家中协助他们就医,并陪诊服务10个小时,老人得到很好的救治。
“除了东湖街道望京花园东社区,我们还在南湖中园北社区、大屯街道富成花园社区、左家庄街道新源南里社区建立了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站。”“阿姨来了”创始人兼董事长周袁红告诉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富成花园社区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站启动仪式的活动现场,趣味套圈、面点制作、美食体验等公益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人员与家政企业负责人还围绕低收入灵活就业女性等群体的需求、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困境、孤寡老人照料、社区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互动交流中发现彼此的契合度越来越高。
受访企业供图
周袁红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社区嵌入式服务,比如推出了一小时共享家政服务,每天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小时的特色照护、助餐助洁、陪诊助浴等个性化服务,满足空巢、独居及行动不便老人日常所需等。家政阿姨工作、生活都在社区内,当社区的客户有需要时,阿姨们可以做到随叫随到。”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办副主任李辉表示,这种“嵌入式”“融合式”的服务模式消除了传统家政服务中“找不着、用不起、不放心”的痛点,让居民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获得可靠、优质、平价的家政服务。同时,这种创新模式也为家政服务员提供了更稳定的就业渠道和更规范的职业环境,形成了“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多赢局面。
记者了解到,“阿姨来了”进驻社区以来,积极配合街道、社区工作,参与了“楼下市集义工服务”“端午送安康,健康带回家”等楼下市集、邻里节活动20余次,居民咨询近千人次,服务居家家政50多个家庭,上门服务百余人次,每月为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免费上门服务2次,以暖心服务助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公共服务惠及居民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作为全国首批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山东省青岛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嵌入养老、托育、助餐、家政便民等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公益+普惠+商业”多元化便民服务,让更多居民真正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普惠公共服务。
规划制度先行,筑牢社区嵌入式设施建设“四梁八柱”
全域普查,精准绘制“需求地图”。青岛市发展改革委联合行业协会、专家团队深入全市100余个社区实地踏勘调研,现场分析研判服务设施建设条件和服务需求,为服务设施建设和功能配置等提出意见建议。聚焦“一老一小”服务短板与需求,通过多纬度了解居民需求,线上开展5326份居民问卷调研,建立社区服务动态需求库。创新“大数据+专家评审”双重筛选机制,科学遴选100个试点社区形成三年建设项目清单,构建全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布局“一张蓝图”。
顶层设计,明晰建设实施路径。青岛市出台《青岛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确立2025~2027年工作目标,明确空间集约化、场景精准化、运营可持续化等六大任务。全面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连锁化、品牌化、示范化”建设,创新“6个1”保障体系:1套建设方案定框架,1系列标准指引促规范,1揽子支持政策破瓶颈,1批重点项目强示范,1支专业队伍提效能,1批标杆社区树样板。
图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居民在中医健康市集上咨询、接受中医理疗。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制度创新,打通政策实施堵点。青岛市横向融合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纳入《青岛市托育服务体系规划》《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实施意见》《青岛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计划》等领域政策体系。纵向创新标准体系,修订《青岛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导则》《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创新制定新建住宅养老服务设施“规建移交”实施细则,强化刚性约束,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空间保障。深化行业治理,发布家政诚信体系规划、普惠托位补贴方案等配套政策,构建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全生命周期”制度护航链。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项目建设。青岛市将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更新行动,充分与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动服务设施建设。按照“财政支持一点、上级补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的方式,确保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正常推进。近两年,争取省级专项资金约2000万元支持11个项目建设,争取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奖励资金3000余万元推动20多个项目建设。
创新运营模式,激活社区嵌入式服务可持续运营动能
制度筑基规范运营全流程。出台《青岛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工作指引》,明确运营主体权责、服务标准、监管机制等12类条款,为设施规范化运营提供政策依据。
优选品牌建立服务“短名单”。通过“信用筛查+专家评估”双审机制,从养老、托育等8大领域遴选出70多家优质服务运营机构,优先选择纳入“短名单”的企业入驻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实行动态考核与退出管理机制,保障服务供给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
图为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华安路社区开展的暑期爱心辅导活动上,志愿者为小朋友们演示木工车床工作原理。新华社发(王海滨/摄)
多元模式适配社区差异化需求。采用专业化运营模式,对多家社区服务设施中的同类功能进行独立连锁化运营;采用综合托管模式,由国企对社区服务综合体进行统一运营,联动其他专业机构提供养老等服务;采用特色化运营模式,打造以老年服务为主的“老年食堂+老年养护+老年休闲”或者以儿童为主的“托育中心+托管服务+成长驿站”社区服务设施。
标准管控筑牢质量生命线。实施“四统一”强监管机制,统一标识系统、统一数字监管、统一公示制度、统一考评体系。
标杆示范引领,打造社区嵌入式服务“青岛方案”
坚持党建引领,实现空间与功能双升级。在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有限的社区,统筹结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集约利用社区存量资源,创新“公益+普惠+商业”多元化便民服务,聚焦文体娱乐、政策咨询等公益项目,提供托育养老、家政便民等普惠服务,商业区同步提供生鲜蔬菜、网红餐饮等社区便民服务,实现功能互补共生。市南区八大湖邻里中心围绕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精准导入特色商业与社区便民服务相结合的多元服务,构建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满足了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激活红色资源服务效能,发挥社区退休专家、老师、退役军人的带头作用,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坚持品牌驱动,打造标准化运营服务体系。在崂山区秦岭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引入全省首家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家政服务品牌“爱心大姐”。
坚持全龄友好,构建社区服务精准供给矩阵。针对“一老一小”不同群体需求,精准设置服务功能,充分满足群众所需。同时,创新普惠服务包,与人社部门、街道办共同设置“就享家”,提供创业就业服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与理工大学共建就业孵化基地,已培训社区青年20余人,成功孵化创业项目;与海尔小神兵合作推出“1小时响应、3公里覆盖”的家政维修服务,月均服务量超200单。开展“便民服务日”活动,免费提供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10余项公益服务。
鼓励多元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搭建资源整合平台,运营机构发挥资源优势,与外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合作,共建“社区服务资源池”。探索推行爱心卡积分体系,居民参与活动组织、邻里调解、志愿服务等可获得爱心积分,积分可用于享受普惠服务。
来源:老满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