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5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先生今年42岁,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主管。近两年他发现自己精力越来越差,工作中容易走神、健身也没了动力,肌肉松弛、腰腹肥胖越来越明显。起初他以为是“中年发福”,但在体检中心查了个“激素六项”后才发现:睾酮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医生告诉他,睾酮不仅仅是“男性荷尔蒙”,它还和体重、肌肉含量、情绪状态甚至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睾酮偏低,不仅容易发胖、失眠、焦虑,严重时还可能增加代谢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的风险。
原来,睾酮的缺乏,远比想象中更“致命”。
睾酮是一种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性激素,虽然它最主要的功能是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和生殖功能,但它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
国家卫生健康委《男性健康知识手册》指出,睾酮对以下几个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 肌肉与脂肪代谢:帮助合成蛋白质,促进肌肉生长,同时抑制脂肪堆积。
· 骨骼健康:刺激骨密度增加,预防骨质疏松。
· 情绪与认知:维持大脑活力,调节情绪与专注力。
· 心血管功能:有研究显示,睾酮水平偏低的男性,其心血管疾病风险更高。
不仅如此,女性体内也有微量睾酮,由卵巢和肾上腺分泌,对骨骼与性欲同样有影响。
很多人以为睾酮低只会影响性功能,其实它的表现往往更“隐蔽”:
· 总是乏力、没精神,哪怕睡足八小时也疲惫不堪;
· 肌肉变松、脂肪增多,特别是腹部肥胖;
· 情绪低落、记忆力下降,易怒或焦虑;
· 早醒、失眠、夜间频繁醒来;
· 性欲减退或勃起功能障碍。
对于40岁以上男性,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自然衰老”,但实际上,睾酮水平下降是一个可以干预的生理过程。
睾酮水平并非一夜之间下降,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年龄增长:男性在30岁之后,睾酮每年约下降1%。
2. 肥胖与久坐:腹部脂肪多,会促使芳香化酶活性增强,将睾酮转化为雌激素。
3. 作息紊乱: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抑制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正常运作。
4. 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会提升皮质醇水平,抑制睾酮分泌。
此外,糖尿病、肝病、部分药物(如他汀类、抗抑郁药)也可能影响睾酮水平。
好消息是,绝大多数中轻度睾酮不足是可以通过自然方式恢复的。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很多人无需药物干预,就能让睾酮逐渐回升。
第一,降脂减重
研究表明,体脂率每降低5%,睾酮水平就会明显提高。特别是腹部脂肪的减少,对睾酮恢复最为显著。建议男性将体脂控制在15%以下。
第二,规律运动
力量训练是提升睾酮的“天然药方”。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显示,每周进行3次中等强度的抗阻训练(如深蹲、硬拉、俯卧撑),可显著提高睾酮水平。相较之下,长时间低强度有氧运动效果较差。
第三,保证高质量睡眠
睾酮的分泌高峰出现在夜间睡眠中,特别是深睡期。建议成年人每日保持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和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第四,饮食结构调整
富含锌、维生素D和健康脂肪的食物对睾酮分泌有帮助,如牛肉、牡蛎、鸡蛋、坚果、橄榄油等。限制高糖、高精制碳水的摄入,也有助于减少胰岛素阻抗,提高睾酮活性。
第五,控制压力
长期焦虑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分泌过多皮质醇,从而抑制睾酮合成。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规律运动等方式调节情绪。
对于部分严重睾酮缺乏的患者(如总睾酮低于8 nmol/L伴明显症状者),医生可能会考虑睾酮替代治疗(TRT),包括凝胶、注射剂、口服药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TRT必须在泌尿外科或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自行购买或滥用可能导致红细胞增多、前列腺问题、精子质量下降等副作用。
患有前列腺癌、乳腺癌、严重心衰者,不建议使用外源性睾酮。
很多人以为,中年发胖、腰酸背痛、没精神、没欲望,是“自然规律”。但其实,这些症状的背后,可能是睾酮在悄悄“报警”。
别再忽视它了。睾酮就像是一位无声的守护者,守着男人的肌肉、骨骼、情绪、心脏,也守着他的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男性健康知识手册》.
[2] 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中国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诊疗指南(2022年版)》.
[3] 哈佛大学医学院. Testosterone and Men’s Health.
[4]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睾酮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骨伤科李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