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条来自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紧急提醒刷爆了朋友圈:在日中国公民请注意人身安全,警惕恶性案件发生。
最近,一条来自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紧急提醒刷爆了朋友圈:在日中国公民请注意人身安全,警惕恶性案件发生。
资料参考:2025-09-17每日经济新闻——日本发生涉中国公民严重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3人重伤!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紧急提醒
从2024年底到2025年上半年,短短半年时间,日本各地接连爆发十余起“无差别杀人”事件,平均每10天就有一起致死案发生。
受害者从高中生、小学生,到路人、老人,毫无规律可言。
凶手的目标只有一个:随便谁都行,只要能发泄我心中的愤怒。
让我们先看看这半年都发生了什么。
2025年1月22日,长野县JR中央站公交站,一名40岁男子持刀随机刺伤三人,其中一人抢救无效死亡。
地点是交通枢纽,时间是下班高峰,受害者全是无辜路人。
2025年3月11日,东京新宿区,一名20多岁女性在街头直播时,被陌生男子用生存刀刺中要害身亡。
警方至今未抓获凶手。
2025年4月14日,埼玉县春日部市,24岁男子谷内宽信手持双刀,在街头尾随一名刚参加完入学仪式的女高中生,连捅17刀后满身是血地走向警局自首。
资料参考:百度百科——4·14日本高中生当街被害案
他坦言:“看到穿校服的人就想动手。”
更令人发指的是,5月1日,大阪一名28岁男子租了一辆SUV,在小学放学时段故意冲入人群,Z字形反复碾压,造成7名7-8岁儿童受伤,场面惨不忍睹。
资料参考:2025-05-02光明网——日本一28岁司机开车冲撞小学生,涉嫌谋杀未遂被捕
他说:“我受够了一切,就想杀人。”
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点:无差别、随机、针对陌生人、作案者多为年轻人或中年失业者。
这不是个别极端事件,而是一种趋势。
日本媒体将2025年4月至5月称为“逢魔时刻”。
如今,这个词用来形容社会秩序崩塌、人心失控的黑暗时期。
什么叫“无敌之人”?
简单来说,就是与社会彻底脱节的人: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没有收入、没有希望。
他们一无所有,所以也无所畏惧。
根据日本政府统计,目前日本潜在的“无敌之人”数量高达100万。
这些人大多月收入低于10万日元(约人民币5000元),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他们社交圈近乎真空,很多人几年不说一句话;他们对法律、道德甚至生死都失去了敬畏,只想着通过一次极端行为“被看见”。
他们的目标根本不是杀人,而是逃离现实。
杀人,只是他们通往“解脱”的手段。
那么,是什么把一代青年逼到了这种地步?
日本虽然仍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但“失去的三十年”早已让年轻人看不到希望。
终身雇佣制瓦解,年功序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非正式雇佣岗位。
2024年,日本非正规就业者占比超过40%,很多人干着全职的活,拿的却是小时工的工资。
更可怕的是,阶层固化严重。
财富集中在老年人手中,年轻人拼死拼活也买不起房、结不了婚、养不起孩子。
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近30%,掌握着全国74%的财富。
而年轻人呢?
住在几平米的胶囊公寓,吃着过期食品,加班到凌晨,却依然负债累累。
“社畜”这个词,就是从日本社会流传出来的。
在日本,加班不是例外,而是常态。
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日常状态。
企业灌输的理念是:“你不拼命,就该被淘汰。”
在这种环境下,心理压力长期积累,一旦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再加上少子化与老龄化的双重夹击,整个社会氛围越来越压抑。
年轻人觉得老一辈占着资源不肯退场,而自己却被困在底层动弹不得。
甚至有经济学家公开呼吁“老年人集体自杀”,虽然后来道歉了,但这句话在日本年轻人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除了经济和制度问题,日本的文化环境也在推波助澜。
一方面,日本的娱乐产业为了追求刺激,大量生产包含极端暴力、复仇、屠杀元素的动漫、游戏和影视作品。
像《大逃杀》《饥饿游戏》这类题材,本质上是在告诉观众:“当现实不公平时,暴力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
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让部分青少年对暴力脱敏,甚至产生模仿冲动。
现实中很多凶手都曾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我也想体验一次‘转生异世界’的感觉。”
另一方面,就是心理问题被忽视。
有70%的心理疾病患者因为“耻感”不敢就医,害怕被贴上“精神病”标签。
等他们真正爆发时,往往已经无法挽回。
更讽刺的是,日本司法系统对未成年人过于宽容。
少年法规定,即使犯下杀人重罪,最多也只是收容教育几年。
这让一些人产生错觉:“反正不会判死刑,不如干一票大的。”
而对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又极度排斥。
他们出狱后很难找到工作,只能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这种“严惩轻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恶性循环。
面对频发的恶性案件,日本政府做了什么?
日本的公共安全系统极其落后。
报警后,警察平均响应时间长达8.2分钟。
等他们赶到现场,凶手早就完成了作案,甚至可能已经自首或逃离。
城市监控覆盖率低,犯罪预警系统误报率高达42%,导致警方难以锁定嫌疑人。
比如新宿女主播被杀案,过去四个月仍未能破案。
与此同时,日本对持刀、枪支的管控虽严,但菜刀、水果刀等日常工具随处可见。
只要想动手,任何人都能轻易获取武器。
更荒唐的是,一些网络平台公然传播“如何规避侦查”“精神鉴定脱罪技巧”等教程,形成黑色产业链。
2008年,秋叶原发生卡车冲撞行人事件,凶手加藤智大因职场失败、人际关系孤立,驾车撞死7人、重伤10人,被称为“随机杀人”的开端。
2019年,京都动画纵火案,青叶真司因投稿落选、认为创意被剽窃,泼汽油点燃工作室,造成36人死亡。
他在庭审中说:“我只是想毁掉让我痛苦的东西。”
这些案件的共同点是:凶手都是社会边缘人,没有固定职业,与社会脱节,通过极端手段向整个社会复仇。
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源入手:
- 重建社会公平:打破财富垄断,缩小代际差距,给年轻人真正的上升通道;
- 完善心理支持体系:普及心理咨询,消除“精神疾病羞耻”,及早干预高危人群;
- 改革司法制度:既不能纵容犯罪,也不能让刑满人员无路可走;
- 重塑文化价值观:减少对暴力的美化,倡导非对抗性解决冲突的方式;
- 提升公共安全能力:加快警力响应,加强重点区域监控,预防悲剧发生。
日本今天的困境,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所有发达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
当经济增长无法转化为个体尊严,当效率优先压倒人性关怀,当法律失去公信力,当社会只剩下冷漠与疏离,极端行为就会成为绝望者的唯一出口。
来源:听云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