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期中考试结束后的那几天,教室里总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气氛。就像暴雨来临前的闷热,压得人喘不过气。
期中考试结束后的那几天,教室里总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气氛。就像暴雨来临前的闷热,压得人喘不过气。
课间不再有人追逐打闹,每次老师抱着试卷走进教室,所有目光都会齐刷刷地投过去,然后又失望地收回来。
有一次,数学课代表从办公室回来,神秘兮兮地说:“我看见老师改卷子了!”
一瞬间,他就被同学们团团围住。
“难不难?平均分多少?”
“看见我的没?多少分?”
“最后一道题答案是什么?”
课代表被问得头晕,连连摆手:“我就瞥了一眼,啥也没看见!”
周五早上,孟融走进教室,感觉气氛不一样。同学们都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连最调皮的学生也老实了。
第一节课是数学。数学老师抱着一摞试卷走进来,脸色不太好看。
教室里鸦雀无声。
“这次考试……”数学老师推推眼镜,“整体成绩不太理想。”
底下响起一阵嗡嗡声。
“特别是最后一道大题,全年级做对的人不多。”数学老师继续说,“只有几个同学做出来了。”
“下面发卷子。”数学老师开始念名字和分数,“张晨浩,92分。” “杜柯,89分。” “王明,78分。” ......
分数一个比一个低,同学们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刘晓,85分。” 孟融的新同桌松了口气,接过卷子。
“孟融。”
孟融站起来,心跳得厉害。
“98分。”数学老师顿了顿,“全班最高分。”
教室里瞬间安静了,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孟融身上。她愣在原地,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孟融?来拿卷子。”数学老师又说了一遍。
她这才反应过来,快步走上讲台。数学老师把卷子递给她,难得地笑了笑:“最后一道题做得很好,思路很清晰。”
孟融接过卷子,手有点抖。回到座位上,她盯着那个红红的“98”,还是不敢相信。
刘晓探头过来看:“哇!你真厉害!最后那道题怎么做的?”
这是刘晓第一次主动和她说话。孟融有点不知所措,小声说:“就是……就是那样做的……”
下课铃一响,好几个同学围过来。
“孟融,最后那道题答案是什么?”
“你平时怎么学的?这么厉害!”
“以后作业借我参考参考呗!”
孟融被围在中间,脸涨得通红。她从来没被这么多人关注过。
第二节语文课,李老师也抱着试卷进来了。
“语文成绩比数学好一些。”李老师说,“有几个同学作文写得特别好。”
又开始念分数。这次孟融没那么紧张了。
“孟融,90分。作文写得很好,很有真情实感。”又是一阵窃窃私语。孟融再次成为焦点。
一个上午,四门课的成绩都出来了。孟融数学98,语文90,英语95,科学100,历史90。总分473,全班第一。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不到中午,全班都知道新来的转学生考了第一名。
孟融感觉同学们看她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有人主动和她打招呼,有人问她题目,还有人约她周末一起去图书馆。
放学时,王倩跑过来:“孟融,一起走吧!”
两人并肩走出校门。夕阳把影子拉得长长的。
“你真厉害啊,考那么好。”王倩羡慕地说,“我数学才考了80分,被我爸妈骂死了。”
孟融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只好说:“下次会考好的。”
“你以后教教我呗!”王倩挽住她的胳膊,“我妈说让我多跟学习好的同学玩。”
孟融有点不自在,但还是点点头。
回到家,陈燕已经知道成绩了,是班主任李老师打了电话。
“李老师夸你了!”陈燕高兴得合不拢嘴,“说你是班里的一匹黑马!”
陈君华也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我就说咱们融融最棒了!今晚外婆给你做可乐鸡翅!”
连孟青阳都提前下班回来,手里还提着一条鱼:“庆祝庆祝!我闺女给我长脸了!”
晚饭桌上,气氛前所未有的轻松愉快。孟青阳甚至喝了点小酒,话也多了起来。
“就得这样!让你爷爷奶奶看看,我闺女不比谁差!”他脸红红的,声音很大,“特别是你小叔家的儿子,天天吹牛学习多好,我看还不如我闺女呢!”
陈燕难得没怼他,只是笑着给女儿夹菜:“多吃点,学习费脑子。”
晚上写作业时,孟融发现手机里有好几条好友申请——都是同班同学。她一一通过,心里有种奇妙的感觉。
周一回到学校,李老师宣布要调整座位。
“这次按期中考试成绩排。”李老师说,“成绩好的同学可以优先选择座位。”
孟融是第一名,第一个选。她犹豫了一下,选了中间第三排的位置,不前不后,看黑板清楚,也不会被老师盯得太紧。
让她惊讶的是,好几个同学特意选了她周围的座位。包括之前不太理她的刘晓。
“以后作业借我参考参考啊!”刘晓笑嘻嘻地说。
下课了,有人主动找她一起去厕所;体育课,有人约她一起打球;中午吃饭,有人围着她一起去食堂。
孟融突然不再“透明”了。她好像一下子从背景里跳出来,成了焦点。
这种变化让她既高兴又不安。高兴的是终于有人注意到她,不安的是不知道这种关注能持续多久。
有一天,王倩问她:“周末要不要一起去逛街?听说新开了家文具店。”
孟融犹豫了。她从来没和同学出去过。
“我得问我妈妈。”她说。
回家后,她小心翼翼地问陈燕。没想到陈燕很爽快地答应了:“去吧去吧,和同学多玩玩也好。钱够不够?妈再给你点。”
周六,孟融和王倩还有另外两个女生一起去了文具店。她们试笔,挑本子,讨论哪个橡皮擦得干净。
“孟融,你看这个好看吗?”一个女生拿起一个粉色笔记本问她。
“那就买这个!”女生爽快地付了钱。
逛完街,她们又去喝了奶茶。孟融第一次喝奶茶,甜甜的,珍珠嚼起来很有趣。
“下次考试就靠你了!”一个女生开玩笑说,“给我们传点答案呗!”
大家都笑起来。孟融也笑了,但心里有点别扭。
晚上回到家,她累得瘫在床上,但心里是满的。这是她第一次和同学出去玩。
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陈燕特意穿了新衣服去参加。
回来后,她脸上带着光:“李老师又夸你了!说你是班里最有潜力的学生!让你继续保持!”
孟青阳也得意得很,第二天就打电话给父母报喜。
孟融在旁边听着。爸爸的声音很大,很自豪。她想象着电话那头爷爷奶奶的反应。
果然,爸爸说奶奶的态度好了很多。
她发现,成绩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很多扇门。
但她忍不住想:如果下次考不好呢?这些刚刚得到的关注和善意,会不会又消失不见?
晚上,她坐在书桌前,翻开练习册。台灯的光照在纸上,明亮而温暖。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笔。无论如何,她想要留住这份不再“透明”的感觉。
哪怕只是为了这个,她也要继续努力。期中考试的成绩单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像块磁铁似的吸着同学们。下课铃一响,就有人围过去,指指点点,叽叽喳喳。
孟融坐在位置上没动。她知道自己是第一名,不需要去看。但她能感觉到,不时有目光从各个方向投来,在她身上停留片刻又移开。
那些目光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她是透明的,没人注意。现在,她成了焦点。好奇的,羡慕的,甚至有点嫉妒的目光,交织在她周围。
数学课上,老师讲解一道难题。讲完后问:“大家都听懂了吗?”
底下稀稀拉拉地回应:“听懂了——”
老师推推眼镜:“那好,我请个同学上来做一下类似的题目。”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纷纷低头,避免和老师有眼神接触。
老师的目光在教室里扫了一圈,最后停在孟融身上。
“孟融,你来试试。”
孟融站起来,心跳有点快。她走上讲台,拿起粉笔。题目确实和刚才讲的类似,但数字变了,条件也稍微调整过。
她能感觉到全班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背上。手有点抖,粉笔在黑板上划出轻微的声响。
一步一步,她谨慎地解题。终于做完了,她放下粉笔,看向老师。
老师点点头:“很好,思路清晰,步骤完整。回去吧。”
底下响起一阵窃窃私语。孟融回到座位,松了口气。
同桌刘晓凑过来:“你真厉害,要是我肯定做不出来。”
这是刘晓第一次真心实意地夸她。
下课了,几个女生围过来。
“孟融,刚才那道题第二步怎么想的?我没太明白。”
“周末作业最后一题你会了吗?我对一下答案。”
“下节课小测,靠你了啊!”
孟融被问得应接不暇。她拿出作业本,耐心地解答。同学们围着她,像众星捧月。
这种感觉很陌生,但又让她有点欢喜。她不再是那个缩在角落的透明人了。
下午,数学王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
“这次考得很好。”王老师难得地笑着,“继续保持。学校有个数学兴趣小组,我想推荐你去。”
孟融有点犹豫:“难吗?”
“肯定比课堂内容难一些。”王老师说,“但对你有好处。考虑考虑?”
孟融点点头:“我和爸妈商量一下。”
放学回家,她把这事告诉了陈燕。
“去!当然去!”陈燕立刻说,“这是好事啊!老师看重你才推荐的!”
孟青阳也支持:“去!给我长脸!”
只有陈君华有点担心:“会不会太累啊?孩子还小,别压力太大。”
最后决定让孟融先去试试。
数学兴趣小组每周活动两次,放学后多留一小时。组里都是各个班的尖子生,孟融在里面又成了普通的一员。
但这次她不再透明。因为期中考试的名声,大家都认识她。
“你就是3班的孟融?这次数学差点满分那个?”一个戴眼镜的男生问她。
孟融点点头。
“厉害啊!最后那道题我怎么都没想到那种解法。”男生推推推眼镜,“下次交流交流?”
孟融又点点头,心里有点小得意。
在普通班里,她成了“数学高手”。课间经常有人来问她题目,她渐渐习惯了这种关注。
有一次,英语老师让小组合作做项目。自由分组时,好几个同学主动邀请她。
“孟融,来我们组吧!你负责最难的部分!”
“来我们组!我们组有刘晓,你们是同桌!”
“来我们组吧,我们缺个人!”
孟融最终选择了和王倩一组。王倩高兴地挽住她的胳膊:“太好了!有你在我们组肯定能拿高分!”
项目是关于西方节日的介绍。孟融负责查找资料和写报告。她去了趟图书馆,借了好几本书,认真准备。
小组讨论时,她拿出厚厚的资料。组员们都很惊讶。
“这么多!你看得完吗?”
“太厉害了吧!”
“果然学霸就是不一样!”
孟融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是多查了点资料。”
最后他们组的展示做得很好,得了最高分。英语老师特别表扬了孟融准备的资料“详实而有深度”。
下课后,王倩兴奋地搂着她:“孟融你太棒了!下次我们还一组!”
连之前不太理她的同学,也开始主动和她说话。
“孟融,去小卖部吗?我请你吃冰淇淋。”
“孟融,体育课一起打球啊!”
“孟融,周末要不要来我家写作业?我妈说欢迎你来。”
孟融一一应着,心里既高兴又有点不知所措。她从来没这么受欢迎过。
变化不仅在学校,在家里也是。
陈燕现在逢人就夸女儿:“我们家融融啊,期中考试考了第一!老师都说她聪明!”
邻居们纷纷称赞:“真厉害!将来肯定能上重点高中!”
“你们家教育得好啊!”
“融融真是越来越出息了!”
陈燕脸上有光,走路都带风。她给孟融买新衣服,新文具,说“不能亏了孩子”。
孟青阳也更愿意回家了。有时还会问女儿:“学习上有什么需要的?爸给你买!”
只有陈君华还是老样子,关心外孙女累不累,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
“别太拼了。”外婆摸摸她的头,“健康最重要。”
孟融点点头,但心里知道,她不能放松。她害怕一旦成绩下滑,这些刚刚得到的关注和善意就会消失。就像灰姑娘的魔法,午夜钟声一响,一切都会打回原形。
有一天,数学小测,孟融因为前一天没睡好,考得不太理想。92分,还是班里前列,但不是最高。
发卷子时,数学老师看了她一眼:“下次细心点。”
就那么一眼,一句话,让孟融心里一沉。
课间,来问她题目的人明显少了。有人在她背后窃窃私语:“看吧,我就说上次是运气。”
“果然不能一直考那么好。”
那一刻她明白了,这些目光和关注,这些善意和热情,都是建立在那個红红的分数上的。
就像建在沙地上的城堡,潮水一来,就可能坍塌。
晚上,她坐在书桌前,翻开练习册。台灯的光照在纸上,有点刺眼。
她深吸一口气,拿起笔。无论如何,她要守住这座沙堡。
为了妈妈骄傲的眼神,为了爸爸难得的夸奖,也为了那些围绕在她身边的“朋友”。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就像她心里的决心,坚定而持续。
她要一直考好,一直优秀,一直成为焦点。
只有这样,她才不会再变回那个透明的、被忽视的孟融。
窗外,月亮静静挂着,像一只冷漠的眼睛。又是一年冬季,北风呼呼地刮,吹得窗户哐哐响。
教室里却暖烘烘的。不是暖气有多足,而是期末考试的气氛太热烈。每个同学都憋着一股劲,要在最后一场考试中拼个好成绩。
孟融搓了搓冻僵的手,继续答题。这是最后一门了,考完就能放假。她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期中考试后,她一直保持着好成绩。但这次期末不一样,关系到能不能评上“三好学生”。妈妈说了,要是评上三好生,就带她去北京玩。
笔尖在试卷上行云流水。题目不难,都是复习过的。孟融做得认真,检查得更认真。
交卷铃响时,她长出一口气。总算考完了。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对答案,有的欢呼,有的哀嚎。
王倩凑过来:“孟融,考得怎么样?”
“还行吧。”孟融谨慎地说。
“你肯定又是前三!”王倩羡慕地说,“我就惨了,数学最后两道大题都没做出来。”
放学路上,同学们都在讨论寒假计划。这个说要回老家,那个说要上补习班。
“孟融,你寒假干嘛?”王倩问。
“可能......可能去北京。”孟融小声说。她不敢说太确定,万一没评上三好生呢?
王倩眼睛一亮:“真的?太好了!记得给我带礼物!”
回到家,陈燕已经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一见面就问:“考得怎么样?”
“还行。”孟融还是那句话。
陈燕有点着急:“还行是怎么样?能进前三吗?”
孟融摇摇头:“不知道。题不难,但别人考得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陈君华打断母女俩:“考完就考完了,先吃饭。融融辛苦了,多吃点。”
等待成绩的那几天,孟融坐立不安。她一会儿觉得自己考得不错,一会儿又担心哪里粗心错了题。
陈燕比她还焦虑,整天念叨:“要是能评上三好生就好了......”
“听说附中的三好生很难评......”
“要不要去老师家走动走动?”
孟青阳听不下去了:“走什么走!孩子考得好自然能评上,考不好走动也没用!”
话是这么说,但孟融看得出,爸爸也很在意。
周五早上,李老师抱着一摞成绩单走进教室。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那摞纸上。
“这次期末考试,我们班总体考得不错。”李老师推推眼镜,“特别是几个同学,进步很大。”
她开始念名字和成绩。每念一个,底下就有一阵小小的骚动。
“张晨浩,总分433,班级第五。”
“杜柯,总分437,班级第四。”
“王明,总分411,班级第十五。” ......
越往前念,气氛越紧张。孟融的心怦怦直跳。“刘晓,总分442,班级第三。” 刘晓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王倩,总分437,班级第四。” 王倩撅起嘴,显然不满意。
最后,李老师顿了顿,看向孟融:“孟融,总分465,班级第一,年级第三。”
教室里响起一阵惊叹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孟融。
孟融愣住了。年级第三?她没想到能考这么好。
李老师继续念完成绩,然后说:“下面宣布三好学生名单。”
教室里又安静下来。三好生不光看成绩,还要看平时表现。大家都屏住呼吸。
“根据期末成绩和平时表现,我们班的三好学生是——”李老师念了三个名字,“张晨浩,杜薇,孟融。”
孟融的心一下子飞了起来。评上了!她真的评上了!
下课后,同学们围过来祝贺。
“恭喜啊孟融!又是第一!”
“请客请客!”
“三好生哎!真厉害!”
孟融被围在中间,只会说“谢谢”。
李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递给她一个红本本:“这是三好生证书,收好。开学典礼要上台领奖。”
孟融接过证书,手有点抖。红红的封面上,“三好学生”四个金字闪闪发光。
晚上,孟青阳特意给父母打电话报喜。孟融听见爸爸在电话里大声说:“融融考了年级第三!评上三好生了!......对对,开学典礼要上台领奖......是啊,随我,聪明!”
电话那头,爷爷奶奶的声音也透着高兴。孟青阳挂了电话,脸上泛着红光:“你爷爷说了,过年给你包个大红包!”
陈燕哼了一声:“要不是孩子考得好,他们能这么大方?”
孟青阳没接话,只是笑。
第二天,陈燕真的开始计划去北京的事:“咱们坐火车去,卧铺。故宫、长城、颐和园都要去。对了,还要去吃全聚德烤鸭!”
孟融听着妈妈兴奋的计划,心里却有点不安。她小声说:“妈,要花很多钱吧?”
陈燕摆手:“没事!妈攒着钱呢!我闺女这么争气,必须奖励!”
陈君华有点担心:“大冬天的去北京,太冷了吧?别冻着了。”
“妈,您不懂!”陈燕说,“寒假去北京的人才多呢!再说了,冬天有冬天的好处,人少!”
孟融看着妈妈兴奋的样子,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她其实有点怕,怕下次考不好,会让妈妈失望。
但此刻,看着家人高兴的样子,她也不由得开心起来。
她拿出三好生证书,仔细端详。红红的封皮,金色的字。里面写着她的名字,盖着学校的公章。
这是她靠自己努力得来的。她用成绩赢得了老师的认可,同学的尊重,甚至爷爷奶奶的另眼相看。
她把证书小心地收进抽屉里。然后拿出寒假作业,开始写。
窗外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还在呼啸,但孟融心里暖洋洋的。她要更努力,要一直这么优秀,要让家人一直这么高兴。窸窣的写字声中,她轻轻哼起了歌。那是最近同学们都在唱的一首流行歌曲,她平时不敢唱,怕唱不好被笑话。
但现在,她小声地哼着,心里充满了希望。
寒假就要来了,北京就要来了。一切都会越来越好。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大街小巷挂起了红灯笼,超市里循环播放着欢快的贺岁歌曲,连空气里都飘着油炸食物的香味。
这是孟融上初中后的第一个春节,意义不同往常。期末考了年级第三,评上三好生,一切都预示着,这个年会不一样。
虽说孟家打心眼里看不起陈燕,但每年的年夜饭都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往年都是去饭店吃年夜饭,而今年孟家又选择了在家过年。
大年三十早上,陈燕一大早就把孟融叫起来:“快起床,今天要去奶奶家吃年夜饭,得早点去帮忙。”
孟揉揉眼睛,想起要去奶奶家,心里有点复杂。她喜欢一大家人热热闹闹的,但不喜欢妈妈总是忙前忙后,最后还落不着好。
陈君华已经准备好了年货:一对红灯笼,几副春联,还有大包小包的礼品。
“妈,您又乱花钱!”陈燕看见这么多东西,忍不住说。
陈君华笑笑:“过年嘛,图个喜庆。再说了,总不能空手去。”
孟青阳也难得地早起,换上了新买的羽绒服,在镜子前照来照去:“怎么样?精神吧?”
陈燕白他一眼:“又不是去相亲,打扮这么好看干嘛?”
“过年嘛!”孟青阳整理着领带,“得给我爸妈留个好印象。”
一家人收拾妥当,提着大包小包出了门。公交车上挤满了走亲访友的人,个个脸上带着笑,手里提着年货。
到了奶奶家楼下,就听见里面热热闹闹的说话声。朱素娟开门看见他们,脸上带着笑:“来啦?快进来快进来。”
这是孟融第一次看见奶奶这么热情。往年都是淡淡的一句“来啦”,就转身忙去了。
屋里,孟青云一家已经到了。小叔和婶婶穿着时髦的羽绒服,堂弟孟浩宇正在玩新买的游戏机。
“大哥来啦?”孟青云起身打招呼,语气比往常热络些。
孟青阳笑着回应:“你们来得早啊。”
两个男人聊起了工作的事。孟青云最近炒股又赚了一笔,说得眉飞色舞。孟青阳在一旁听着,时不时附和几句。
女人们都在厨房忙活。朱素娟指挥着两个儿媳:“陈燕,你把鱼收拾一下。丽丽,你去洗菜。”
孟融注意到,奶奶让婶婶去洗菜,而让妈妈收拾鱼。鱼腥味重,难收拾,是脏活累活。
但陈燕没说什么,系上围裙就开始干活。孟融想帮忙,被奶奶拦住了:“小孩子别添乱,去看电视吧。”
堂弟孟浩宇正霸着电视看动画片,声音开得很大。孟融只好坐在沙发上,无聊地翻看杂志。
中午简单吃了点面条,女人们继续准备年夜饭。炸带鱼、炖鸡汤、蒸腊肠......厨房里油烟弥漫,香气四溢。
孟融偶尔探头进去,看见妈妈满头大汗地炒菜,奶奶和婶婶却在旁边包饺子,有说有笑。
“妈,要我帮忙吗?”孟融小声问。
陈燕擦擦汗:“不用,你去写作业吧。”
孟融只好回到客厅。
孟建平正在和两个儿子讨论股票。
“最近行情不错,我那只股又涨了。”孟建平说。
孟青云接口:“爸眼光就是准!我跟您买的那只也赚了。”
孟青阳跟着点头:“是啊是啊,多亏爸带我们。”孟融听着,觉得无趣,拿出作业本来写。堂弟把电视声音开得更大,她只好塞上耳机。
傍晚时分,年夜饭准备好了。一大桌子菜,鸡鸭鱼肉,丰盛得很。
朱素娟招呼大家入座。孟建平坐在主位,两边是儿子儿媳,小辈坐在下首。
“来,祝爸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孟青云率先举杯。
大家都跟着举杯。孟融喝的是果汁,甜甜的。
吃着饭,话题自然转到了孩子们的学习上。
“浩宇这次考得怎么样?”孟建平问。
孟青云得意地说:“不错不错,班里第七。老师说他很聪明,就是粗心。”
朱素娟立刻给孙子夹了个鸡腿:“聪明随他爸!将来肯定有出息!”
孟建平点点头,又问:“融融呢?听说考得不错?”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孟融。她有点紧张,小声说:“年级第三。”
“不错啊!”孟建平露出笑容,“附中竞争激烈,能考年级第三很好了。”
朱素娟也给孟融夹了块鱼:“是啊,融融也聪明。”
吃完饭,最期待的时刻到了——发压岁钱。
孟建平先拿出两个红包,笑眯眯地说:“来,爷爷给压岁钱。祝两个宝贝学习进步,健康成长。”
孟浩宇迫不及待地接过红包,捏了捏厚度,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孟融小心地接过,轻声说:“谢谢爷爷。”
接着是朱素娟。她拿出两个红包,先递给孟浩宇:“奶奶的乖孙子,又长一岁喽!”
然后递给孟融:“融融拿着,好好学,给奶奶争光。”
孟融接过红包,感觉厚度不一样。堂弟的红包明显比她的厚。
她没说什么,把红包收好。陈燕在一旁看着,眉头微皱,但也没说话。
孟青云夫妇也给了压岁钱。他们的红包倒是差不多厚。
发完压岁钱,大人们继续聊天,孩子们到一边玩。孟浩宇迫不及待地拆开红包数钱。
“爷爷给了五百!奶奶给了五百!”他兴奋地说,“爸,妈,你们看!”
孟融愣了一下。她拆开自己的红包:爷爷给了三百,奶奶给了三百。
同样是爷爷奶奶的孙子孙女,压岁钱却差了二百块。她心里疼疼的。
孟浩宇还在炫耀:“我有好多钱!可以买新游戏卡了!”
孟融默默地把钱收好,假装不在意。
晚上回家路上,陈燕忍不住说:“你爸妈也太偏心了吧?同样是孙子孙女,压岁钱还分三六九等?”
孟青阳开着车,没回头:“可能爸妈觉得浩轩小,多给点。”
“小什么小!就差两岁!”陈燕提高声音,“明明就是重男轻女!”
孟青阳不说话了。车里气氛有点僵。
回到家,孟融把压岁钱都拿出来数。爷爷奶奶六百,小叔婶婶两百。
陈燕还在生气:“以后别家过年了!吃力不讨好!我忙活一天,最后孩子还受委屈!”
孟青阳小声说:“大过年的,别说了......”
“我偏要说!”陈燕越说越气,“你爸妈就是偏心!从小到大都这样!你也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孟青阳脸色难看,但没反驳。
陈君华过来打圆场:“好了好了,大过年的,别吵了。融融考得好,是高兴的事。”
她摸摸外孙女的头:“外婆也给你压岁钱。”说着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红包。
孟融接过红包,她打开一看,整整八百块。
“阿婆......”她愣住了,“这么多?”
陈君华笑笑:“我的融融最棒,值得最好的。”
陈燕也愣住了:“妈,您哪来这么多钱?”
“攒的呗。”陈君华轻描淡写,“我又没什么花钱的地方。”
孟融看着外婆斑驳的头发,微皱的面容,鼻子不争气地一酸。外婆省吃俭用,却给她这么多压岁钱。
而爷爷奶奶那么有钱,却还要区别对待。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了许多事情。有些偏爱是没道理的,就像有些偏见是根深蒂固的。
她抱紧外婆,轻声说:“阿婆,我以后一定更努力,让您过上好日子。”
陈君华打趣似的笑着:“哈哈好,外婆以后就跟着你了。”
窗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新的一年来了。
来源:梦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