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商务人士而言,笔记本电脑已从 “办公工具” 升级为 “生产力伙伴”,需满足复杂办公高效响应、移动出差持久续航、会议协作稳定体验及 AI 增效需求。
对于商务人士而言,笔记本电脑已从 “办公工具” 升级为 “生产力伙伴”,需满足复杂办公高效响应、移动出差持久续航、会议协作稳定体验及 AI 增效需求。
HP战66系列作为商务本标杆,凭借低入门价与过硬产品力成职场人热门选择,2025款延续“稳定为王”基因,搭载英特尔酷睿与AMD锐龙处理器,为商用用户提供差异化选择。本文以HP战66 2025款“酷睿Ultra 5 125H版”和“锐龙7 H 255 版”为核心,从商用场景多维度测试,明确同价下的选择方向。
省流结论:面对商用高频场景,酷睿Ultra 5 125H靠Meteor Lake架构+NPU,在AI场景(本地 LLM、视频会议背景处理)高效低耗,视频编解码强,续航略优,满载噪音更低,适合看重AI赋能、视频处理、移动办公续航的用户;锐龙7 H 255在多核性能、压缩解压缩、图片编辑、网页性能中更突出,适合需高频多任务算力、大数据吞吐的用户。
一、CPU规格介绍
1、英特尔酷睿Ultra 5 125H
Ultra 5 125H于2023年底发布,架构代号Meteor Lake,创新性的采用模块化设计,并拥有高性能核心、高效能核心、低功耗能效核心,组成了3D混合架构,理论上可提升处理器的能效表现。
Meteor Lake架构计算核心采用Intel 4工艺,U5 125H共拥有4个P核、8个E核、2个LPE核,其中P核心支持超线程,组成14核18线程;P核基础频率1.2GHz,最大睿频4.5GHz;E核基础频率0.7GHz,最大睿频3.6GHz;LPE核0.7GHz,最大睿频2.5GHz。L3缓存18MB,TDP 28W。
核显为Xe LPG微架构,7个Xe核心,112Eu,最大频率2.2GHz,拥有两个多格式视频编解码引擎,支持Intel Quick Sync Video,延续英特尔在视频编辑方面的优势。
此外还集成了AI专用计算引擎NPU,在支持NPU的应用中可以起到增强性能或提升能效比的作用。
2、AMD锐龙7 H 255
锐龙7 H 255于今年年初发布,但其本质就是本质是2023年年中锐龙7000系列的锐龙7 7840H“换名版”,同样的TSMC 4nm FinFET工艺、8核心16线程 Zen4微架构、12核Radeon 780M核显、16MB L3缓存、45W TDP,甚至核心频率从最大5.1GHz降至4.9GHz,核显频率由2.7GHz降低至2.6GHz,且无NPU单元。
三、机型介绍
我们先来看下两款产品的核心配置情况:
两款机型命名均为“HP战66 2025款”,但实际上除了处理器外,两者还是存在一些区别。二者模具相同,但酷睿版型号ID为“HP ProBook 440 G11”,锐龙版为“HP ZHAN 66 14 G8A”,战66一直都是全球机型,部分配置版本可能直接采用自全球版。
C面键盘左下角两款机型都有“ProBook”的字样,但字体和字间距不太一样,转轴处两款机型的“ProBook”字样的位置也不一样。
酷睿版
锐龙版
左酷睿 右锐龙
C面键盘左下角酷睿版本带有“Poly Studio”字样,代表具备Poly所提供的音频技术,而AMD此处则没有相关字样。
两款产品均内置Poly Lens软件,该软件可管理接入的Poly设备。
两机标配的电源适配均为C口电源,锐龙版的适配器为100W电源,酷睿版本为65W电源,酷睿版本电源更小巧,方便商务出行携带。
左边为酷睿版,右边为锐龙版
网卡方面酷睿版为Intel AX211;
锐龙版为MediaTek MT7922
表面上看两块网卡规格无异,均支持Wi-Fi6E、160MHz频带、2x2无线、支持蓝牙5.3。但从官网上规格看,两者有一重大差距就是在最高传输速率上。Intel AX211最高可支持到每秒2.4Gb的传输速率,而联发科MT7922最高只支持到每秒1.9Gb。另一个差异可能在于工作温度,英特尔官网详细标注了AX211的工作温度,而联发科并没有在其官网中标注。网卡温度过高也有可能会导致断连、丢包甚至掉驱动、失连等,考虑到笔记本散热压力及商用场景对网络稳定性的高要求,无线网卡自然是越稳定越好。
AX211规格
MT7922规格
目前网络上普遍认可英特尔无线网卡在稳定性和性能上强于其余品牌的产品,英特尔无线网卡尤其自Wi-Fi6网卡,其入市早、实装多,产品软硬件都更加成熟,是市面上被认可度更高的无线网卡,其最新一代的Wi-Fi7网卡也已在这一两年来实装上机了。
四、烤机、机身表面温度、噪音强度测试
在开始测试前先来确定下两版本在性能调校方面的情况,性能表现与性能调校相关,先进行烤机也好让大家对后续性能测试有一个前置了解。
同时商用场景下应当尤其考量整机的静谧性和机身表面温度,所以对于战66这种商务机型来讲,性能调校并不会和消费级主流轻薄本那样以功耗见长。
使用AIDA 64 Stress FPU进行测试,时间30分钟,室温26~27度。
酷睿版本整机在前10s左右功耗会上升至60W,然后迅速回落并稳定在30~32W,核心83度,P核频率2.4~3.0GHz、E核频率1.5~2.2GHz、LPE核频率1.7GHz。
锐龙版烤机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CPU功耗32W左右,温度74~75度左右,全核频率3.325GHz,每过5~6分钟后CPU功耗波动至25W,温度65~67度左右,全核频率2.85GHz左右,第二阶段会持续数十秒。
锐龙版烤机时两个阶段的情况
性能释放上酷睿版胜在功耗稳定,且具备短时性能爆发,不过核心温度更高;锐龙版核心温度更低,但存在功耗波动。
两台机器烤机测试的30分钟后,测试其整机表面温度与噪音表现。表面温度方面,两机的最高温度都聚集在转轴右侧出风口,酷睿版49.9度,AMD锐龙版50.1度,酷睿版相对温度较低;键盘左侧最高温度酷睿版大致在数字3、F3和F4键中心,温度47.5度,锐龙版本大致在数字4和5键中心,温度46.1度。
酷睿版
锐龙版
两台机型键盘区域感受不到什么明显高温的感觉,使用体验都非常不错。
测试环境噪音为35分贝左右,分贝仪距离电脑屏幕26cm左右。
两机噪音在笔记本中都不算大,酷睿版相对来讲更小,在我们测试环境中,分贝仪显示大致在38.5~39.5分贝左右,在一般办公室场景下几乎可以忽略它的噪音了。
锐龙版噪音则要大一些,分贝仪来到了42~43分贝,锐龙版的风扇噪音感知程度要更强一点。
噪音测试也破案了两机的性能调校策略,酷睿版相对更注重静谧性,虽然核心温度和表面温度略高,但换来了更不易察觉的风扇噪音;锐龙版则用更大一些噪音换来了更低的核心温度和表面温度。
五、理论性能测试
商用办公场景中理论性能不能完全代表实际表现,故仅进行少量基准测试:
1、CPU(分数越高,处理器性能越优)
CINEBENCH与Geekbench 6两大测试环境下,理论性能锐龙7 H 255多核性能均略优于酷睿Ultra 5 125H,单核性能上锐龙7 H 255也存在微弱优势。
除了在连接电源情况下的测试,我们还进行了离电状态下的性能测试,在离电状态下的CPU理论性能酷睿Ultra 5 125H与锐龙7 H 255相比会呈现怎样的表现呢?测试时开启Windows节能模式。
离电状态下,多线程性能AMD锐龙7 H 255性能领先,性能削减幅度小于酷睿Ultra 5 125H版本;而单线程性能则反转了过来,单线程性能上Ultra 5 125H完成了反超,并且性能削减幅度也小于锐龙7 H 255。两款战66产品在离电状态时表现各有千秋。
对于大部分的办公场景下,我们更多的是在离电状态下需要进行文字办公,例如经常打开单一类型应用例如PDF、Word等文件,那么单线程性能更强的Ultra 5 125H在这方面表现会更好。
2、存储性能测试(读取速度越高越优,延时速度越低越优)
内存方面,酷睿版与锐龙版都配备32GB双通道DDR5 5600MHz内存。
两者在AIDA 64 Cache&Memory BenchMark的测试结果如下:
酷睿Ultra 5 125H在读取和复制速度方面更优,理论上办公场景下,内存数据交换Ultra 5 125H有一定优势。
硬盘方面,两机均配备忆联的同型号PCIe 4.0*4硬盘,速度与性能一致。
六、办公场景基准性能测试
配置和理论性能终归不能代表一切,还是需要进行实际场景下的测试才能评判一二。
1、办公场景基准性能测试(分数越高,办公效率越优)
首先我们来看下基础办公场景下两者的性能表现。
在CrossMark基准测试中,Ultra 5 125H得分1608,锐龙7 H 255得分1594。
PCMARK 10应用程序会调用Microsoft OfficeWord、Excel、PPT和Microsoft Edge进行测试,酷睿Ultra 5 125H总评分12258均领先于锐龙7 H 255总评11961。
通过CrossMark及PCMARK 10应用程序测试,基础办公场景中,酷睿Ultra 5 125H要略强于锐龙7 H255,意味着酷睿Ultra 5 125H在日常办公、数据处理中具有更好的表现。
同样的我们也测试了在离电状态下的办公基准性能,来看看在没有电源情况下二者办公场景下的性能表现。测试时同样开启Windows节能模式。
在离电状态下,仅在CrossMark测试环境下,酷睿Ultra 5 125H领先幅度增大到20%以上(酷睿Ultra 5 125H 1046分,锐龙7 H 255 859分)且性能衰减更小。
2、网页性能测试(该部分测试成绩越高越好)
网页浏览是办公场景常用功能,很多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在网页操作,很多专业领域的应用也都基于HTML等制作的,所以网页性能同样是商用场景中的重点。
两款机型的测试均使用Edge浏览器,版本为140.0.3485.66。
(1)、Speedometer 3.1
Speedometer 3.1包含了以下负载测试:
酷睿版得分27.4分,锐龙版得分24.4分。
(2)、WebXPRT 4
WebXPRT 4包含了基于HTML5、JavaScript、Web Assembly的网页照片编辑、在线作业、AI图册等负载。
酷睿版得分285,锐龙版得分301。
网页性能上,酷睿Ultra 5 125H对比锐龙7 H 255一胜一负,但对于两款机型来讲,普通网页浏览和刷抖音、看视频区别不明显,均能应对日常办公下的网页使用需求。
3、图片/视频编辑性能基准测试(该部分测试成绩越高越好)
分别使用UL Procyon的Photo Editing BenchMark以及Video Editing BenchMark进行图片与视频编辑性能的基准测试,这两款测试会分别调用Adobe Photoshop/Lightroom和Adobe Premiere进行测试。
在Photo Editing BenchMark中,酷睿版4655分,锐龙版5711分。
在Video Editing BenchMark中,酷睿版7879分,锐龙版6743分。
照片的编辑尤其是Photoshop,相对来讲更看重CPU,这部分的测试是锐龙7 H 255领先,和CINEBENCH、Geekbench理论性能测试所反映出的一致;视频编辑则看重GPU及视频编解码器,Ultra 5 125H中的Arc核显以及具备的两个英特尔多格式编解码器引擎使酷睿版优势明显,这部分向来是英特尔的强项。
4、Premiere/MediaEncoder视频编辑/转码测试(分数越低,处理速度越出色)
我们实际在两台机型中操作一下视频编辑,验证一下视频编辑方面的性能。
首先在Premiere导入四条1分钟的4K 60fps视频,四条视频的大致码率和总大小如下图所示:
将四条视频均缩小50%后放到同一屏中。
打开帧率指示器,全屏满分辨率回放,酷睿版丢失78帧,锐龙版丢失高达1876帧。
酷睿Ultra 5 125H丢帧情况
锐龙7 H 255丢帧情况
将视频直接导出,H264编码,酷睿版346秒、锐龙版368秒。
酷睿Ultra 5 125H导出时间
接着,将这条视频工作流导入至MediaEncoder,转码至1080P,帧率不变,HEVC编码,酷睿版耗时340秒、锐龙版耗时474秒。
该部分测试汇总(丢失帧和导出及转码耗时均为越低越好):
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媒体引擎的视频编解码能力出色,而AMD则在这方面一直处于落后,在我们的实际测试中,AMD锐龙7 H 255在剪辑过程中的流畅度、回看帧率、视频导出和转码均处于劣势。
4条4K视频预览时酷睿版的帧率丢失不会影响回放效果;在ME中的HEVC 1080P转码中也省去了很长一段时间,毫无疑问的是,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在视频编辑方面表现更加出众,面对各行各业都日益渐多的视频类工作更加从容。
七、AI理论性能测试(分数越高,AI 处理实力越突出)
AI是近年来半导体行业主要发展方向,Meteor Lake架构正是PC行业进入“AI PC”阶段的引领者,我们先来看下AI理论性能的表现,然后再通过AI应用查看两机在AI性能和使用体验上的情况。
使用Geekbench 6 AI与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进行理论AI性能测试,测试成绩如下:
最为明显的是酷睿Ultra 5 125H支持更多的框架,比如在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中,酷睿Ultra 5 125H不仅支持Winodws ML,还有自家的OpenVINO支持,OpenVINO也支持了自家NPU。
虽然UL Procyon AI Computer Vision已经支持了AMD Ryzen AI框架,但该框架仅支持XDNA 2架构 NPU,锐龙7 H 255并不具备NPU,所以也不支持调用自家的AMD Ryzen AI框架。
从性能来看,酷睿Ultra 5 125H的优势在于“人多”,更多的框架支持、具备NPU,而且如果是在自家的OpenVINO下,Ultra 5 125H理论AI总算力是肯定超过锐龙7 H 255的,且对于AI应用的开发来讲,更多的框架支持也代表着更加方便的开展工作。
八、实际AI应用
我们选择了三个能够量化出数据并能反映出两机差距的场景进行测试,一个是在本地运行LLM、一个是使用摄像头的背景虚化、背景调换等应用时的整机功耗、一个是使用剪映/万兴喵影时AI视频抠像的功耗与视频导出速度。
在这部分开始测试前,还需要说明一下HP为战系列笔记本内置的HP战AI应用和开发工具,该应用集成了AI助手、AI画图等各类AI应用,并具备一键安装部署AI开发环境和资源、AI开发套件与驱动的功能。两款机型均配备了这款软件,功能相同,不过AI助手等应用大部分都是运行在云端的,所以本片文章就不将其纳入测试,重点放在上述三个场景。
1、本地LLM
选择LM Studio以及Ollama两款常见软件进行本地运行大语言模型的速度测试。均选用QWEN 3-14B开源模型。
软件版本方面,两款机型的LM Studio均从官网下载最新版本;Ollama锐龙版选择官网版本,酷睿版选择英特尔官方发布的Ollama英特尔优化版,该版本为酷睿Ultra处理器进行了优化,可更好的调动硬件在Ollama中参与工作,为本地LLM加速。
LM Studio中,设置上下文长度为10000,GPU调用全部拉满,询问其相同问题,两台机型的Token以及First Token耗时基本都是相同的,体感上并无二异。
Ollama的测试便出现了些许差距,英特尔的优化起了作用,测试时没有经过官方优化的锐龙7 H 255处理器并不能在Ollama中完全吃满硬件资源,而Ultra 5 125H在英特尔优化版Ollama中iGPU几乎全程都是85%~100%的占用,能够完全调用硬件资源在模型的运行上,从而有了更高的速度表现。看来在本地运行LLM上,硬件不是全部,软件的优化也相当重要
Ollama并不能完全调用锐龙7 H 255硬件资源
英特尔官方优化版Ollama可更好调用Ultra 5 125H中iGPU资源
最终的速度为:
酷睿版Prompt eval rate 20.18 token/s,eval rate 7.35 token/s,模型评估时长2.32s;
锐龙版Prompt eval rate 18 token/s,eval rate 5.65 token/s,模型评估时长2.61s;
(耗时越低越好,速度越高越好)
酷睿版
锐龙版
本地LLM测试汇总:
2、视频会议背景模糊/背景调换(数值越低,效果越出色)
视频会议时的背景虚化与背景调换应该是PC上运用范围最广的AI应用之一了,目前常用的视频会议软件基本都具备该功能,该功能通常需要占用一定的硬件资源来进行实时运算,不过硬件资源的调动就意味着更高的功耗,更高的功耗也就意味着续航能力的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这部分就来测试一下两机在视频背景调换/模糊时的功耗情况。
我们使用XSplit出品的VCam来进行测试,该软件具备的功能要比会议软件自带的多一些,视频效果也可直接在会议软件中调用。
Vcam支持视频背景调换/虚化、字幕等功能,我们在两台电脑中使用相同的设置:开启视频背景调换,摄像头分辨率1920*1080,帧率30fps,开启隐藏座椅,加入姓名标签,然后在腾讯会议中调用VCam。
酷睿Ultra 5 125H在使用Vcam时可以调用NPU进行视频背景调换功能的计算。而锐龙7 H 255由于其处理器中并没有集成NPU单元,所以负载只能在iGPU或CPU上。
功耗方面,测试时断开电源,开启节能模式,酷睿版CPU封装功耗大致在10~11W左右,电池放电功耗为20W左右,锐龙版机型的CPU封装功耗大致在11W~12W左右,电池放电功耗为25W左右
酷睿版
锐龙版
酷睿版在运行时有着更低的功耗,并且整机电池消耗也大幅削减,原因在于NPU的加持,NPU目前的功用之一便是其作为专门进行AI计算的单元,在AI应用中可提供更高的能效比,在视频背景调换/背景虚化这一场景下便是很直观的一个展示。
在NPU的加持之下,功能效果不变但可提供更低的功耗表现,酷睿Ultra处理器的NPU对于长时间在外办公且经常进行视频会议的商务人士来说就相当实用了。
3、AI应用方面总结
通过英特尔官方的优化和NPU,酷睿Ultra 5 125H处理器借助Ollama在本地运行LLM以及看重能效表现的视频背景调换功能中表现更为出色,这或许也显示出了两款处理器在AI应用方面的差异:锐龙7 H 255更偏向于运用自身强大的性能来力大砖飞,而酷睿Ultra则相比之下四两拨千斤,通过巧妙的设计和优化来达成更高的使用体验。
九、续航能力测试(时长越久,表现越优)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测试,我们进行续航方面的对比。
两台机型均搭载56Wh容量电池,均在开启并连接同一个Wi-Fi、屏幕刷新率60Hz、屏幕亮度50%、深色主题模式、节能模式下进行续航测试。
使用PCMARK 10的应用程序续航测试,该测试与其性能测试相同,会连续调用Microsoft Office Word、Excel、PPT以及Microsoft Edge进行脚本测试直到电脑电量用完。
酷睿版坚持了10小时32分钟,锐龙版坚持了10小时5分钟。
然后再使用UL Procyon的Battery Life Video Playback测试本地视频播放的续航时间,最终酷睿版机型坚持10小时46分,锐龙版坚持8小时36分。
续航能力方面,着重能耗比表现并进行了革新化架构设计、加入了超低功耗能效核心的Ultra 5 125H在相同的电池容量下拥有更持久的续航能力,商务办公场景下,续航能力对于经常在外办公的商旅人士至关重要,如果尤为看重续航,那么在这两款机型中酷睿版更好一点。
十、写在最后
综合全篇测试,HP战66 2025款的酷睿Ultra 5 125H版与锐龙7 H 255版都是针对商务办公场景需求打造的差异化优质选择,二者各有侧重。
英特尔酷睿Ultra 5 125H凭借Meteor Lake架构的创新3D混合核心设计,在能效优化上展现出显著优势——低功耗核心的加入让日常办公负载更节能,配合集成的NPU专用计算引擎,不仅在本地LLM运行、视频会议背景处理等 AI 场景中实现“高效低耗”,还能释放CPU与核显资源应对多任务;其延续的英特尔视频编解码优势,更是让视频编辑、转码等任务处理更从容,最终在续航测试中呈现的领先,也为移动商旅人群提供了更可靠的续航保障。
锐龙7 H 255则在多核性能、压缩/解压缩、图片编辑、网页等场景中表现良好,适合对多任务算力、大数据吞吐有高频需求的用户。
对于商务用户而言,选择的关键在于自身核心场景:若看重AI赋能、视频处理效率与续航稳定性,英特尔酷睿Ultra 5 125H版无疑是贴合智能办公趋势的优选。两款机型也均延续了战66系列“稳定为王” 的基因,为不同需求的商用用户提供了高性价比的可靠生产力工具。
来源:太平洋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