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陇南市第二批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农民高级农艺师、基层农技员以及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产业导师,二十多年来,他始终扎根乡村沃土,凭借“头雁”的担当、农民高级农艺师的专长和人大代表的赤诚,在鱼龙镇的山坡上谱写了“履职为民、实干兴村”的动人篇
党苏林 区人大代表、鱼龙镇林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作为陇南市第二批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农民高级农艺师、基层农技员以及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产业导师,二十多年来,他始终扎根乡村沃土,凭借“头雁”的担当、农民高级农艺师的专长和人大代表的赤诚,在鱼龙镇的山坡上谱写了“履职为民、实干兴村”的动人篇章。
寒地掘金---冬播育种破困局
林里村坐落在海拔2100米的高寒山区,十年九旱,粮食亩产量长期在400斤上下浮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生计外出务工,村子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党苏林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并未急于决策,而是一头扎进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耐心倾听群众心声,努力探寻发展出路。
一次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的培训中,他了解到冬播马铃薯特别适宜武都气候,这一发现如同黑夜中的曙光,豁然点亮了他的思路。他带领党员干部自筹资金,引进“费乌瑞它”、“冀张薯”等良种,流转村民100亩撂荒坡地开辟试验田。试验田喜获丰收,亩产高达3200公斤以上,收益较传统种植翻了三倍。
头雁领航---多元联动共致富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这是党苏林常说的话。担任村支书多年,他始终将带领乡亲共同脱贫致富视为肩头最重要的责任。经过深入调研,他创新提出“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这种多元联动帮扶机制,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将村民牢牢“系”在产业链上。从最初20多户勇于尝试,到百余户主动加入,再到辐射全镇500余户,短短几年间,冬播马铃薯育种成了乡亲们眼中的“香饽饽”。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户均年增收4000多元,不少曾经的贫困户因此脱贫、盖起了新房。
作为“头雁”项目的产业导师,党苏林将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先后培养出56名“土专家”。他带领合作社奔走于陇南、四川市场,将种薯销往白龙江沿岸及四川等地。他牵头建立跨村统购统销体系,带动周边6个村形成马铃薯产业集群,年产值超300万元。2022年荣获“陇南市乡村振兴优秀乡土人才”称号时,他表示:“只要能让地里长出‘金疙瘩’,让乡亲们笑出声,我这‘头雁’就没白当。”
强基固本---党建引领产业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这是党苏林对支部党员的叮嘱。他带头亮身份、作承诺,要求党员必须先掌握冬播马铃薯育种技术,开展种植示范。通过“党员带户、户带片”的联动格局,党支部的凝聚力在实践中不断增强。
产业要升级,产业链条需延伸。2021年,党苏林带领支部班子赴定西考察,成功引进并种植500多亩米仓红芪。依托合作社与村集体收益分红,林里村集体经济收入在2023年首次突破9万元大关。
如今走进林里村,米仓红芪与马铃薯育种有序倒茬种植。党苏林依旧每日巡田、记录、答疑。在这位“头雁”引领下,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在武都山区茁壮成长。作为人大代表,他深感责任重如泰山:“乡亲们选我、信我,我就得让这片土地更有奔头。”从普通党员到肩负重任的人大代表,党苏林始终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初心。在武都山区的广袤土地上,他以一名基层代表的赤诚与担当,奋力书写着“履职为民、实干兴村”的时代答卷。
来源:陇南武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