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片类药物作为中重度疼痛治疗的核心药物,在癌痛管理及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新型阿片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的深入,其在镇痛效果、剂型创新、防滥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胆胰肿瘤大会暨第十五届胰腺癌上海论坛、
编者按:阿片类药物作为中重度疼痛治疗的核心药物,在癌痛管理及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新型阿片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的深入,其在镇痛效果、剂型创新、防滥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胆胰肿瘤大会暨第十五届胰腺癌上海论坛、长三角肿瘤专科联盟年会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沈波教授在主题报告中,系统梳理阿片类药物的分类、临床应用现状与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阿片类药物综述及消耗现状
癌痛管理现状
2018年,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简称CA)连续发表两篇关于癌痛管理的重要文章,分别针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系统回顾了近40年特别是近15年来美国在癌痛管理方面的工作[1-2]。文章指出,尽管2007年至2013年间美国癌痛治疗不充分的情况下降了约25%,但仍有约1/3的癌痛患者疼痛未得到合理治疗。阻碍癌痛合理管理的主要原因包括癌痛全程管理不充分、临床医生水平有限以及患者、种族和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等。针对患者,《CA》提出了专业的疼痛管理建议,包括告知患者疼痛治疗是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患者充分向医护人员报告疼痛情况,尽早镇痛,并建议患者坚持撰写“疼痛日记”。
癌痛治疗原则
我国《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明确了癌痛治疗的原则为综合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各种疼痛治疗中的主要手段,也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药物治疗可达到消除或控制疼痛病因或致痛因素、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减轻或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药物治疗需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口服给药、按阶梯给药(三阶梯改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
近年来,癌痛治疗从三阶梯向四阶梯演进。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三阶梯给药方案,2018年《CA》更新为四阶梯治疗方案,新增了区域阻滞技术、患者自控镇痛(PCA)、神经损毁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等微创介入治疗[3]。
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阿片类药物一直是疼痛管理的基础。我国《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指出: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4];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日本姑息医学会(JSPM)也推荐强阿片类药物作为中重度癌痛的起始治疗药物[5-6]。目前临床常用的阿片类药物主要包括口服、注射以及经皮、经黏膜给药的剂型[7]。
阿片类药物通过多重机制抑制疼痛:在突触前水平,通过抑制Ca²⁺内流,减少P物质等疼痛神经递质的释放;在突触后水平,通过增强K⁺外流,引起神经元超极化,降低其兴奋性,从而抑制疼痛信号传递。此外,阿片类药物还可通过作用于边缘系统等高位中枢,调节疼痛情绪反应,减轻不适感。其治疗作用的核心在于抑制中枢敏化,减少脊髓水平的异常兴奋信号,阻遏病理性疼痛记忆的形成,从而打破疼痛恶性循环,实现有效镇痛[8]。
我国阿片类药物消耗情况
根据国际麻醉药品管制局(INCB)2019-2023年度报告,全球吗啡消耗量中欧洲占39.1%,美国占34.1%。中国2022年吗啡消耗量是2012年的1.8倍,十年间虽有显著增长,但在全球占比仅从2.94%增至5.60%[9]。截至2025年3月的INCB数据显示,中国阿片类药物S-DDD(统计用限定日剂量)在全球排名第115位,在亚洲排名第30位[10]。
在人均消耗量方面,INCB采用每百万居民每日统计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s, DDD)作为衡量指标,若数值小于100,则被视为严重使用不足。2021—2023年间,中国人均麻醉药品消耗量排名第115位,数值仅为160。若排除主要用于成瘾治疗的美沙酮,则专门用于疼痛治疗的阿片类镇痛药物的S-DDD进一步降至129,明显低于国际水平,属于严重使用不足状态。
临床常用的阿片类药物简介
阿片类药物分类
阿片类药物可根据物质来源、化学结构、对阿片受体作用性质以及医疗用途与成瘾潜能进行分类。按作用性质可分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如吗啡)、部分激动剂(如丁丙诺啡)和拮抗剂(如纳洛酮)。按医疗用途可分为无医疗用途高成瘾类(如海洛因)、有医疗用途高成瘾类(如吗啡)、有医疗用途中度成瘾类(如可待因)以及成瘾度低或低滥用潜能类(如镇痛新、Buprenex)。
阿片类镇痛药的优点
临床试验表明,对非阿片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以缓解疼痛。阿片类镇痛药具有多项优势:对多种疼痛、长期治疗有效;剂量无封顶效应且可调;不存在威胁生命的不可逆的靶器官毒性;在制剂成分、单剂剂量和剂型方面可选择性强。
我国《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推荐常用癌痛治疗药物包括阿片生物碱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羟考酮、氢吗啡酮)、合成的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美沙酮)以及复方制剂(如氨酚羟考酮、氨酚待因片)[4]。WHO推荐常用镇痛药物包括吗啡及其控缓释剂型、羟考酮及其控缓释剂型、芬太尼系列剂型、氢吗啡酮注射液及其缓释剂型等。
临床常用阿片类药物
1.吗啡
吗啡作为经典阿片药物,历经五代发展,从最初的不稳定形态逐步优化至稳定性最高的硫酸吗啡,其代表药物硫酸吗啡缓释片与阿片受体亲和力高,疗效增强。对于顽固性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意识减退等不能口服的患者,还可通过直肠给药。
2.羟考酮
羟考酮是一种半合成蒂巴因衍生物,强阿片药物,主要与κ和μ受体结合,口服生物利用度高,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相比有明显优势。国产的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采用独特制剂工艺,从物理操作(可破坏性)、活性成分可提取性、防注射和防鼻吸等性能方面进行了升级,各性能与原研制剂相当,安全性更高,其原研制剂已成为美国唯一在售剂型。
3.氢吗啡酮
氢吗啡酮是吗啡的半合成衍生物,纯μ受体激动剂,镇痛疗效约为吗啡的5-10倍,不良反应较轻,且有改善情绪的作用。其注射剂起效快,口服缓释片作用持久,维持作用时间18~24h。
4.芬太尼
芬太尼是强效μ受体激动剂,镇痛疗效约为吗啡的100倍,脂溶性高、蛋白结合率高,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较吗啡轻,尤其是便秘和呼吸抑制发生率低。维持作用时间72h。是无法吞咽、恶性肠梗阻及严重肝肾衰竭患者的首选。
5.他喷他多
他喷他多是一种具有μ-阿片受体(MOR)激动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NRI)双重作用机制的中枢镇痛药。
近年来,新型阿片药物的研发与应用不断推进。随着对阿片类药物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理解的深入,其临床应用已从镇痛扩展至呼吸困难、咳嗽、难治性腹泻等症状的控制。
阿片类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
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
2023年ASCO指南建议,对于即将开始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医生应提供任何经FDA或其他监管机构批准的药物,选择应基于药代动力学特征、用药途径、半衰期、神经毒性及费用等因素[11]。2018 年ESMO推荐,羟考酮和氢吗啡酮缓释片可有效替代吗啡缓释片,适用于中重度癌痛的维持治疗[12]。缓释制剂具有用药规律、减少给药次数、血药浓度稳定、延缓耐药、增加睡眠时间、减少疼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患者依从性等优点。
新一代阿片类口服长效缓释制剂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采用口服渗透泵缓释系统(OROS),药物进入胃肠道后,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含药层形成混悬液,助推层高分子材料吸水膨胀后产生释药动力,推动药物混悬液由激光孔缓慢释放[13-14](图1)。
图1. 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的结构及释药原理(引自讲者会议幻灯)
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强效持久,口服效力是吗啡的5-10倍;单次口服后,血药浓度在用药后6-8h逐渐升高,并在约18-24h时保持稳定,其平均Tmax值约为13-16h;每日一次给药,明显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15](图2)。
图2. 氢吗啡酮速释和缓释制剂单次给药药时曲线(引自讲者会议幻灯)
2023年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阿片类口服固体仿制药防滥用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与美国FDA2015年指南一致,指出防滥用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屏障、激动剂/拮抗剂组合、厌恶剂、新型给药系统等。盐酸氢吗啡酮缓释片联合使用“物理屏障”和“OROS缓释技术”两种药学技术,可有效防止滥用。
国内外氢吗啡酮缓释片临床研究对比见下表。研究显示,国产OROS氢吗啡酮缓释片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与国外制剂产品一致,相比其他缓释制剂使用更加方便[16-17]。
表1. 国内外氢吗啡酮缓释片III期临床试验对比总结
(引自讲者会议幻灯)
表2.国内外氢吗啡酮缓释片临床研究对比
(引自讲者会议幻灯)
他喷他多片
他喷他多作为兼具μ- 阿片受体(MOR)激动与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双重作用的阿片类镇痛药,其创新机制打破了传统药物的单一靶点局限[18](图3)。其双重作用机制可多靶点协同镇痛,特别是针对复杂疼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能够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显著降低阿片类药物胃肠道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少。轻度肝损伤、轻中度肾损伤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肝损伤低剂量降低频率给药。作为强效阿片类镇痛药,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他喷他多在缓解疼痛上和羟考酮相当。
图3. 他喷他多作用机制(引自讲者会议幻灯)
他喷他多属于第三梯队强效阿片类镇痛药,被多项国内外指南与共识推荐用于中重度癌痛,尤其适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单独或联合治疗[19-21]。
总结
尽管我国阿片类药物消耗量近年来有所提升,但相对于庞大的癌症发病和存活人群以及疼痛流行病学数据,癌痛管理工作仍任重道远。临床医生应深入理解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掌握镇痛药物的药理学特性,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合理选择药物,提倡联合用药与个体化治疗,追求最大疗效与最小不良反应。
片剂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剂型,不同剂型的新的阿片药物逐渐上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用药物及给药途径。防滥用特性是指即使不能完全避免滥用,但也能够有效地阻止滥用。随着新型剂型和防滥用技术的不断发展,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将更加安全、有效、便捷。
参考文献:
1. Scarborough BM, Smith CB. Optimal pain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in the modern era. CA Cancer J Clin. 2018 Mar
2. Pain management for patients with cancer. CA Cancer J Clin. 2018 Mar 30. doi: 10.3322/caac.21454
3. Mestdagh F, et al. Curr Oncol. 2023 Jul 18;30(7):6838-685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肿瘤学杂志,2018,23(10):937-944.
5. Fallon M, et al. Ann Oncol. 2018 Oct 1;29(Suppl 4):iv166-iv191.
6. Clinical Guidelines from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Palliative Medicine. J Palliat Med. 2022 Jul;25(7):1095-1114
7. Paice JA, et al. J Clin Oncol. 2023 Feb 1;41(4):914-930.
8. Sandkühler, J.: Pain Memory - Origin, Avoidance, and Removal. Deutsches Ärzteblatt 42, 2725-2730, 2001
9.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INCB) annual report(2019-2023)
10.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INCB) annual report(1980-2023)
11. Paice JA, Bohlke K, Barton D, et al. Use of Opioids for Adults With Pain From Cancer or Cancer Treatment: ASCO Guideline. J Clin Oncol. 2023;41(4):914-930.
12. Ann Oncol. 2018 Oct 1;29(Suppl 4):iv166-iv191.
13. Conley Robert et al.Clinical spectrum of the osmotic-controlled release oral delivery system (OROS), an advanced oral delivery form.[J] .Curr Med Res Opin, 2006, 22: 1879-92.
14. Turgeon J,Gröning R,Sathyan G et al.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 long-acting OROS hydromorphone formulation.[J] .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10, 7: 137-44.
15. Suneel,Gupta et al.Providing Constant Analgesia with OROS® Hydromorphone[J].Journal of Pain & Symptom Management, 2007.
16. J Opioid Manag. 2012 JulAug;8(4):24352
17. Pain Pract, 2013, 13(1):30-40.
18. Novel insights on the management of pain: highlights from the ‘Science of Relief’meeting
19. Centre for Clinical Practice at NICE (UK. Neuropathic pain: the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in adults in non-specialist settings [Internet][J]. 2013.
20. Mu A, Weinberg E, Moulin D E, et al. Pharmacologic management of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Review of the Canadian Pain Society consensus statement[J]. 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 2017, 63(11): 844-852.
21.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26(5):321-328.
沈波 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 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委会 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MDT)专委会 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基层肿瘤防治专委会 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 委员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江苏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苏省省委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 候任主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 主委
江苏省免疫学会 副理事长/转化医学分会 主委
江苏省整合医学研究会肺癌专委会 主委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突变肿瘤专委会 主委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