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当年在移动互联网赛道上,百度愣是被美团、京东这些后起之秀甩在身后,一度成了行业里的“失意者”——大家提起它,要么说“搜索老本快吃完了”,要么调侃“跟不上新玩法”。可就在最近,它靠AI彻底炸了:昆仑芯刚拿下中国移动10亿级的AI设备订单,转头又跟招商局
你敢信吗?当年在移动互联网赛道上,百度愣是被美团、京东这些后起之秀甩在身后,一度成了行业里的“失意者”——大家提起它,要么说“搜索老本快吃完了”,要么调侃“跟不上新玩法”。可就在最近,它靠AI彻底炸了:昆仑芯刚拿下中国移动10亿级的AI设备订单,转头又跟招商局集团签了AI战略合作,港股20天涨超50%,市值快摸到4000亿港元,连杰富瑞这种机构都把目标价往上提了一大截。
这波逆袭,到底是“风口上的偶然”,还是“藏了十几年的必然”?作为常年盯AI赛道的博主,我想跟你好好聊聊百度这盘棋——不吹不黑,它身上藏着很多硬科技企业的生存逻辑,或许能给咱们一点启发。
很多人觉得百度股价涨是“炒概念”,但你去扒扒细节就知道,每一步都踩在实地上。
9月中旬那几天,行业里接连传两个大消息:一个是百度跟招商局集团签了合作协议——别小看这个合作,招商局是央企,手里握着物流、港口这些实体产业资源,百度的AI要落地到这些场景里,可不是小打小闹;另一个更重磅,从百度分拆出来的昆仑芯,中标了中国移动2025-2026年的人工智能通用计算设备采购项目,订单规模直接是10亿级的。
我特意去查了中国移动的采购要求,这个项目对AI芯片的算力、稳定性要求都不低,昆仑芯能拿下来,说明它的技术已经过了“商用检验”。而且就在这之前,百度还发了个公告,说发行了44亿元的优先无担保票据,这笔钱要用到2029年——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为AI业务囤“弹药”,毕竟硬科技研发烧钱得很。(来源:2025年9月16日财中社《百度集团-SW完成发行44亿元优先票据 用于偿债等》)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很直接。9月17号那天,百度港股开盘就涨,最高飙到18%,创了两年最大涨幅,收盘也涨了16%,股价到131.4港元。算下来,过去20个交易日涨了超50%,今年年初到现在快60%了。机构也跟着动:杰富瑞把百度美股目标价从108美元提到157美元,港股从104港元提到152港元;还有Arete Research,直接把百度美国存托凭证的评级从“卖出”改成“买入”,说它的芯片业务能抵消广告业务的疲软。(来源:2025年9月18日新浪财经《百度集团(09888)续升4.5% 机构指公司估值水平或有望进一步向寒武纪看齐》)
更实在的是财报数据。2025年二季度,百度涵盖智能云的AI新业务收入第一次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34%——这可不是小数字,要知道很多科技公司的新业务好几年都达不到这个规模。当时李彦宏说“智能云靠的是全栈AI能力和端到端解决方案”,我当时还半信半疑,现在看,这话真不是吹的。
很多朋友跟我说“百度是赶上AI风口了”,但我每次都要纠正:它不是“赶风口”,是“等风口”——从2010年就开始等了。
我记得2010年的时候,百度成立了自然语言处理部,那时候AI还是个“小众概念”,国内没几家公司愿意往里面砸钱。可百度不一样,这十几年一直在搭AI生态,核心就是“AI+云+生态”。今年8月百度智能云大会上,他们提到要在算力、模型、数据、工程这四个方面下功夫,我当时就觉得,这思路特别“稳”——AI这行,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玩不转。
就说算力吧,百度智能云把百舸AI计算平台升级到5.0版本,从网络到算力再到推理系统都优化了。为啥要做这个?以前很多企业想用AI,但一算成本就打退堂鼓,觉得AI是“成本中心”,花了钱看不到回报。百度想做的,就是把AI云变成“利润中心”——让企业用更低的成本用AI,还能靠AI赚钱。比如有家制造企业,用了百度的AI云之后,生产线上的质检效率提高了30%,成本降了20%,这才是AI落地的真正价值。
自动驾驶也是个例子。现在大家都觉得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难,但百度没停手,一直在降成本、提订单量。它的6代自动驾驶车,整车成本比5代降了60%,大概20万元人民币;而国外的Waymo 5代车,成本要17.5万美元,差不多是百度的6倍多。成本下来了,订单量自然涨——2025年二季度,萝卜快跑的完全无人驾驶行程超过220万次,同比增长148%,快赶上Waymo的峰值水平了。(来源:百度2025年二季度财报)
还有大模型,百度2023年3月就发布了文心一言,是国内最早对标ChatGPT的大模型之一。一开始很多人质疑它“不行”,但这两年迭代下来,现在能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这些多模态内容,还在教育、金融、媒体行业落地了。比如有个教育机构用文心一言做个性化辅导,学生的成绩提升了15%;金融机构用它做风险评估,准确率提高了10%。
昆仑芯的发展更能看出长期布局。现在昆仑芯已经形成3万卡的集群规模,用这个集群训练文心大模型,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倍。根据IDC 2024年中国区数据中心芯片厂商出货量报告,百度排第三,仅次于英伟达和昇腾——芯片这行门槛多高啊,没有十几年的积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个位置。
虽然现在势头猛,但我得跟你说实话:百度想回到互联网行业第一梯队,还有不少坎要过。
第一道坎是AI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大家都知道AI有潜力,但怎么把潜力变成持续的收入,还没成熟的模式。以前百度靠搜索广告赚钱,现在想靠AI赚钱,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硬推广告吧?比如AI搜索,要是为了赚钱,强行插广告,很容易让用户反感,甚至失去信任。我觉得百度要做的,是找到“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的平衡点”——比如通过数据分析,推荐用户真正需要的服务,而不是单纯的广告。但这个度很难把握,需要时间试错。
第二道坎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不光百度在做AI,腾讯、阿里、字节这些大厂都在发力: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在企业服务领域落地很快,阿里的通义千问在电商场景里有优势,字节的豆包在C端用户里很受欢迎。就连自动驾驶领域,小鹏、理想这些车企也在做,还有一些新创业公司挤进来。以后的竞争,不是“一家独大”,而是“拼细节、拼落地”,百度要是慢一步,很可能就被追上了。
第三道坎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尤其是AI芯片领域,虽然昆仑芯有了突破,但国内整体在高端芯片上还依赖国外技术。万一供应链出问题,比如关键零部件断供,很可能影响百度AI业务的发展。而且现在国际上对AI技术的监管越来越严,以后会不会有政策限制,谁也说不准。
这些问题不是我瞎担心,而是所有做硬科技企业都会面临的挑战。百度现在的优势是布局早、技术积累深,但能不能把优势变成胜势,还得看它怎么应对这些挑战。
最后,想跟关注科技行业的朋友聊两句心里话。
现在很多人看百度,只盯着股价涨了多少、订单拿了多少,但我觉得更该关注的是它的“长期价值”——比如AI技术能不能真正帮到企业,自动驾驶能不能让普通人的出行更方便,大模型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硬科技的价值从来不是短期爆发,而是长期沉淀。
就像百度,15年前做AI的时候,没人知道它能走到今天;现在它靠AI翻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不管是投资还是择业,关注这类企业的时候,别被短期的涨跌迷惑,多看看它的技术积累、落地场景,还有对行业的贡献。
你觉得百度这波AI逆袭能持续吗?或者你还知道哪些AI领域的“潜力股”?欢迎在评论区跟我聊聊,咱们一起交流学习~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独立思考,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大平哥(王者荣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