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解剖300名胰腺癌死者,发现:患胰腺癌的人,有4个共同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4 23:02 1

摘要:厨房里刚炒完菜,锅气未散,你正端着碗饭准备坐下,电视却播出了一个令人心悸的消息:一位身体健壮的中年人,前一天还在健身,第二天就查出胰腺癌晚期。

厨房里刚炒完菜,锅气未散,你正端着碗饭准备坐下,电视却播出了一个令人心悸的消息:一位身体健壮的中年人,前一天还在健身,第二天就查出胰腺癌晚期。

上海交通大学针对300名胰腺癌死者的系统性解剖研究发现:这群人中,有高达87.3%在确诊前完全“无症状”,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最终走向人生终点。

胰腺癌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因为它几乎不给人留下反应的时间。

研究还发现,这些患者虽然背景各异,却在生活方式上惊人一致地呈现出4个共同点。这不是偶然,而是代价。

我作为一名临床20年的消化科医生,也曾亲眼见证过无数这样的“突然告别”。这篇文章,不是吓你,而是希望你能更早避开这条路。

我们,得从这4个“共同点”说起。

他们,吃得太精致了

这300名患者中,高达92%的人在生前长期进食高脂高糖的加工类食物,诸如油炸食品、腌制肉类、精制糖点。

胰腺是我们体内分泌胰液、调节血糖的“幕后英雄”。它极度敏感,尤其怕油和糖。

高脂饮食会刺激胰液大量分泌,长期超负荷工作,会诱发慢性炎症。而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最明确的高危因素之一。

2022年《中华消化杂志》一项覆盖7省份的调查显示:长期高脂饮食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6倍。

我曾参与抢救一位50岁的企业高管,他三餐几乎全在应酬中解决,酒肉为常态。被确诊时,肿瘤已压迫十二指肠,无法进食,只能靠静脉营养维持生命。他的太太当时瘫坐在重症室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惜命,从现在开始,别再把胃当垃圾桶。

他们,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胰腺癌患者还有一个惊人共性——情绪压抑、长期焦虑。研究显示,近80%的患者在发病前两年内经历过高强度的情绪波动或慢性压力

从生理层面讲,慢性压力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体内炎症因子持续升高,进而诱导细胞突变

肿瘤并非一夜而生,而是身体在长期“内战”中累积的后果。

2023年《肿瘤预防研究》刊登的一项实验表明:长期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者,其胰腺组织中促癌基因表达量升高近1.8倍。

你以为的“忍一忍就过去了”,可能正是身体“扛不住”的开始。

我常说:“人不是被工作逼死的,而是被自己不肯休息的执念拖垮的。

他们,有长期代谢问题

高血糖、高血脂、腹型肥胖,这些代谢问题,不只是“不健康”,它们是胰腺癌的“温床”。

研究发现:在这300名死者中,有71.2%的人在胰腺癌前就有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问题。

血糖异常会刺激胰岛细胞反复增殖,增加DNA突变几率。而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堆积,会造成慢性低度炎症,进一步破坏胰腺细胞的微环境。

2022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指出:腹围大于90cm的男性,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7倍。

我曾接诊过一位42岁的建筑工程师,身高175cm,体重却达到了102公斤。他总说“胖点没事,吃得下才有福气”。直到一次突发黄疸,才查出胰头癌,已经侵犯胆总管。

健康,不是你吃得下多少,而是身体能承受多久。

他们,忽视了最早的“信号”

胰腺癌早期最常见的信号,其实不是疼痛,而是“消化异常”。

比如饭后腹胀、油腻食物不耐受、体重莫名下降、小便颜色变深、皮肤轻微发黄等。

这些信号细微,却危险。因为胰腺的特殊解剖位置决定了它不易早期表现出典型症状。

但这群人中,超过65%的人曾在发病前6个月内出现过这些症状,却被误认为是“老胃病”或“胆结石”,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2023年中国胰腺疾病研究联盟发布的报告明确指出:“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持续1个月以上的不明腹部不适,必须排查胰腺问题。”

我曾处理过一个病例:一位56岁的出租车司机,连续几个月饭后腹胀、总说“可能是夜班吃得晚”。直到眼白发黄后才就诊,已为晚期。

很多人不是输在疾病本身,而是输在了“不当回事”。

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不要再迷信“无症状就等于没病”。高风险人群应该定期做胰腺超声或CT,尤其是有家族史、糖尿病、肥胖者。

第二,把“胰腺友好型生活”过起来。少油、少糖、高纤维饮食,不抽烟、限制饮酒,规律作息。

第三,学会“情绪排毒”。别再硬撑,多倾诉、多运动、多睡觉。健康不是熬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第四,关注体重的“非正常下降”。每月体重下降超过3公斤,尤其没有刻意节食时,请立刻就诊。

第五,别盲目迷信“保健品”。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保健产品能有效预防胰腺癌,而滥用反而可能干扰肝胰代谢。

引用:2022年《国家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年度总结》指出:“公众对胰腺疾病的认知误区,是当前早诊率低的核心原因。”

我们不是要活得多壮,而是要活得清醒。

我走过太多病房,见过太多人在临终前说:“早知道我就……

但人生没有“早知道”,只有“现在就做”。

你愿意现在开始,改变一点点吗?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中华消化杂志2022年第42卷第10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第2期中国胰腺疾病研究联盟年度报告2023年国家消化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年度总结2022年肿瘤预防研究杂志2023年第19卷第3期胰腺疾病的认知误区,是当前早诊率低的核心原因。”

来源:杨医生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