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名人——李景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4:11 1

摘要:李景椿(生卒年不详),字松阿,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新桥街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前后九年连任三任稷山(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知县,是稷山历史上任期较长的一位知

李景椿(生卒年不详),字松阿,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临安镇新桥街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前后九年连任三任稷山(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知县,是稷山历史上任期较长的一位知县。清同治四年(1865年)版《稷山县志》载:这位李知县“遇事公断,略不徇私,所需薪米,绝不苦累民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调任泽州凤台县(今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知县。任过山西宝德知州,

稷山稷王庙献殿李景椿的《七古》(全诗明快流畅、思古喻今、情感深邃、才华横溢、胸襟豁达。追思后稷发展农耕,树艺五谷的丰功伟绩,深情表达了后稷儿女敬缅先祖,崇德报功,修复稷王庙的经过。李景椿是云南省建水人,在稷山主持修建稷王庙,明确指出“为问稼穑何自起,立我烝民始稷邑”。说明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从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穑开始的。表明当时全国对后稷兴起于稷山,在稷山开创华夏农耕伟业是有着普遍共识的,因为李景椿是云南人,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情况下,有这样的认识,可见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穑的史实在当时并不存在争议。重建稷王庙告成赋七古一章以纪其事):

古来农官粤稷弃,羊腓鸟覆诞育异。天生神圣非偶然,有相之道明树艺。

当年帝尧忧阻饥,分命后稷详土宜。播时五谷惟尔任,咨尔后稷其勉之。

从此教民辨种粒,秬粃糜芑诞降习。为问稼穑何自起,立我烝民始稷邑。

稷邑乐利遍南东,实颖实栗连岁同。于万斯年报功德,建立庙宇凌苍穹。

穹隆宝殿历年久,肇周新命寿山斗。迄自道光丙申年,一番回禄化乌有。

我思此殿神式凭,思文遗泽宜兢兢。况复德大配天帝,忍使殿宇倾频仍。

我莅斯土已三载,倡义建修始邑宰。召彼绅耆同相商,庙貌重新不可待。

邑之绅耆佥曰然,功程浩大广输捐。我亦分廉襄盛举,裘成集腋刚半年。

年来鸠工庇材速,鸟革翠飞起华屋。日复一日功告成,矞矞皇皇体制肃。

而今宫殿光九阊,有邰受命临上苍。翠叠稷峰获妥侑,频年定邀天降康。

康年穰穰咏乐岁,伫卜三登叠纪瑞。我赋此诗祈神灵,愿民永永沐神惠。

惠遍士民春复秋,馨香俎豆隆报酬。民人既育教化起,陈常时夏开薪醮。

君不见,奏庶艰食万世赖,禹皋都俞梦交泰。又不见,穑事开基八百年,元公制礼垂诗篇。

宜乎屡代钦崇重禋祀,此庙直与天地相终始。

道光岁次甲辰孟秋月吉旦,知稷山县事滇南,李景椿敬题。

李景椿不仅为稷山稷王庙献殿西山墙上写了《七古》一诗,而且为稷山稷王庙献殿东山墙上的稷山八景分别题了诗:

《稷峰叠翠》(清·李景椿)

昂首层霄俯万重,配天功德重先农。当年教稼知何处,瑞荡勋州第一峰。

《姑射晴岚》(清•李景椿)

五云深处即仙家,一道岚光落照斜。为问姑射缘底去,空余仙迹映晴霞。

《汾水孤舟》(清•李景椿)

欸乃声问芒苇洲,桃花古渡水西流。乘槎仙客今来否,月朗烟波一叶舟。

《玉壁秋风》(清•李景椿)

玉壁森森武库环,当年故垒亦雄关。而今忽听秋风起,势卷长河水一湾。

《羲陵晚照》(清•李景椿)

历元妙蕴订羲和,御日精灵永不磨。剩有一抔黄土在,夕阳落照瑞烟拖。

《文洞飞云》(清•李景椿)

高风落落胜名传,献策空留地上仙。心醉六经岩谷老,白云深锁洞中天。

《甘泉春色》(清•李景椿)

何年分得洞庭春,酿作甘泉色倍新。想是地灵钟宝气,故教淑景润芳尘。

《仙掌擎月》(清•李景椿)

谁将宝镜挂穹苍,一片清光射斗旁。为有紫金仙佛掌,高擎明月照天堂。

《重建稷王庙碑记》(李景椿撰)文曰:

盖闻有非常之功必享非常之报,故从古先圣哲王凡有功于天下后世者,类无不崇祠庙、隆豆祭以光祠典。然后是以求而功之大者孰有大于开万世粒食之源,如尧帝所举农师粤后稷者乎?当是时黎民阻饥,爰命后稷播时百谷,稷邑为古教稼地,即后稷发迹之所。距县南五十里,旧建有稷王庙于层峰之上。累朝尊奉久矣!明初太常定甲以夏四月十七日命有司肃礼致祭,历代因之。甚盛典也!顾道远则跋涉维艰,邑人士咸以供亿为苦。嗣于县治城中建立庙宇,所以崇盛德报大功,盖历有年所矣!居无何,道光丙申夏庙之正殿倏遭回禄,而画栋雕栏化为灰烬。神灵无所凭依矣!庚子冬,余忝莅斯土,甫下车谒庙瞻拜,见殿台宛然,而神灵失所,慨然兴重建之志。时以民事初膺,簿书旁午,未遐也。越癸卯岁民安物阜,百废渐兴。乃进绅耆人等而喻之曰:“惟兹稷邑教稼伊始,烝民乃粒,厥功不忘也。大德配天,斯庙不可缓也。”适邑之绅耆监生王灼、医士梁天栋、监生高向葵亦具禀前来,佥请重建以为斯邑光,且曰:“阖邑士民世世代代食稷王之德远矣!其敢忘稷王之功乎?虽工程浩大,惟邑侯倡议捐修,灼等亦广为募化,庶集腋成裘,在此举也。”惟时众志即定,询谋佥同,余与同城两学暨城守捕尹诸君亦各量分清俸为士民先,而阖邑人等糜不欣然。共解曩金输将勇跃,并邻邑、外省亦皆闻风鼓舞,好义捐赀,不数月间共得若干金,而经费于是大备。已而命王灼、梁天栋、高向葵等力董其事。购异材、选良工、精陶殖、运石土,结构经营,旧基之狭者广之,低者昂之。而殿宇较前宏敞焉!其殿前则建享亭以伸崇报,东西隅则起两楼以悬钟鼓。后殿暨两廊亦旧者重新、缺者增补,经始于岁癸卯夏,越乙巳岁工始告成。观于鸟革翚飞,龙翔凤翥,云霞灿烂,金碧辉煌,见之者孰不羡曰:此斯邑之大观乎?而不知此非徒壮观瞻云尔也,所以妥侑神灵者在此也。所以报稷王非常之功者,亦在此也。从此对越在天降尔遐福,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共蒙神庥,讵有极与?工竣稷邑人士列状请记,余深喜稷人士,不忘稷之有功于民也。且喜稷人士能报稷之功而知乐利之所贻者,远不惮竭力以共襄盛事也。因历叙始末,勒诸贞珉。其他好善乐施并督工姓氏例得备书以垂不朽云。

延伸阅读:稷山稷王庙、万荣稷王庙“无梁殿”、李景椿倡建稷山稷王庙、过桥米线传说

稷山稷王庙:

稷王庙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县城中心,系专祀农圣后稷(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人)之古建筑。稷王庙原在稷山县城以南25公里的稷王山上,相传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稷王庙乃为元代创建,明隆庆元年(1567年)迁至现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15.1亩。据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碑文记载,原庙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失火焚尽,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县知事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重建的原因是原庙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因火灾被焚毁。现在的稷王庙为清代遗物,一座集琉璃、木刻和石雕艺术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以其壮美罕见而著称。目前,稷王庙保存有山门、钟楼、鼓楼、献殿、正殿、泮池和姜嫄(后稷母亲,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人)殿等建筑。其中,姜嫄殿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则为明清时期所建。稷王庙以木、石雕刻著称,其中廊柱、栏板的装饰以及山水人物、耕耘碾打等农事活动图景的艺术价值尤为突出。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十七日,四方人士必聚于此,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姜嫄殿三间系单檐硬山顶,素筒瓦覆顶,唯琉璃饰似为明代遗物。殿前有卷棚式四柱亭一间,亭前延南为泮池,上建一单孔石桥,长20米,宽2米,桥栏以20块石雕构成,上雕八仙人物及花卉,图案。过桥攀石阶而上为后稷楼,系楼阁工重檐什字歇山顶,楼高30多米,上覆琉璃彩瓦,脊饰螭吻,仙人,天马神兽等。楼东西长20米,南北长19米,四面有3米宽的回廊,二十根石雕术擎立其间,殿前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工艺精湛。回廊外围以52块雕花石板成屏形栏杆。拾阶登楼,楼上四周设木质栏杆,稷山全县景历历在目。楼前献殿八间,进深10米,东西宽14米。系单檐硬山顶,琉璃彩瓦装饰。在献殿东西两山墙上嵌有巨幅石刻,均高2米,宽8米。西山墙为道光23年,稷山知事李景椿为重建后稷庙告成因赋《七古》一章,全文共四百祭字,文秀字劲;东山墙为稷山八景,诗图并茂。前后檐下立栏花板上为木质浮雕之农事活动图,处耕播种至收割碾打等。献殿两翼建钟鼓二楼,长宽各四米,均为楼阁式重檐什字歇山顶,繁昂复斗,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琉璃彩瓦。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1996年1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正式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荣稷王庙“无梁殿”(即正殿):

万荣稷王庙“无梁殿”原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南张乡太赵村,因整个建筑没有通长大梁承托而得名。无梁殿宏伟壮观,颇具规模,可惜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保存下来的仅有无梁殿和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的舞台。走进无梁殿举目瞻仰,整个大殿好似一把撑开的大伞。它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房屋四檐整齐,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托,檐五脊顶。殿内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后两段,穿插相构,两根斜撑术集结屋顶,重力四散下层。方形间架,互相牵依;顶脊小而灵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个屋顶部分不及殿长的五分之一。这种别具一格的建筑结构和特殊的民族风格,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无梁殿始建年代无考,唯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重修字样还可辨认。从现存形制看,其斗拱结构和一部分石柱础上还保留着金代的特点,无梁殿确属金代建筑物无疑。稷王庙内民国十年(1921年)重修的那座舞台,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这是由无梁殿内北墙上镶嵌的一块石碑得到印证的。此碑高0.31米,宽0.37米,正书无额,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三月初三立。碑文为:“今有本庙自建修年深,虽经兵革,殿宇而在,现有舞基不曾兴盖。今有本村□□□等谨发虔心,施其宝钞二百贯文,创建修盖舞厅一座,刻立斯石矣。”元至元八年(1271年)为元世祖忽必烈取得全国政权后的第一年。据此碑文,可知元朝初期戏剧登台表演已很普遍。它对了解和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稷王庙无梁殿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金代建筑在山西省亦不多见。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景椿倡建稷山稷王庙: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稷王庙失火被毁,一直没有修复。李景椿任稷山知县后,修复稷王庙的事提上议事日程。当时测算修建费用要花掉白银一万两,要是按正常情况就根本修不起来。因为当时稷山全年的公粮征收,折合成白银才四万二千多两,要在四万多两的基数上再向群众摊派一万两,这是无论如何办不到的。而且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从清廷到地方军费开支吃紧,根本没有经费下拨。李景椿既没有向群众摊派,也没有向上级要钱,而是召集乡绅、父老商议集资兴建。李景椿率先捐出自己的养廉银五百两,(清代实行低俸禄、高养廉银的制度。知县每年俸银只有50两左右,而养廉银根据业绩大小可领到1000至2000两。类似现在的工资低、奖金高的情况)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占全部修建费用的二十分之一。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半年努力,筹够了所需钱款和物资。根据稷王庙石碑上保存到现在的捐资人名单来看,捐献者有全县的工商业主、有各乡村的群众、有稷山籍的大小官员。所捐的有白银、有铜钱、有砖瓦、有木料、有石材。稷王庙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修复完成,修建的材料和工艺采用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屋顶没用普通筒瓦,而用了琉璃瓦(解州关帝庙用的是普通筒瓦)、为了避雷琉璃屋脊上镶嵌了铁艺(关帝庙和故宫都没有)、大殿四周石柱全由青石雕刻而成,特别是水、火两根蟠龙柱的工艺超过北京故宫,为全国古建之仅存。整个稷王庙建筑牢固、气势宏伟、精益求精、流光溢彩。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再次维修后直到2003年整修,在长达113年的时间里不仅没有任何维修,而且连续使用,期间还有日寇、二十世60、70年代的破坏,但是稷王庙的主体建筑依然牢固如初。屋顶不漏雨、地基不下沉、石刻不脱落、铁艺不锈不坏。李景椿主持修建的稷王庙不仅硬件设施非常到位,而且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李景椿特意为这次稷王庙重修写了碑文。稷王庙献殿西山墙上石刻的李景椿《七古》一章,全诗明快流畅、思古喻今、情感深邃、才华横溢、胸襟豁达。追思后稷(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人)发展农耕,树艺五谷的丰功伟绩,深情表达了后稷儿女敬缅先祖,崇德报功,修复稷王庙的经过,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明珠。李景椿明确指出“为问稼穑何自起,立我烝民始稷邑”。说明中国农业的起源,是从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穑开始的。李景椿的《七古》一诗,不仅诗做得好,而且字写得漂亮。一笔行书,堪称一绝,全文一气呵成,飘逸萧洒,宛若行云流水,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李景椿还为稷王庙献殿山墙和大殿大门两侧分别题写了“统肇王基,功崇平地;源开粒食,德大配天。”“思文配乎天,树八百年王业之本;率育命自帝,开亿万世粒食之源。”“稼穑劳,后躬播种,功勋垂百代;民人饱,圣德崇隆,祠宇耸千秋。”三副楹联。这些楹联对仗工稳,意境深远,高度概括了后稷发展农业,培育五谷的不朽功绩。饱含深情的寄托着后稷儿女对后稷的无限敬仰之情,歌颂后稷功崇平地,德大配天。歌颂后稷树立了周朝八百年王业之本,为子孙万代开创了粒食之源。全部楹联遣词用字朴实无华,没有神鬼灵应之类的封建糟粕和迷信色彩。而且全部由李景椿以楷体书法进行书写的这些楹联,字大如斗、一丝不苟、笔力虬劲、铁线银勾、入木三分、宛如刀刻,也是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稷王庙钟楼和鼓楼还有“洪音曾共虞笙间;雅韵尝偕禹馨垂。”、“岂铭教稼之勋业;用肃崇祠之拜瞻。”、“援枹非作三军气;警众恍催万姓耕。”、“莫讶楼中声坎坎;且听阙下响咚咚。”等名家楹联。穿透历史的烟云,在时隔162年之后的2006年,稷王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虽然维修的焕然一新,但是稷王庙的主体部分还是李景椿当年主持修建的。

过桥米线传说:

建水版:

清朝道光年间,建水东城外太史巷(现仍存)有个叫刘家庆的厨师在鸡市街(现仍存)头开了一个名叫“宝兴楼”的米线馆。清咸丰四年(1854年)的一天清早,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来到米线馆中吃米线。此人叫刘家庆照自己介绍的方法做出汤来配米线吃。方法是:取一块生猪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后盛于一个大碗中,舀上一调羹熟猪油淋于猪脊肉薄片上并盖上数片地椒叶子,然后再舀一大勺滚烫的草芽鲜肉汤氽入碗中,另用一个碗盛米线。店主人照此做好后,这顾客先用筷子在汤中搅拌片刻,再将米线挑入汤碗中吃起来。此人正是李景椿,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进士,多年来在外省做官,回乡后仍然仿照外省人“涮锅子”的吃法,试用小粉水揉捏过的猪脊肉薄片氽汤食用,其味异常鲜美。刘家庆对李景椿的这种吃法感到很好奇,问道:“大新爷(旧时建水人对当地的举人、进士的尊称),你的这种吃法叫什么?”李景椿回答说:“我从桥东(锁龙桥)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吃的是过桥米线。”随后,刘家庆采用李景椿介绍的方法烹制氽肉汤配米线卖,并以李景椿说的“过桥米线”来命名,“过桥米线”由此传开。刘氏经营过桥米线传至刘世清沿袭了四代人,一直使用“过桥”之名。之后,在建水经营“过桥米线”的人多起来,主要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汤和米线统一由经营者配制,备两个碗,一个盛汤,一个盛米线,顾客买好后,用筷子先搅一搅氽肉汤再放片刻,将米线挑入汤碗中涮着吃。另一种是馆子设在榨米线作坊的附近,馆子专卖氽肉汤,顾客将汤买好后,抬到餐桌上,又到厨桌上取一把小筲箕去米线作坊的石缸处买米线,卖者将米线从石缸中抓入小筲箕内,顾客将米线控干水后,把米线抬到桌前扒于汤碗中涮汤吃起来。这种经营形式较为常见,几乎城内外榨米线的作坊附近都有专卖氽肉汤的馆子或摊点。现在过桥米线早已风行全国,成为云南地方名小吃。

蒙自版:

清朝初年,云南蒙自(今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有位书生,家住南湖,每日用功读书,准备考取功名。为更专心读书,书生在湖中菘岛筑了一间茅屋,与湖岸有一桥相连。妻子每天送来饭菜,但每次送到后。饭菜已经凉了,书生吃得很不舒服,妻子看到丈夫日渐消瘦,很着急。一天,妻子炖了一只鸡连汤送来给丈夫滋补身体,连日操劳的妻子走到桥中间时晕了过去,等醒来之后,发现鸡汤还是热的,原来汤上有一层油起保温作用,妻子由此得到启发,每日送来鸡汤、生肉、蔬菜和米线放在一起食用,书生身体日渐强壮,更加用功读书,终于考取了状元。众人前来贺喜,妻子又炖了一只鸡、米线、生肉招待客人,客人吃得兴致大发,问书生妻子这种吃法名字,书生妻子立刻想到每天走过的小桥,顺口说:“过桥米线”,从些名声鹤起,过桥米线流传至今。

清代李景椿作品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县城中心——稷王庙

稷山稷王庙献殿山墙一侧李景椿题写的楹联:“统肇王基,功崇平地;源开粒食,德大配天。”

稷山稷王庙正门两侧李景椿题写的楹联:“稼穑劳,后躬播种,功勋垂百代;民人饱,圣德崇隆,祠宇耸千秋。”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清河镇上费村——李氏碑楼,碑题“邑乡绅士李安邦李定国伯仲氏散粟义行碑”李景椿撰

这是一座懿行碑。碑主之一李文魁,字安邦,据说和蒙古人做马鞍子生意发达了,号称“李百万”

李景椿倡导重建稷王庙时,李文魁捐了银子的

现稷王庙大殿东山墙上功德碑有记载:“例授儒林郎吏部候选州同李文魁捐银一百五十两”

2021年01月26日星期二《华西都市报》—A12读城记刊载“李景椿发明了过桥米线”

云南过桥米线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闻喜、稷山、盐湖四县交界处——稷王山

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县城中心——稷王庙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稷山稷王庙图片

来源:夏雨弄斑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