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的客厅里,暖黄色的灯光照亮整个空间。木质茶几上放着两部手机,一部是银色的智能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视频播放界面,音量键旁似乎有手指按压的痕迹;另一部是黑色的老人机,放在旁边,屏幕暗着。沙发上,一位穿着碎花衬衫的中年婆婆侧身坐着,眉头微蹙,右手拿着老花镜,似
傍晚的客厅里,暖黄色的灯光照亮整个空间。木质茶几上放着两部手机,一部是银色的智能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视频播放界面,音量键旁似乎有手指按压的痕迹;另一部是黑色的老人机,放在旁边,屏幕暗着。沙发上,一位穿着碎花衬衫的中年婆婆侧身坐着,眉头微蹙,右手拿着老花镜,似乎刚放下手机;对面沙发上,一位穿着浅灰色卫衣的年轻儿媳背对着婆婆,左手握着手机,肩膀微微紧绷,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微妙的紧张感,茶几上还放着一杯没喝完的菊花茶,袅袅热气正慢慢消散。
周三晚上,林薇刚把电脑里的工作文件保存好,就听见客厅里传来震耳欲聋的戏曲声。她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太阳穴,起身走到客厅,看见婆婆张桂兰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那部黑色的老人机,耳朵凑在手机旁,跟着戏曲的节奏轻轻点头。
“妈,您这手机音量也太大了,我在书房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对您耳朵也不好啊。” 林薇走过去,指了指婆婆手里的手机,语气尽量温和。
张桂兰愣了一下,把手机从耳边拿开,看了看屏幕,又看了看林薇:“大吗?我觉得刚好啊,我耳朵有点背,声音小了听不清。以前在老家,听收音机都开这么大声音,习惯了。” 说着,她又把手机凑回耳边,戏曲声依旧响亮,甚至盖过了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鸣笛声。
林薇无奈地笑了笑:“妈,咱们现在住楼房,隔音没那么好,声音太大可能会影响邻居。而且长期听这么大的声音,对听力损伤更大,您要是听不清,咱们可以调大字体,或者我帮您把手机的助听器功能打开。”
张桂兰皱起眉头,把手机往沙发上一放:“调什么字体啊,我眼神好着呢,不用那个。助听器功能我也不会用,再说了,我听个戏怎么就影响邻居了?这都晚上八点了,谁家还没休息啊,我年轻的时候,村里晚上唱戏,比这声音大多了,也没人说啥。”
林薇没想到婆婆反应这么大,她深吸一口气,耐着性子解释:“妈,城里和老家不一样,邻居都住得近,有的人可能白天工作累了,想早点休息,声音太大容易吵到别人。而且您看,小宇明天还要上学,要是被这声音吵得睡不好,影响第二天上课就不好了。” 小宇是林薇和丈夫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平时睡眠比较浅。
提到孙子,张桂兰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但还是有些不服气:“那我把声音调小一点总行吧?不过可不能太小,太小了我真听不清。” 说着,她拿起手机,开始按音量键。可她眼神虽然不错,但对手机的操作不太熟练,按了好几下,音量不仅没减小,反而更大了,戏曲里的锣鼓声差点震到林薇的耳朵。
“妈,您按反了,应该按下面那个键。” 林薇赶紧上前,想帮婆婆调音量。
张桂兰却下意识地把手机往后一躲:“不用你帮,我自己来,这点小事我还做不好吗?” 她又低头研究起手机,手指在音量键上反复按动,可音量还是时大时小,始终没调到合适的程度。折腾了好几分钟,她有些烦躁地把手机扔在沙发上:“这破手机,怎么这么难用!早知道当初就不换这个了,还是以前的收音机好用。”
林薇看着婆婆有些挫败的样子,心里也有些不忍。婆婆是上个月才从老家过来的,为了方便联系,丈夫给她买了这部老人机,可婆婆一直不太习惯用。“妈,您别着急,我教您怎么调,很简单的,您学一遍就会了。” 林薇拿起沙发上的手机,手把手地教婆婆:“您看,这个上面的键是调大音量,下面的键是调小音量,您想调小的时候,就按下面这个,按一下音量就小一点,您试试。”
张桂兰半信半疑地接过手机,按照林薇说的,轻轻按了一下下面的键,手机里的戏曲声果然小了一些。她又按了几下,音量变得刚好能听清,又不会太吵。“哎,还真管用!” 张桂兰脸上露出了笑容,语气也缓和了不少。
林薇也松了口气,笑着说:“您看,很简单吧。以后您想听戏,就按这个键调音量,要是听不清,再稍微调大一点,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新的矛盾又出现了。
林薇早上七点要去上班,她习惯早上起来听一会儿新闻,了解一下当天的时事。她拿着手机,坐在餐桌旁,把音量调到适中,刚好能听清,又不会打扰到其他人。可刚听了没几分钟,张桂兰就从卧室里走了出来,皱着眉头说:“薇薇,你这手机声音怎么这么小啊?我在卧室都听不见,你是不是又把我昨天教你的忘了?”
林薇愣了一下,看了看手机:“妈,我这是听新闻,不用开太大声音,我自己能听清就行。”
“那怎么行啊,听东西就得开大声点,不然听不清多难受啊。” 张桂兰走过来,不由分说地拿起林薇的手机,就开始按音量键。她还记着昨天林薇教她的,按上面的键调大音量,没几下,手机里的新闻播报声就变得很大,整个餐厅都听得清清楚楚。
“妈,您别调这么大,我自己听,不用开这么大声。” 林薇赶紧想把手机拿回来。
可张桂兰却把手机举得高高的,不让林薇拿:“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声音大了听得清楚,对耳朵也好,我这是为了你好。你看你每天上班那么累,要是听不清新闻,多影响心情啊。”
“妈,我真的不用,这么大声音我耳朵都快受不了了。” 林薇有些无奈,她知道婆婆是好意,可这种好意让她有些招架不住。
两人正拉扯着,丈夫张明从卧室里出来了。他看着眼前的情景,无奈地叹了口气:“妈,薇薇,你们这是怎么了?一大早的就吵吵嚷嚷的。”
张桂兰抢先说道:“明明,你看薇薇,听个新闻把声音开得那么小,我让她调大一点,她还不愿意,我这是为了她好,她还不领情。”
林薇也有些委屈:“老公,我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听个新闻,声音太大我不舒服,而且现在才七点,爸还在睡觉,别吵到他了。” 林薇的公公因为身体不好,需要多休息,平时都要睡到八点多才起床。
张明看了看母亲,又看了看妻子,知道两人都没错,只是生活习惯不一样。“妈,薇薇,你们都别着急,听我说。妈,薇薇听新闻喜欢小声,她自己能听清就行,不用按您的习惯来。您想听戏的时候,就按您舒服的音量,只要别影响到别人就行。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咱们互相迁就一下,好不好?”
张桂兰想了想,又看了看林薇有些委屈的样子,心里也有些不好意思:“我…… 我就是觉得声音小了听不清,怕薇薇不舒服。既然薇薇喜欢小声,那我以后不随便调她的手机了。”
林薇也赶紧说:“妈,我知道您是为了我好,对不起,昨天我说话可能也有点急了。以后您要是想听戏,调音量的时候要是不会,就叫我,我帮您调,咱们互相商量着来。”
张明看着两人和解的样子,也笑了:“这就对了嘛,一家人在一起,互相迁就一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妈,您昨天不是说想学用手机拍照吗?等晚上我教您,薇薇也一起学,以后咱们可以一起给小宇拍照。”
张桂兰一听,眼睛顿时亮了:“真的吗?那太好了!我早就想学了,就是一直不好意思说。”
林薇也笑着说:“妈,我也想学,以后咱们可以一起给小宇拍照片,记录他的成长。”
那天晚上,张明教张桂兰和林薇用手机拍照,张桂兰学得很认真,遇到不懂的就问,林薇也在一旁帮忙,偶尔还会和婆婆开玩笑。客厅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紧张气氛,取而代之的是欢声笑语。
从那以后,张桂兰再听戏的时候,会主动把音量调小,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震耳欲聋;林薇早上听新闻的时候,也会注意把音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避免影响到家人。有时候,张桂兰还是会不小心把音量调大,林薇就会笑着提醒她,张桂兰也会赶紧调小,还会不好意思地笑一笑。
周末的时候,一家人还会一起用手机拍照,张桂兰学会了用手机给照片加滤镜,还会把拍好的照片发给老家的亲戚看,跟他们炫耀自己的孙子有多可爱,儿媳有多孝顺。
林薇渐渐发现,其实婆婆并不是不讲理,只是生活习惯和自己不一样。只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沟通,很多矛盾都能迎刃而解。而那部曾经引发矛盾的手机,也渐渐成了连接婆媳感情的纽带,见证着这个家庭里点点滴滴的温暖与包容。
来源:就喜欢说三道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