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风波的起点是罗永浩9月10日在社交媒体上的发文。他称与同事在西贝就餐时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描述菜品口感“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
01 事件起因:罗永浩西贝之争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罗永浩9月10日在社交媒体上的发文。他称与同事在西贝就餐时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描述菜品口感“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
罗永浩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强调消费者拥有知情权。他表示:“我的诉求并不是打这个西贝,或是贾老板,我对他们没什么兴趣。但我很希望借着这次的事件,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02 西贝强硬回应,开放后厨
面对指控,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态度强硬地否认使用预制菜,称“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
为自证清白,西贝宣布自9月12日起,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参观,消费者可申请佩戴防护工具进入厨房查看任意菜品制作过程。
同时,西贝还上线了“罗永浩菜单”,包含其当日所点13道菜,承诺“不好吃不要钱”。
03 于东来趟浑水,口碑暴跌
就在于东来发文支持西贝后,网友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负面。评论区充满了“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发文?”和“东哥,这个大瓜你吃不起,这波我挺罗永浩”的批评。
甚至有人直言“突然,热爱的胖东来变的陌生起来”和“好感败光”。于东来试图解释自己的立场,表示“因为正义,因为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
但消费者似乎并不接受这种解释,批评声浪持续不断。
04 站队西贝,于东来为何翻车?
于东来支持西贝,并非首次为其他企业家站台。不久前,他曾公开称赞聂哲圣的商业理念,结果聂哲圣旗下机构因“非法办学”“虚假宣传”等问题翻车。
于东来的逻辑源于胖东来的品控基因:在他看来,西贝、海底捞的供应链规范性、食材安全性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属于“相对放心”的餐饮选择。
但公众的关注点截然不同。在罗永浩掀起的“预制菜知情权”浪潮下,消费者要的是信息透明:是否使用预制菜、使用比例多少,企业应如实告知。
05 消费者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
此次争议的核心并非“预制菜有害”,而是“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多位网友指出,消费者出门吃饭就想吃好点,千挑万选结果是隔夜的菜。
隔夜也行,透明化让顾客自己选择,价格也要定的合理。罗永浩一行人点了十五道菜,花了六七百,难怪接受不了。
现行法规并未强制企业披露此类信息。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国际品牌长期使用预加工食材,却从未标注“预制菜”。
06 于东来紧急撤退,删除贴文
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于东来最终选择删除力挺西贝的言论。深夜紧急删除两条力挺西贝的抖音视频,未作任何公开说明。
他还同步将抖音账号设为“私密状态”,拒绝接收外界评论,彻底“隐身”。这一行为被网友解读为“舆论压力下的仓促退缩”。
此前,于东来已经连续删除了两篇为西贝站台的微博文章,而且关闭评论。
07 口碑易碎,且行且珍惜
于东来的“口碑护城河”出现裂痕。消费者开始质疑“胖东来的品控是否也有隐藏问题”。
于东来需要明白:胖东来的公信力是“易碎品”,每一次对外站队都是一场信任豪赌。公信力的建立需要十年积淀,而坍塌可能只在一次判断失误的瞬间。
与其用“胖东来担保”为他人背书,不如将精力放回自身业务的深耕上——消费者信任胖东来,是因为“胖东来自己做得足够好”,而非“胖东来觉得别人好”。
于东来已经删除了力挺西贝的贴文。 他的抖音账号转为私密状态,拒绝接收评论。 网友评论道:“东来叔,别参与他们了,有套路”。
罗永浩在直播中表明立场:不反对预制菜,但是希望预制菜餐厅公开信息,保护消费者知情权。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