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永远不知道菜单上写的“每日鲜活”,和后厨操作的“科技与狠活”,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最近出门吃饭,越来越像开盲盒。
你永远不知道菜单上写的“每日鲜活”,和后厨操作的“科技与狠活”,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而把这场“薛定谔的活鱼”游戏玩到极致,最后把自己玩崩了的,就是太二酸菜鱼。
这个曾经让无数年轻人在商场门口排队排到怀疑人生的品牌,如今的状况突出一个尴尬:店里的人还没门口保安多,股价跌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从资本市场的宠儿,一夜之间变成了没人要的“渣男”。
太二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一场关于“信任”的极限拉扯。
它用尽全力告诉你,我是一个有趣、有料、有底线的“三有青年”;可当你扒开它的底裤,才发现里面藏着一个“预制菜”做的假肢。
这就很魔幻了。
一开始,大家为什么喜欢太二?
因为他装逼。
“超过四人恕不接待”、“本店不做外卖”、“酸菜比鱼好吃”,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直接把自己的逼格拉满,精准筛选出了一批愿意为“态度”买单的年轻人。
这套玩法在商业上叫“筛选目标客群,制造稀缺性”,说人话就是“爱吃不吃,不吃滚蛋”。
年轻人就吃这一套。越是不让干嘛,越是觉得酷。
但支撑这一切的,还有一个隐形的承诺:我这么拽,是因为我的产品牛逼,我的鱼,是活的。
结果呢?一个“下单6分钟上鱼”的热搜,直接把太二的底裤给扒了。
常识告诉我们,从捞鱼、宰杀、去骨、切片到下锅,一套流程下来没个十五分钟根本搞不定。你这6分钟,是用了什么赛博坦科技吗?还是说你们家后厨的时间流速和外面不一样?
答案很简单,就是预制菜。
中央厨房早就把鱼片处理好,冷链配送到门店,后厨师傅的工作,本质上就是个加热工。
这事儿本身没什么,餐饮工业化是趋势,为了效率和标准化,用半成品无可厚厚非。
但问题出在哪?
出在你的宣传和你的实际操作,完全是两码事。这就好比一个健身教练,天天在朋友圈发自己的八块腹肌,结果你找他上课,发现他用的是肌肉衣。
这就是欺骗。
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当成了傻子,花了吃现杀活鱼的钱,结果吃了个料理包,这口气谁能咽得下去?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
眼看瞒不住了,太二的母公司九毛九赶紧搞了个“明厨亮灶鲜活升级”,在全国挑了68家店,说以后这些店都是现杀活-鱼了。
这话术,简直是自杀式公关的典范。
你这不等于公开承认,除了这68家,剩下的几百家店以前用的都不是活鱼吗?这不是把“我是骗子”四个字刻在脑门上吗?
信任一旦崩塌,就是山崩地裂。
紧接着,品控问题开始连环爆炸,鱼片发酸、筷子检出禁用物、食材过期被罚……曾经那个标榜自己“干净、透明、有态度”的酷盖,转眼就成了一个浑身是洞的破筛子。
消费者的投票,永远是最诚实的。
当排队成为历史,当翻台率从4.g8次/天的高光时刻,一路俯冲到3.1次,甚至更低,就说明这个品牌的故事已经讲不下去了。
而资本市场,更是冷酷无情。
九毛九的股价,从38港元的神坛,一路自由落体到2块多,市值蒸发超过九成。这已经不是腰斩了,这是直接给你截肢到脚脖子。
深交所把它踢出港股通名单,各大机构纷纷下调评级,那意思就是:别玩了,没意思,我们找下一个还能骗人的故事去了。
太二的困境,是所有网红餐饮的宿命。
它们的发家,靠的从来都不是产品本身有多么惊为天人,而是踩中了某种情绪、某种潮流,本质上是一种流量生意。
瞎积薄发的背后,往往是脆弱的商业根基。
它们遵循的是一套互联网打法:打造一个爆款单品,设计一套能病毒式传播的营销话语,然后用资本的力量玩命开店,快速复制,抢占市场。这就是典型的快种快收模式。
在市场好的时候,这个模式看起来很美。大家都有钱,愿意为新鲜感和社交货币买单。你店开得越多,故事就越性感,股价就越高,就能融到更多的钱去开更多的店。
这是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
但当经济下行,所有人的钱包都捂得比新买的AJ还紧的时候,这个循环就反过来了。
大家开始回归理性,开始计较性价比,开始思考“我花七八十块钱吃一盆酸菜鱼,到底值不值?”
一旦消费者开始思考,网红品牌就离死不远了。
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就像一份P得跟写真一样的体检报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太二的那个阴影,就是对“鲜活”的背叛。
现在,太二想自救,搞“鲜活模式”,试图把当年吹过的牛逼给圆回来。
他们想干嘛?
他们想把所有门店都改成现场杀鱼。
有用吗?
短期内有用。数据显示,试点门店的营业额确实涨了。但问题是,这玩意儿成本太高了。一家店改造就要五六十万,还要重新培训厨师,重构供应链。这对于一个现金流只剩不到5个亿,并且还在持续失血的公司来说,无异于一场豪赌。
这就好比商战,比的从来不是谁的拳头硬,而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太二现在就是那个被打到在地上喘气的选手,他想站起来反击,却发现自己连抬起拳头的力气都快没了。
更要命的是,整个九毛九集团,除了太二,其他品牌也都在拉胯。怂火锅、九毛九西北菜,业绩一个比一个难看。这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这家公司,本质上是个只会生“网红”的流量工厂,它缺乏孵化一个真正“长红”的品牌的能力。
当家里的顶梁柱“太二”倒下时,其他歪瓜裂枣根本撑不起这个家。
所以,太二酸菜鱼的这场保卫战,打的根本不是“鲜活”,而是“活下去”。
它的故事给所有还在风口上飞的猪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第一,别把消费者当傻子,你可以骗他一次,但不能骗他一辈子。市场没有记忆,但消费者有。
第二,营销和逼格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产品本身才是那个“1”。没有了“1”,后面再多的“0”都是扯淡。
第三,不要迷信“大力出奇迹”的扩张模式。创业不是上风口,是上火山口,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是变成一个熟人。根基不稳,楼盖得越高,塌得就越快。
中国餐饮市场,正在从一场流量的狂欢,回归到价值的本质。
那些靠着营销噱头和资本催肥的网红们,好日子到头了。未来能活下来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把产品、服务和供应链这些笨功夫做到极致的企业。
至于太二,它能不能从ICU里抢救回来,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当一个品牌需要靠“保卫”某个核心卖点来续命的时候,它其实已经输了。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皮孩战士g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