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去商场,心里早就给自己画好了奖励的路线图——西贝羊排,一口咬下去能把一周加班的怨气都震没。
那天去商场,心里早就给自己画好了奖励的路线图——西贝羊排,一口咬下去能把一周加班的怨气都震没。
结果端上来第一刀切下去,我整个人像在看慢动作回放:肉是肉、香是香,就是那股“我活着”的劲儿不见了,好比你拿着演唱会票,却发现台上播放的是高清MV。
我还以为师傅今天手感差,谁知道服务员轻飘飘一句:“这个是我们中央厨房统一配送来的”,原来这盘羊排一路跨城冷链赶到我面前,只是在店里被热了个身,再穿上摆盘的小礼服,就算出道了。
瞬间脑子开始跑偏:我的钱,是花在炉火上的,还是电厂的电费账单?
其实这种事一点也不稀奇,它背后有套餐饮行业的老戏法:先找资本爸爸,把品牌拉高;再疯狂开分店,用标准化流程替代锅里的烟火;预制菜压低成本,然后用广告和故事哄顾客掏百元买一份“体验”。
以前这招灵得很,现在越来越卡,因为成年人的嘴巴诚实得要命,你骗不了它——哪怕菜单写满形容词,舌头只认现场版。
我跟西贝、云海肴打交道已经十几年。
2013年的时候,这类百元餐厅简直像从别处偷渡来的小奇迹:商场灯光照着大理石桌,人均100块就能吃上一桌地道地方菜,不管家庭聚会还是朋友小酌,都显得既体面又温暖。
他们当时还有种冲劲,就像赛季刚开打、志在夺冠的新球队,每一家门店都是主场。
后来速度跑起来,他们引来了投资人,于是全国撒网似地开新店。
可中餐不是披萨,中式锅铲需要手腕和直觉,而不是机器设定,于是他们搬出了所谓“中央厨房”神器,把复杂工序集中做完,再发货到各门店复活。
这解决了规模问题,也顺便偷走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新鲜感。
中国人的味蕾就是这么固执。
一两次预制还能糊弄过去,但如果每次都这样,那种惊喜感会被磨成塑料质感。
不信你看看荣小馆,人均价格翻倍,可大家愿意捧钱包过去,因为那里坚持现点现炒,有油烟、有变化,有临场的不确定性。
这东西,比冷链车更值钱,就像球迷宁愿顶风进球馆,也不爱坐家看转播延迟五秒的比赛。
然后环境突然换脸。
疫情之后的钱包收紧,北京今年餐饮收入掉了4.9%,大型企业利润率只有0.37%,云海肴创始人说做到1%就算赢别人。
在这样的泥坑里,多卖几份菜并不能多赚多少钱,因为房租、水电、人力这些硬支出不会少,还要养总部团队。
如果翻台率稍微慢下来,就是慢性缺氧,看似撑着,其实一步步困死自己。
有人劝,“国内不好混,可以出海啊!”
听起来浪漫,但现实骨感到能划破皮。
云海肴曾试水新加坡,结果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直接伤筋动骨,更别提法律法规、当地口味,以及管理上的巨大差异。
这些连锁虽然名字响亮,本质还带着“小作坊基因”,离开熟悉土壤,一个细节踩空就可能全军覆没。
有点像CBA球队跑去NBA打一轮客场赛,一半规则不认识,还想着赢球?
现在他们夹在尴尬位置,下拼不过夫妻老婆档,上够不到精品线,比如荣小馆那样敢涨价但靠品质站稳脚。
他们面对的是对价格敏感度极高的新消费群体,菜单多一个数字,有人立刻扭头走。
当年那个黄金区间,如今反倒成鸡肋,看上丰盛,下嘴寡淡。
西贝也明白危险,说要改造门店做回“现制模式”。
听起来振奋,可真干的话,要砸不少钱,还要解决效率难题:厨师回归明火操作意味着速度变慢,如果等太久顾客烦怎么办?
采购怎么调整才能控制成本?
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是谁拍板就搞定。
而且成败可能决定未来三五年的命运,这是豪赌,比总决赛抢七还刺激,只不过观众席坐满的是投资人和老顾客,他们眼睛不会眨一下等你失误。
讲句私话——消费者也是矛盾综合体,一边喊拒绝预制,一边遇到外卖优惠券,又乖乖接盒饭套餐。
有时候追求的是心理满足,不一定为了纯粹美味。
所以商业逻辑才顽固,只要有人买单,它就继续。
但随着信息透明度提高,每一次曝光都会让更多人警觉,从而逼整个行业重新定位方法论。
这不仅关乎盈亏,也是消费文化升级战的一部分,会淘汰一些牌子,也扶起新的玩家,让那些真正懂炉灶的人重新站舞台,而不是交给机器模拟烟火气息。
想想以前逛商场挑饭馆是一件没有猜疑的小快乐,现在走进去之前,总忍不住扫两眼:“这是现炒吗?”
、“是不是冰柜拎出来复活一下?”
这种氛围本身就在消耗信任,而信任,比利润难恢复。
一旦碎裂,即便砸广告预算,也补不上。
所以未来几年,我们真的可能看到一些熟悉招牌渐渐退隐,新玩家登场,用更细致、更有体验感的方法抢占胃口与时间,到时候,你我或许终于可以放心点一道不用问产地、不必怀疑生命力的羊排。
来源:一米一方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