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岁娃24斤送进去,22斤接出来,衣服穿成别人的,咽峡炎一茬接一茬——贵阳龙女士这段经历,像把早教中心的遮羞布一把扯下:原来“高端”俩字,只是装修,不是管理。
两岁娃24斤送进去,22斤接出来,衣服穿成别人的,咽峡炎一茬接一茬——贵阳龙女士这段经历,像把早教中心的遮羞布一把扯下:原来“高端”俩字,只是装修,不是管理。
钱退得拖成连续剧,负责人一句“孩子生病很正常”,直接把家长血压拉满。
教育局进场一查,晨检记录像草稿纸,消毒流程靠自觉,23%的同类机构齐刷刷中枪。
数字冷冰冰,落到自家娃身上就是发烧、掉秤、半夜跑急诊。
龙女士最后讨回七成费用,靠的是记者和12345轮番轰炸,不是机构良心发现。
剩下的钱得分期,像给违约方打白条,荒诞却真实。
更黑色幽默的是,事件曝光后,六家连锁品牌火速上线“透明托管”App,直播擦桌子、量体温。
早干嘛去了?
非得等娃瘦两斤、家长吼上热搜,才想起“让家长看见”是门生意。
省消保委出来补刀:签合同前,先查备案回执,再盯退费条款,最好把钱扔第三方账户,按月放粮。
话都说到这份上,翻译过来就是——别信机构嘴,信公章和银行。
园区里,新爱婴的门庭肉眼可见地空了,九月生源直接砍四成。
家长用脚投票,比任何五星好评都狠。
可跑路的是家长,留下的仍是娃,哭的还是自己。
有人提议给早教建“黑白名单”。
想法挺好,执行难说。
名单能过滤烂机构,却滤不掉“只要不出事就算赢”的侥幸心理。
真正该上链的是责任,不是招牌。
选托育跟相亲一个道理:证件齐全只是门槛,真过日子还得看细节——娃回来衣服有没有汗味,指甲缝里有没有彩笔渍,老师喊名字是亲昵还是敷衍。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才是安全感的“大”。
要是已经踩坑,别嫌麻烦,就医记录、聊天截图、缴费凭证全留档,12345、消协、媒体一起call。
别信“闹大对孩子不好”的鬼话,沉默才是对娃的二次伤害。
行业洗牌靠热搜,娃的成长等不起。
下一次再听到“我们也在努力”,请直接把合同翻到违约条款,指着日期让对方签字。
温柔要有,牙齿也得长。
来源:摇头晃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