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是来救女篮的?分明是来“送最后一程”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1:56 2

摘要:这场溃败发生在宫鲁鸣推行“万次投篮计划”之后,女篮姑娘们在高原集训中每人每天完成一万次投篮,练到“手都抬不起来”,结果罚球命中率却暴跌至68%,关键战最后两分钟甚至四罚一中。

女篮“万次投篮”计划,练到手都抬不起来了,为什么比赛还是输?

亚洲杯半决赛,中国女篮被日本队的三分雨彻底浇灭希望。日本队全场扔进16记三分球,命中率逼近50%,而中国女篮的外线命中率却惨淡到不足25%。

这场溃败发生在宫鲁鸣推行“万次投篮计划”之后,女篮姑娘们在高原集训中每人每天完成一万次投篮,练到“手都抬不起来”,结果罚球命中率却暴跌至68%,关键战最后两分钟甚至四罚一中。

这种“苦练”与“惨败”之间的巨大反差,成了宫鲁鸣执教理念落伍的缩影。 前男篮国手朱芳雨在直播中毫不留情地戳破真相:“高水平比赛里90%的出手需要移动中完成,我们的队员却还在练定点投篮,肌肉记住的只有安逸! ”

宫鲁鸣坚持的“双塔战术”在亚洲杯半决赛成了日本队的活靶子。 韩旭和张子宇两大内线坐镇篮下,却因为移动缓慢,无法及时补防外线,眼睁睁看着日本队通过快速传导球撕开空档。

技术统计显示,中国女篮的助攻失误比仅为1.2,而日本队高达2.1,这意味着我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像是在泥潭里挣扎。

让人费解的是临场指挥。 第三节被日本队打出15-0的攻势时,宫鲁鸣始终没有叫暂停,直到分差拉开到20分才有所反应,但胜负已定。这种“按部就班”的指挥风格,与现代篮球瞬息万变的节奏格格不入。

李梦的缺席始终是球迷心中的一根刺。作为上届亚洲杯决赛砍下17分的核心,她因“状态未达标”被排除在外,但外界普遍认为真实原因与宫鲁鸣的“纪律管理”有关,染发、美甲等个性化表达与教练推崇的“朴素拼搏”理念直接冲突。

与此同时,王思雨、杨舒予等主力上场时间被压缩,而状态低迷的球员却稳坐首发。

典型的案例是李缘。 尽管亚洲杯后多次交出0分、2分的惨淡数据,宫鲁鸣仍公开表示她是“未来扛大旗的队员”。

这种用人逻辑的错位,让球迷直呼“看不懂”。 张子宇的使用更是矛盾重重:她拥有绝对身高优势,却被要求练习并不擅长的运球突破,而教练组并未围绕其特点设计高效战术。

宫鲁鸣推崇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现实中演变为简单的加量蛮干。 女篮姑娘们刚结束WCBA联赛,身体尚未恢复,就被投入每天5.5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包括折返跑、封闭对抗赛等。 这种模式早在2017年就曾导致9名球员受伤,如今再度引发担忧。

而“万次投篮计划”的脱离实战更是被专业领域诟病。日本队训练中使用滑板机模拟高速横移投篮,美国队80%的训练结合挡拆和对抗,中国女篮却仍在机械重复定点投篮。 结果就是热身赛时三分命中率尚有31%,正赛暴跌至24%。

宫鲁鸣上任时,曾被视为女篮重回亚洲之巅的希望。他辞去篮协副主席职务,誓言通过长期集训和年轻化改革重塑球队。 但亚洲杯的失利彻底暴露了理想与现实的裂痕:12人名单中9人是前任教练郑薇时期的旧将,仅3名新人入选,所谓“年轻化”沦为口号。

致命的是教练组对现代篮球趋势的误判。 当国际篮坛普遍追求速度、空间和三分投射时,宫鲁鸣仍坚持内线肉搏和纪律至上,甚至要求球员统一素颜训练、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强化“为国拼命”精神。 这种家长式管理,与年轻球员的个性化需求产生激烈冲突。

输给日本队后,韩旭在采访中哽咽落泪的画面,与宫鲁鸣坚持“表现及格”的评价形成刺眼对比。 随后热身赛爆冷不敌云南财经大学队,累计失误高达40次,彻底将这支队伍的混乱公之于众。

朱芳雨的批评一针见血:“高压下动作变形,正说明练的是温室花朵! ”而宫鲁鸣直到舆论沸腾后,才承认将定点投篮调整为移动投篮,这间接印证了训练方法的滞后。

当一支拥有内线巨塔的球队输在三分球上,当苦练一万次投篮换来的却是罚球打铁,当核心球员因纪律问题被边缘化,这些矛盾指向的已不仅是战术问题,而是整个执教理念与时代脱节的困局。

来源:毛叭叭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