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刚刚露出,金色的阳光温柔地铺洒在摩揭陀国的城郊。一座优雅的庭院中,年过半百的梅拉宾安静地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他身穿简朴的白色长袍,面容平和,双眼微闭,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
本文内容源自古代传说和民间故事,旨在弘扬文化传统,避免迷信思想的传播。希望读者以包容的心态加以理解。
古代佛典中记载:“想要救度众生,须先救赎自己;想要教导子女,须先端正自身。”
这句表面朴素的智慧,在古印度一位被称作梅拉宾的智者手中,
这被总结为一套家庭教育的智慧,后人称之为“梅拉宾原则”。
梅拉宾,是佛陀在世期间一位具有深厚智慧的在家信徒,他采用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使四个性格各异的子女都成长为一方的贤能之士。
在佛教传播到东方的历程中,
这套教育智慧也在《杂譬喻经》和《优婆塞戒经》中的一些短故事中有所记载。
但此事鲜少被人知晓。佛陀曾亲自称赞:“梅拉宾的家庭教育,是世间父母的明灯。”
这套被称为家庭教育中最智慧原则的法则,究竟蕴藏着哪些深奥的奥秘?
什么原因使得父母与子女双方都能够摆脱家庭的限制呢?
晨光刚刚露出,金色的阳光温柔地铺洒在摩揭陀国的城郊。一座优雅的庭院中,年过半百的梅拉宾安静地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他身穿简朴的白色长袍,面容平和,双眼微闭,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笑意。
院子里,果树繁茂,树荫遮蔽,花香四溢,营造出一种安详平和的氛围。
此刻,一名中年男子急促地步入院落,向梅拉宾行了一个深深的鞠躬礼。
尊敬的梅拉宾先生,我是商主伽利达,特意从北方远道而来,前来拜访您。男子的语调既恭敬又带着一丝焦急。
梅拉宾逐渐睁开双眼,眼神如湖水般平和且深邃。他示意伽利达在对面石凳上就座。
是什么样的风把远方的客人吹到了我这简朴的院落?梅拉宾的语调柔和,带着一丝疑问。
伽利达深吸一口气,说道:“我有一个十四岁的儿子,聪明伶俐但性格倔强。我曾请过许多名师指导,也尝试过各种管教手段,甚至动用家法惩戒,可他依旧我行我素,令我烦恼不已。听说您的四个子女都已成才,而且都很孝顺,不知道您用了什么妙招?”
梅拉宾露出一抹淡笑,没有立即作答。他转身叫来一位年轻人:“罗睺罗,准备一些茶点,款待从远方而来的客人。”
那位大约二十岁的年轻人,身姿挺拔,举止端庄,听到话后立即行礼后退。
伽利达惊讶地说:“这位是……”
我年幼的儿子,目前在协助我处理一些家庭琐事。 梅拉宾平静地表达。
片刻后,罗睺罗携带茶点归来,步伐轻快,摆放得整齐有序。他为两人倒茶,然后恭敬地退到一边。
伽利达观察到梅拉宾对其子表现出既不过度亲密,也不严厉责备的态度,而是像对待一个自主且受到尊敬的个体一样。这种方式与他平时对自己儿子的态度截然不同。
茶喝了三轮后,梅拉宾询问道:“伽利达,我希望先知道,你平时是怎样看待你的儿子的?”
伽利达毫不迟疑地回应:“当然,他是我最珍视的宝贝,是我寄托的希望和未来!我对他充满信心,希望他能够继承我的事业,将来成为比我更杰出的商人!”
梅拉宾微微一笑,轻声问道:“那么,你觉得,你的儿子最大的问题在哪里?”
“他太不听话了!我让他完成的任务总是敷衍了事,而我禁止他做的事情,他偏偏要去试试。我都是为了他好,可他从未明白!”伽利达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怒。
梅拉宾静思片刻问道:“伽利达,你是否曾考虑过,你所称的‘善’是否真的是对他有益的?”
伽利达略显疑惑地说道:“这……”
我在年轻时期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梅拉宾的视线变得悠远,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我的长子维摩,从小就偏爱独处,不愿与他人交往。我曾逼迫他参加各种社交场合,希望他能变得开朗活泼,但这只让他更加反感。直到有一天,我在佛陀的一次讲道中听到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理念。
伽利达焦急地询问:“何话?”
梅拉宾微笑着说:“佛陀曾提到:‘所有众生都具备佛性,但天赋不同,应采取多样化的引导方式。强行催促成长,只会事与愿违。’这番话如同警钟,让我领悟到教育的真正核心。”
此刻,一位悦耳的女音从院外传出:“父亲,我归来了!”
一位大约三十岁的女子走进院中,她穿着朴素,却散发出非凡的气韵,双手持着一本佛经。
“这位是我的二女儿优波离,她现为祇园精舍的女居士,常常帮助比丘尼们抄写经文。”梅拉宾向伽利达说明道。
优波离向客人行礼之后,对父亲说道:“父亲,我已将这部《本生经》抄写完毕,想请您审阅。”
梅拉宾接过经书,翻看几页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字迹清晰,寓意深远。很好,很好。”
优波离听到父亲的表扬,脸上浮现出愉快的笑容,随后有礼地告辞,前往厨房协助准备午餐。
伽利达望着优波逐渐远去的背影,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令爱如此端庄贤淑,真令人羡慕!我那不成器的儿子,何时才能像她一样懂事呢?”
梅拉宾合上手中的经书,眼中泛着聪慧的光彩:“伽利达,你知道吗?优波离小时候并非如此。她天性开朗活跃,对读书写字毫无热情,整天只想着在外面玩耍。若采用普通的教育方法,必定会强迫她学习,惩罚她的顽皮。”
那么,您是用什么方法指导她的呢?伽利达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
我注意到她虽然不喜欢枯燥的学习,却对故事充满热忱。每当有人讲述佛陀的前世故事,她都会专注地听取。因此,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她引入学习的世界。我没有要求她死记硬背,而是鼓励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所听到的内容。逐渐地,她喜欢上了这个过程,不仅掌握了阅读与写作的技巧,还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梅拉宾一边讲话,一边示意罗睺罗为伽利达倒茶。
伽利达若有所思地端起茶杯:“不过,如果孩子的举止确实存在问题,不加以干预,岂不是会变得越来越任性?”
梅拉宾微微点头,说道:“这个问题提得很到位。的确,教育既不能靠强制施压,也不能任由发展。这也是我所理解的‘梅拉宾法则’的第二个核心原则——‘设界不设规’。”
“确立界限而不制定规则?这是什么意思?”伽利达越发迷惑不解。
梅拉宾说明:“设定界线,意味着明确基本原则,比如不得伤害他人、不得说谎等核心准则;不设规矩,则意味着不设过多具体条款,以免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过多的规矩可能抑制孩子的天性,而缺乏底线则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方向。”
正谈话间,院外传来一阵明快的笑声,紧接着,一位身材高大的青年男子迈步走入庭院。他穿着武士装束,腰间挂着刀,面容俊朗刚毅。
“父亲!我刚刚从皇宫回来,君主对我训练的新兵表示赞赏,还赐予了我这把宝剑!”年轻人激动地说道。
梅拉宾向伽利达介绍道:“这是我的长子维摩,现任王宫武士队的教官。”
维摩察觉到有宾客在场,立即平复了激动的情绪,并向伽利达行礼致意。接着,他向父亲说明自己还有一些公务要处理,简短地打了个招呼后便告辞离开。
伽利达望着维摩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由得感叹道:“令郎风度翩翩,举止优雅,完全不像曾经那个不善交际的孩童。”
梅拉宾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意:“这正是‘梅拉宾法则’的第三个核心——‘见性不见相’。每个幼童都拥有其本性与天赋,作为父母,我们应当能够洞察表面之下的实质。维摩看似沉默寡言,实际上内心坚韧果断。我没有强求他成为善于辩辞的商贾,而是顺应他的天性,让他学习武艺。如今,他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中找到了价值感与成就感。”
伽利达专注地倾听着,渐渐地,时间已接近中午。院中阳光明媚,轻风轻拂树叶,发出沙沙的轻响。
梅拉宾继续说道:“实际上,每个儿童都像一颗种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父母就像园丁,负责营造合适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养分
来源:子默教育